助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青岛在全国率先打造海洋标准“一本通”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0月7日讯 9月30日,市市场监管局、市海洋发展局联合印发《青岛市海洋及相关产业综合标准体系框架(试行)》(以下简称《框架》)。《框架》结合近年我市海洋经济标准化发展经验成果,收录海洋及相关产业现行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地方标准目录862条,分产业分层次构筑起海洋及相关产业标准体系框架。这是我市在全国范围内率先进行的有益尝试,有利于推动全市海洋经济健康有序发展,为我市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提供标准支撑、赋予标准动能。
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海洋标准化是国家标准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标准也是海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所谓标准体系是由一定范围内的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通常由标准体系框架和标准明细表构成,由多个具有不同功能类别的标准组成。新国家标准《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GB/T 20794-2021)于今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标志着海洋经济统计工作迈入新阶段。市市场监管局标准化处处长高学龙介绍,《框架》依据这一新国标和相关行业标准而制定,将海洋经济分为海洋经济核心层、海洋经济支持层和海洋经济外围层,层以下依据“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原则设置海洋产业、海洋科研教育、海洋公共管理服务、海洋上游相关产业、海洋下游相关产业5个子体系,将有关标准成果分类归入,收录各个层面标准862条,基本做到海洋行业全覆盖。《框架》还涵盖了海洋生态保护、现代海洋产业等领域,理顺了正在制定中和有制定需求的标准项目,为后续市级地方标准、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的研制提供基本导向、预留发挥空间,实现了稳定性和前瞻性的结合,成为我市海洋经济从业者查标、选标、用标的“一本通”。
对于争当海洋强国、海洋强省建设排头兵的青岛来说,构建海洋及相关产业综合标准体系意义非凡。“青岛是全国省市中第一个搭建海洋及相关产业标准体系框架的城市,有助于全面系统地了解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标准的情况,为从事海洋及相关产业的建设者选用所需标准、掌握标准现状和发展趋向提供信息。”高学龙表示,框架如同一本海洋标准“百科全书”,为从业者提供基本遵循,可以在发展过程中减少走弯路。
海洋是青岛最大的特色和优势所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2021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达到4685亿元,居全国沿海同类城市首位。青岛海洋产业门类齐全、基础良好,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海水利用业等在全国处于重要地位。同时,青岛聚集了全国30%的涉海院士、40%的涉海高端研发平台和50%的海洋领域国际领跑技术,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强。
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加快推进海洋强市标准化建设,为我市海洋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保障。据不完全统计,《框架》收录的各类标准中,由我市有关单位主持或参与制定的数量达到220余项,占总数的25%以上,充分显示了我市在海洋领域的科技标准实力。
“这一标准体系框架突出我市海洋的优势和特色,按照最新海洋及相关产业分类划分标准,为全市海洋标准化工作提供基本遵循,这也是提升现代海洋综合管理能力的体现。”市海洋发展局海洋经济运行处处长徐璐表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需要标准的引领,标准体系框架的搭建有利于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海洋及相关领域各业务、各系统的标准规范建设,为海洋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青岛海洋标准化工作有优势、有潜力。由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牵头制定的首项海洋调查领域国际标准《海底区海洋沉积物调查规范-间隙生物调查”》已获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批准发布,标志着我国海洋调查技术标准国际化工作取得重要突破。市海洋发展局承担了2021年山东省海洋经运行监测与评估标准化试点,统一规范市区两级海洋经济统计核算标准,将为全省海洋经济统计调查工作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提供技术支撑和科学依据。我市充分发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科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海洋领域战略科技力量的技术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组织的标准化计划和活动,推动海洋标准“走出去”。
今年以来,市市场监管局全面落实“作风能力提升年”要求,积极担当作为服务战略大局,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海洋发展局等部门积极组织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青岛标准体系建设,先后印发了《青岛市乡村振兴标准体系》《青岛市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标准体系框架(试行)》,以及《青岛市海洋及相关产业综合标准体系框架(试行)》,建立起我市标准化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三大支点,为推进全域标准化深度发展、创新发展,提供了青岛模板、贡献了青岛经验。(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