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十年·青岛答卷 | 市北:老城区高质量发展写新篇
全区生产总值十年连跨5个百亿级台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增加15倍,“四新”投资增速居全市前列
市北:老城区高质量发展写新篇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打破沉寂,破土而出;青岛里院建筑最集中、面积最大的街区——四方路历史街区强势回归;海晶化工、青啤麦芽厂等老企业相继搬迁,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青岛国际航运中心、浪潮大数据产业园等特色楼宇平地而起……
历史长河浩荡,十年只是沧海一粟,但对处于成长蜕变期的市北区来说,十年则意味着凤凰涅槃。
2012年12月,市北区、四方区撤销,设立新的市北区,以原市北区、四方区的行政区域为新的市北区行政区域。城市空间的重塑,强大了市北区的体魄,也赋予了这片土地成长的加速度。十年来,站在新起点的市北区踔厉奋发、砥砺前行,用世界眼光、国际标准谋划新一轮发展,完成由环境质量相对较差、发展活力相对不足的“老工业区”向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转型,书写老城区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
这是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的十年。十年来,市北区始终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以老城区跨越发展为主线,开启新市北建设的新征程。准确地把握住了区域发展爬坡过坎、换挡起步的每个阶段性特征,一步一个脚印阔步向前,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首次过千亿元,相较2012年连跨5个百亿级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104.1亿元,是2012年的1.6倍。
这是动能转换实现新突破的十年。十年来,市北区加大搬迁企业规划编制、土地收储、项目招商等工作力度,实现“成片实施、统一开发”,合计约6000亩的土地成为市北区“转动能”的核心方阵。大胆试水错位发展,从科技、创新、平台、人才等要素出发,全面提升现代服务业能级,精准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培育,2021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超80%,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增加15倍,达375家;擘画青岛数字港,以“数”赋能,推动传统商务商贸转型发展,“四新”投资增速居全市前列。
这是城区面貌华丽蜕变的十年。十年来,市北区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举全区之力推进占主城区70%的4.9万户棚户区改造,着力破解规划、融资、征收等难题,积极探索腾空房屋土地处置利用新模式,为产业发展和城区功能提升留足了空间。城市治理更加精细,累计改造2600多个老旧楼院,新建改建一批山头公园、口袋公园,黑臭水体全部消除。
这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的十年。十年来,市北区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高质量完成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等92项区办实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应保尽保,居家社区养老工作成为全省典型。新建及改扩建学校59所,建成“八分钟健身圈”,获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先行区、文化强省先进区。社会治理加速创新,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强化。
十年来,市北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盼发展、谋发展的热情不断高涨,全区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发展,在青岛市发展大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站在新起点,谋划新征程。未来五年,市北区将着力推动产业转型、城市更新、开放引领、城区管理、文化传承、民生保障、社会治理“七个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一个生产生态生活融合发展,城市发展能级全面跃升的“新市北”正向我们阔步走来!(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
市北:一路繁花,向阳而生
着力推动“七个创新突破”,全面建设繁荣美丽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十年前的市北未必能想到,“现代化国际城区”会成为她今日对外推介的标签。
积淀、成长、迭代、新生。从空中俯瞰,用镜头跟踪城市发展脉动,我们可以欣喜地看到,十年征程中,市北区已然汲取了阔步向前的磅礴力量,眼下经济发展处处焕发新气象。而这正是成长蜕变对她的馈赠——
