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凡,有你有我!“数说”青岛这十年
十年,于漫漫历史长河,只是一瞬,而对于生于斯长于斯、在这里奋斗拼搏的每一个人而言,则是一段不短暂不寻常的人生旅程。
36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一分一秒地度过,倾听着城市拔节的声响,触摸着城市发展的脉动,挥洒着拼搏的汗水,感受着收获的喜悦。
前进的路上,没有一帆风顺,只有风雨兼程。十年间,青岛有过数不清的“高光时刻”,意气风发、踌躇满志,也遭遇过荆棘坎坷和“成长的烦恼”。
回顾十年奋斗史,透过一组组跃动的数字,可以清晰洞见青岛前行的每一步——轻盈的抑或是铿锵的,触摸到城市发生的每一点变化——细微的抑或是翻天覆地的。
这些数字和变化,蕴含着所有为让这个城市变得更好的人们——包括你我——的努力与回报。它给予人们对自我的认可,对思想与实践的检验,以及对追求更远大梦想的信心与伟力。
奋斗者的脚步永不停歇,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永不止步。时针指向下一个十年,追梦人步履铿锵,已经踏上新的筑梦之旅。
01
“能级”更高了
城市能级是衡量一个城市发展成果、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尺。
十年间,青岛城市经济突飞猛进,城市能级不断跃升,GDP就是一个最为全面、最为综合的量化指标。
2012年,青岛的GDP是6869.61亿元,十年间,先后迈上八个千亿台阶,于2017年迈入“万亿俱乐部”。2021年,增加到14136亿元,增加了7266.85亿元,增长了一倍多,十年间“长”出了一个新青岛。
在全国城市中的排名稳定在第13位、北方城市第3位。在全省的占比由2012年的15.99%提高到2021年的17.01%,龙头地位进一步彰显。
从新中国成立算起,青岛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用了50年——1999年达到1019亿元;从1000亿到5000亿,用了11年——2010年达到5351亿元;从5000亿到1万亿,用了7年——2017年达到10137亿元。
2022年青岛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全面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力争生产总值迈上2万亿元台阶,努力打造拥有雄厚实力、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展现国家形象的高能级城市”的目标。
这意味着,青岛要在2017年首次突破万亿的基础上,力争用9年时间,实现第二个万亿,再造一个青岛;要在今后五年里,跨越六个千亿台阶。
GDP翻番增长的背后,指向的是更美好的生活,意味着更多物质财富的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的提供、更多税收的形成、更多公共服务产品的产生、市民收入的提高……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更好满足。
02
“体格”更壮了
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蝶变为一座闻名海内外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青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能的人间奇迹。
过去十年间,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市“体格”更加健壮。
来看一个指标——建成区,通俗地讲,建成区就是就是指具备了城市相应功能的成熟区域。作为衡量城市发展的一个指标,建成区能够反映一个城市的城市化程度。
最近十年,青岛城区规模快速扩张,“大青岛”一步步走来。2012年,青岛建成区面积为374.6平方公里,2021年底为964.39平方公里,十年间增加了589.79平方公里,增长了1.5倍。
更大的城市意味着更强的资源承载力、更多的工作机会、更好的生活环境。十年间,青岛市常住人口由903.2万人,增加到1025.67万人,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增加了122.47万人,相当于增加了一个大城市的人口规模,城镇化率达77.2%。
当前,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经济和人口向大城市及城市群集聚态势明显。作为重要的中心城市,青岛对人口和资源的集聚能力还在进一步提升。
当然,这需要更加规模庞大而且运行高效的城市软硬件系统。十年间,青岛持续强健城市体魄,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环湾都市区空间框架初步形成。胶东国际机场建成运营,济青高铁、青盐铁路等建成通车,地铁从无到有,实现网络化运营、总里程跨入全国前10位……
03
“颜值”更靓了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山、海、湾、城浑然一体,有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是一座极富人文魅力、自然资源禀赋极为优越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一颗山青海碧的“黄海明珠”,让无数人为之倾心。
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快乐。为了让人们在这里生活得更快乐,青岛片刻不歇,奋力前行,不断增强活力、提升实力,魅力不断彰显。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青岛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群众最关切、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开展民生领域十大攻坚行动,加快补齐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短板,重金投入民生领域,占财政支出超过七成,让群众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让群众出行更加顺心、居住更加暖心、生活更加舒心、办事更加省心,城市更加方便、温馨,更加独具魅力。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中国十大向往之城”……人们一次次为青岛投下宝贵的一票,让这座城市尽享荣光,同时赋予了青岛继续前行、变得更好的勇气和动力。
当前,青岛正深入开展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推进总投资1500亿元的1225个城市更新建设项目,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公园城市,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推动地铁运营里程持续增长,历史文化街区更具韵味,城市背街小巷美丽蝶变,“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生态景象更加盎然。
04
“腰包”更鼓了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城市形成、存续和发展的“底层逻辑”,也是青岛一步步走来的“不竭动力”。
经济发展得好不好,关键看老百姓的“腰包”鼓不鼓。
十年间,青岛居民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2145元,增加到60239元,增幅为8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990元,增加到26125元,增幅为87%,追平了城市居民的收入增长速度。
2012年,全市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37399元,增长14.2%;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49052元,增长13.9%。
到2021年,全市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86929元,增长了132%;其中,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16477元,增长了137%。
收入提高了,用于消费的钱就多了,生活水平就改善了。2012年,青岛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0391元,城市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性支出的36.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653元,农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36.2%。
到2021年,全市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2878元,恩格尔系数为28.0%。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8574元,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7021元。
居民收入增加的同时,政府财政收入也在快速增长。十年间,青岛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从670.18亿元,增加到1368.3亿元,实现了翻番增长。
财政收入是衡量一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结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青岛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导向和杠杆作用,斥“重金”改善民生、帮扶企业、改革增效,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有力保障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05
“国际范儿”更足了
开放是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顺应经济全球化,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
作为中国开埠较早的城市之一,青岛有着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对外开放是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保持动力、活力的重要源泉。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开放优势不断叠加,已成为国内开放功能区最集中、开放政策最富集的区域之一。
作为一座开放成就的城市,外贸在青岛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关键先生”的角色。从2012年到2021年,青岛外贸实现年均增长7%,总量从4621.6亿元增加到8490.3亿元,增幅为84%。
港口吞吐量由4.1亿吨提高到6.3亿吨,增长了54%;集装箱吞吐量由1450万标箱,增加到2371万标箱,增长了64%。青岛港货物、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跃居全球第4位、第6位,海铁联运量稳居沿海港口城市首位,跻身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十年间,青岛获批一系列高能级对外开放平台:2014年6月,国务院同意设立青岛西海岸新区;2018年6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合组织青岛峰会上宣布:中国政府支持在青岛建设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2019年8月,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复,青岛片区面积最大、任务最重……
当前,青岛着力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更好发挥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用更高水平开放推动城市更高质量发展。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常常只有几步。城市亦然。过去十年,是青岛城市发展史上非同寻常的十年、机遇叠加的十年、攻坚克难的十年、再创辉煌的十年、继往开来的十年。
面向下一个十年,青岛有信心、有底气,书写新的传奇,开创新的未来。
作者|观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