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心带娃“不打烊”!崂山区校内课后服务覆盖中小学
孩子放学早、家长不便接,这样的时间差带来看护难,长期以来困扰着众多家长。2014年起,崂山区试点校内托管。“双减”之下,进一步丰富服务内涵,逐步构建起涵盖学业巩固、学科拓展、综合实践、素质提升等全方位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推进课后服务中小学全覆盖,注重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水平,实现了家长满意、孩子开心。
到底怎样的校内课后服务,才是学生和家长最需要的?这牵扯供给和需求匹配。进一步发挥好育人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增强教育服务能力,才能最大化发挥课后服务效果。崂山区坚持需求导向,开展现场调研,发放调查问卷,倾听家长声音,全面了解课后服务实际需求,探索校内课后服务新模式。结合课后服务“5+2”模式,崂山区形成课后服务供需清单,组织教师参与,为学生提供作业辅导、自主阅读等基本公共服务。同时,结合社团、选修课、俱乐部等开设文体活动、社团活动、研学实践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及素质提升的活动,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渐渐形成了课后服务的“崂山路径”。
目前,崂山区学校的课后服务基本形成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服务形式。一是与青岛“十个一”项目结合,为学生提供形式多样的服务。以崂山区第二实验小学为例,推行“1+X”品质课后服务模式,“1”是指放学至16:30的基础看护类服务,主要由老师看护作业,实现不将作业带回家;“X”是16:30-17:30的拓展课程时段,提供素养提升类服务,自主开设体育活动、生活技能、文学涵养、品音戏舞等课程。老师们自主申报并开设了四十多门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空间,切实增强课后服务的吸引力。二是与学校特色建设结合起来,丰富特色文化和特色项目,如麦岛小学采用“1+Y+X”的托管模式,“1”代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所有的家庭作业,“Y”是指户外运动三十分钟,“X”是指学校开设《茶韵飘香》、《灌篮高手》、《乐听乐唱》等二十多种特色课程。三是与研究性学习结合,拓展学习兴趣的深度和广度。如东泰小学组建了茶艺研究和剪纸艺术研究小组,共同研究崂山茶、剪纸艺术在崂山区王哥庄发展演变的过程,组织到茶叶基地、民间艺术馆参观学习,以此增进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课后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开展好课后服务靠学校和老师,更少不了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崂山区始终把安全放在做好课后校内托管工作的首位,明确课后托管人员责任,签订安全责任书,做到集中有人监护,活动有安全措施,实现放学前、放学后托管老师、学生家长的无缝隙对接。同时,采用校内教师、外聘教师和家长志愿者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专业特长丰富的托管教师梯队,进一步提升了校内课后服务的品质。育才学校、汉河小学等学校利用与高校合作的优势,邀请部分学科领域的专家进驻学校,开设兴趣小组或研究性学习小组。东泰小学、宁真海尔希望小学邀请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担任学校社团老师,提升社团活动的层次。中心城区的部分学校邀请在各个领域有突出成就的家长,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除此之外,崂山区通过技术赋能,优化课后服务质量。针对农村社区家长的需求,学校还增加了校车数量,将部分校车下午发车时间延迟至托管结束,确保学生结束托管可安全到家。在崂山区参加课后校内托管,可以托管至下午五点半,对于个别无法按时接走的学生,学校实施“一生一案”,实施延时服务,把民生实事办进家长心坎。
如今,崂山区实现了课后服务在义务教育段全覆盖。放学后参加校内课后服务,已经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既解决了家长看护和作业难题,又成了学生在校的第二课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守护孩子最美童年,提升崂山人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内容来源:半岛全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