在胶州湾东岸滨海滨河产业带,曾以工业货港为主要功能的大港,十年来与城市的联系日益紧密,如今,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破土而出”,成为国际资源对接的思想策源地;胶州湾东岸18公里海岸线、7公里李村河岸线深入融入青岛环湾都市区建设,国际大健康产业园、高端新材料产业集聚区等建设初现成效,带动全域产业战略转型。
青岛国际邮轮港区“破土而出”。修相科 摄
在山东路重庆南路商务商贸产业带,2012年荣获首批“山东省特色商业街”称号的汽车贸易大道,正瞄准新能源、高端品牌销售和汽车后市场等贸易板块加速转型。大数据产业园、生物科技创新园等产业园区和沿线商务楼宇平地而起,成为市北区创新要素集聚的中部发展隆起带。
台东步行街游人如织。韦聪 摄
在历史城区,青岛里院建筑最集中、面积最大的街区——四方路历史街区,“大鲍岛文化休闲街区”强势回归;登州路啤酒街提质升级,台东步行街入列国家级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老城区产业与空间关系重塑。
四方机车公园亮相,百年老厂迎来新生。崔冬妮 摄
在老四方工业区,海晶化工、青啤麦芽厂等老企业相继搬迁;闫家山、香里等城中村改造任务基本完成;纺织谷开园,橡胶谷落户,中车四方智汇港、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跨国公司区域总部集聚区等规划落地,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
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蝶变焕新。
在青岛中央商务区,青岛国际航运中心、卓越世纪中心、新凯达大厦等特色楼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形成城市商务会客厅,并于日前成功入选“中国商务区综合竞争力20强”;新都心片区、浮山后片区大变样,逐渐形成以商务、商贸和居住为主的城市综合功能区。
一座现代化国际城区正在拔节生长,一幅繁荣美丽幸福的画卷徐徐展开。
青岛中央商务区特色楼宇林立。浩哲 摄
战略赋能,构筑改革开放新高地
在青岛城市发展史上,大港始终是与世界沟通交流最重要的窗口。对于市北区来说,大港是其最核心的战略资源,也是市北探索对外开放的着力点。
时间定格在2013年8月10日下午,“繁荣新城荣耀崛起”2013青岛邮轮经济论坛暨中联自由港湾品牌说明会举行,时为青岛西部老城区面积最大的空间资源、邮轮港区首个开工项目——中联自由港湾内部装修进入尾声,正式对外推介。
彼时,沉寂的青岛国际邮轮港区才刚刚拉响启航的汽笛,但在当日的说明会上,承建方中联建业集团董事长周华却坚定地给出预判:“可以与香港维多利亚湾、澳大利亚达令港相媲美的新滨海旅游区正在崛起,展示出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美好的创业未来。”
战略赋能是周华自信的底气。为更好融入“一带一路”、蓝色经济等宏观布局,依托港口资源实施转型发展,201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开工建设邮轮母港,发展邮轮和高端游艇产业”,并专门成立小港湾蓝色经济产业基地管理委员会。
十年来,这个着眼青岛未来百年发展的历史性工程以乘风破浪的姿态,扬帆起航——2013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邮轮母港城建设”,邮轮母港客运中心开工;2016年,青岛国际邮轮港正式对外开放,邮轮港也被纳入市级功能区管理,青岛国际邮轮港管理局成立。2020年3月,青岛国际邮轮港区建设开工暨全球招商仪式举行,4.2平方公里的青岛港老港区由此步入发展快车道。2020年12月1日,在RCEP签署仅15天后,以青岛国际邮轮港区为核心擘画的RCEP青岛经贸合作先行创新试验基地重磅推出,市北区对外开放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一年半以来,在对外贸易领域,市北区内外联动,搭建高水平合作新平台——发起成立RCEP商务服务共享联盟,在RCEP成员国设立合作办事处,为企业提供商务配套服务;深化与日、韩、东南亚等“多港联动”,开通中国青岛大港—日本大阪南港“中日海上黄金大通道”。在对企服务领域,市北区重塑流程,打造全方位服务新生态——坐落于市北区新金融产业园的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是全国首家聚焦RCEP经贸合作的综合性企业服务平台,为全省3万多家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
如今,站在“双子塔”中联自由港湾高层俯瞰,挖掘机在大坑内轰鸣作响,渣土车来回穿梭,邮轮港区地下空间开发项目建设的热火朝天尽收眼底;极目远眺,邮轮港区邮轮母港客运中心西侧,由集装箱堆叠、似搭积木般拼建成的集装箱部落拔地而起,成为海边一景。同时,“世界之眼”、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中铁海洋金融中心、RCEP国际博览中心等项目也在加速推进。
未来,市北区将继续发挥港产城融合的独特优势,依托中日、中韩海上快线,推动空海联运、保税物流等项目,深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互补;做大做强山东国际航交所、中国北方国际油气中心,做实做优RCEP山东企业服务中心,争创山东省RCEP经贸合作示范区;服务青岛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发展交通航运、涉海金融、船舶管理等重点产业;做优邮轮旅游特色品牌,打造中国北方邮轮中心,全力构筑改革开放的新高地。
创新为核,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
创新是发展的基点。十年来,市北区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连跨5个百亿元级台阶,2021年全区生产总值达1063.56亿元,首次过千亿。飞跃的发展正是缘于始终坚持创新第一动力不动摇。
从瑞昌路驾车进入环湾路,国际科创总部基地启动区一期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机器的轰鸣声不断。根据规划,项目将建住宅、商业商务、幼儿园、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其中,商业商务板块规划4栋21、22层不等的科创办公楼,以及超高层中铁建大厦,瞄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产业,构建产学研一体化总部办公基地。该项目所在地块正是原市北区老企业青啤麦芽厂,这里曾是进入胶州湾高速的鲜明地标,未来将以150米超高层商业建筑重塑环湾新门户。
这只是市北区创新发展的一个缩影。十年来,市北区海晶化工、青啤麦芽厂等老企业相继搬迁,再加上占市内三区棚户区改造总量70%的棚改遗留项目收尾清零,“腾笼换鸟”和棚改腾挪出的空间,为市北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片新天地。以创新为核,市北区“点穴式”引进大健康、人工智能、高端新材料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十年增加15倍,达375家,补齐产业发展短板,做大做强中心城区。
对于市北区来说,“腾笼换鸟”是其十年来乃至今后较长时期内发展的总命题。今年,在进一步梳理城区产业和载体资源的基础上,市北区完善“产业生态图谱”,提出“2+6”特色产业体系,即大力引进世界500强、央企国企、优质民企等区域性总部,做强总部经济集聚高地;以商务商贸为突破口,以市北全域为核心布局青岛数字港,积极打造公共数据底座、现代商贸数据底座、政策底座、现代金融底座,构建数字驱动的现代商贸体系,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聚焦航运贸易、商务商贸、现代金融领域、都市工业、文化创意领域,优选引进“四新经济”项目,加快新动能蓄势,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
“四新”经济和“高质量发展”是青岛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关键词,市北区如何在这轮转型发展中脱颖而出,吸引科技创新型人才涌入,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市北区深知,只有创造出让人才无后顾之忧的环境,才能让科技创新与产业革新大刀阔斧,没有后顾之忧。为此,未来五年,市北区将进一步深化流程再造,以高水平制度创新破解企业发展瓶颈——
在对企服务方面,健全企业吹哨、专员报到、部门响应服务体系,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一件事一次办”,建成“一刻钟政务服务圈”;开展服务企业“温情行动”,千方百计为企业排忧解难。
在发展环境方面,大力营造尊重、支持、保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设身处地站在企业家的角度想问题、定政策、优服务,支持企业家发挥城市发展生力军作用;为创业者和企业家办好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关键小事”,让企业有认同感、企业家有归属感。
在创业氛围方面,建设创新创业高地,用好青岛国际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载体,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加速流动、融合发展;引导行业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持续扩大研发投入;实施高端领军人才培土、产业梯队人才培育、青年潜力人才集聚三项工程,全力打造青年发展友好型城区、人才友好型城区。
有机更新,提升城区品质能级
城市有序生长,“更新”是绕不开的话题。尤其是2012年区划后,新市北的面积扩大到65.4平方公里,更新的任务更重,难度更大。
棚户区改造是十年来市北区城市更新的关键领域。小桌子一摆、小马扎一坐,几口人凑着一边吃饭一边聊聊家长里短,一个“小餐厅”就自然形成;饭毕,桌子和马扎“退场”,“小餐厅”变身活动空地。这种“变戏法”式的情景恐怕是棚户区居民的共同记忆。
新市北成立初期,共有棚户区居民约4.9万户,旧房建筑面积约165万平方米,占市内三区的70%多。棚户区改造既是改善民生的“托底”工程,也直接关系到城区的转型升级和品质提升,如何完成棚改任务成为摆在新市北面前的问题之一。
2012—2015年,启动1.9万户居民的征迁改造;2016年,启动1.4万户;2017年,启动1.3万户;2018年,启动0.3万户;随着工作的推进,市北区棚改工作也于2019年进入“攻坚清零”阶段。但收尾阶段所遗留的棚改项目和住户,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房屋手续不全、涉及家庭矛盾或财产纠纷、政策更迭带来的历史遗留问题……面对个例,市北区城建局相关工作人员逐户解决疑难杂症,一户一策,啃下棚改“硬骨头”。根据计划,全区最后200户棚改户将在今年年底清零。
为用好棚改腾空后的空地,以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为契机,市北区还创新设置了房屋征收和腾空房屋处置利用专班,积极探索腾空房屋处置利用新模式,研究出台棚改腾空房屋处置方案,通过规划打造绿化景观、建设停车场地、增配公益设施等方式,努力推动产、住、商一体发展,最大限度还空间于民。
在市北区棚改征收范围中,有一个特殊的空间——历史城区。
2012年,摄影师镜头下的广兴里烟火味十足。天井式院落里的自建房错落有序地排列,晾衣绳结在一起,各式各样的床单、衣服挂在院子的上空,居民们在狭窄的楼道里纳凉唠嗑,孩子们在门口的过道处无忧无虑地踢球。那时,大家都还不知道,这个破旧的民居房将被保护性修缮,变成敞亮的历史文化街区。
2015年,市北区启动“青岛湾老城区改造项目二期工程”,开始对广兴里征收。2019年10月,广兴里修缮工作正式启动,拆除后期违建,清理内院场地。2020年5月,广兴里保护更新试点项目开园,一场实现青岛历史文化街区“百年嬗变”的历史性战役正式打响。
2021年青岛“两会”上,“历史城区保护更新”“港城联动”“老城复兴”被写进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为青岛城市更新列出了年度目标。这样来看,市北区历史城区更新的步子则迈得更早一些。如今,广兴里所在的四方路历史文化街区胶州路以南片区已经完成修缮,先后集聚网红古着店、二次元原创模玩店、可以体验国潮的荷田水铺等50多个新业态,大鲍岛又开始蒸腾起烟火气;胶州路以北片区计划在今年年底完成修缮,预计2023年第三季度开放运营。
未来,市北区将以“打造全国历史城区更新典范”为目标,持续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全力打好产业活力提升、项目建设提速、协同区域整治、征收清零攻坚、文史底蕴彰显“五场硬仗”,重点引入文化体验、创意零售、餐饮美食、休闲娱乐、公寓住宿、产业办公等六大业态,重现百年青岛“华商云集之地”的“烟火气”,持续提升城区宜居宜业宜游水平。
共建共享,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住了近20年的老旧小区改造后变了模样,院子里建起凉亭,还配备太阳能庭院灯,茶余饭后有了好去处;家庭医生上门服务,有个头疼脑热再也不用麻烦子女,也不用为看病难犯愁;老伴加入社区合唱队、舞蹈队,舞出最美夕阳红……”谈起身边的变化,市北区开平路街道居民宋树才如数家珍,直言“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
民生无小事,百姓获得感幸福感提升的背后是政府的大力投入。
市北区是青岛主城中心区,虽然区位优势明显、资源禀赋丰厚,但底子薄、民生欠账多,老年人、低保家庭、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占全区人口50%以上,高质量发展遭遇掣肘。为了答好民生这道题,十年来,市北区民生支出占比始终保持在70%以上,围绕就业、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社保等列出区办实事,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痛点问题。
绿树葱茏、波光潋滟的北岭山森林公园。崔冬妮 摄
今年以来,市北区又抢抓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这一窗口期,瞄准老百姓最突出的需求,列出目标任务:对全区2000年以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应改尽改;完成威海路平战结合地下工程、唐河路打通等重点建设项目,新建15个公共停车场,新增6800余个停车泊位;完成浮山、北岭山等10座山头公园整治提升,建设13公里滨海步行道和7.3公里浮山环山绿道、9处口袋公园、7条林荫廊道;推进双山小学、同德路小学等10所配套学校建设,缓解浮山后、新都心、中央商务区、滨海新区孤山片区、错埠岭等区域学位供给紧张的问题……
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更来自民情民意通达。
“老百姓手里拿着锈成铁疙瘩的下水管,说‘政府帮我们把老楼保温层加上了,外立面粉刷了,我们很感激,但相比住在温暖舒适的房子里,我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是楼道下水管堵塞问题’。”这是市北区干部在基层蹲点调研时遇到的一幕。
老百姓在家连厕所都不敢上,对政府工作能满意吗?政府工作做不到老百姓的心坎上,问题出在哪儿?为了夯实基层社会治理这个根基,市北区以“党建”为突破口,创新构建“区委—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楼院党小组—党员中心户”这一党建“动力主轴”,全要素打造“党群e家”等科技支撑平台。为进一步发挥市北区党建引领的既有优势,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持续放大基层治理效能,今年,市北区又提出“党建引领一网治理”,构建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
在红景新区冬令营上,青岛手工艺人陈雪梅带孩子们体验非遗文化。崔冬妮 摄
下一步,市北区将着眼群众需求,构建诉求联动响应体系,加强“党群e家”与政务服务、社会视频监控、公安指挥中心、“12345”服务热线等系统的有效对接,加快构建以“社区微脑、街道中脑、城市云脑”为主体的智慧城市运行中枢,做到“一个口径受理服务、一个平台精准治理”;建立“网格发现、社区呼叫、分级响应、协同处置”全周期管理流程,实行区、部门、街道、社区分层派单响应机制,对不同类型问题实行“即办、快办、分办、联办、顶格办”分类处置,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乘风新时代,迈步新征程。扎根城心生长的市北区,将以更加昂扬的精神、奋进的姿态,再现担当、再立新功,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探寻老城区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余瑞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