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家→5家!中国500强之“青岛军团”扩容的背后
它们是中国企业的“第一军团”,它们是中国经济航船最给力的“划桨手”。
9月6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京举办新闻发布会,发布了“2022中国企业500强”榜单。这是该榜单连续第21年向社会发布,榜单显示,入围门槛大幅提升,经营规模迈上新台阶,制造业企业快速发展,创新驱动发展继续增强,国际地位和影响力进一步巩固。2022中国企业500强总营收规模首次迈上百万亿级台阶,其中,国家电网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位列前三,2021年营业收入均突破2.5万亿元。海尔集团公司、海信集团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青岛海发国有资本投资运营集团有限公司、青建集团等5家青岛企业上榜。其中,山东省港口集团、海发集团为首次上榜。
这也意味着,青岛企业在中国企业第一梯队中的席位从3个增加到5个,整体实力明显增强。截至2021年末,青岛有企业72.9万家,上榜中国企业500强的这5家企业是它们中的佼佼者、领军者,它们发挥着极强的示范带动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关键少数”。青岛头部企业军团的“长青”,尤其是这次的“扩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青岛经济的向好向上,以及不断改善的适合企业做大做强的优渥环境。
01
大块头有大能量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有近5000万家企业,能从中脱颖而出进入500强的平均概率为十万分之一,难度可想而知,能够上榜无疑都是高手中的高手。今年榜单入围门槛为446.25亿元,较上年提高53.89亿元。500强企业2021年营收总规模首次突破100万亿元大关,达到102.48万亿元,与2021年中国GDP规模大体相当,较上年增长14.08%,为近10年来的最大涨幅;资产总额为372.53万亿元,比上年500强增加了28.95万亿元,增长8.43%;共投入研发费用1.45万亿元,增加了1408.20亿元,增长了10.78%,占2021年全社会研发投入的51.95%,大企业创新地位不断凸显。
营收超过2万亿元企业数量达到3家,较上年增加2家;营收超过1万亿元企业数量达到12家,较上年增加4家;营收超千亿元企业数量增至244家,较上年增加22家。从行业分布看,制造业企业上榜企业增至256家,比上年500强增加7家,连续第二年保持增加;服务业上榜企业为171家,其他企业为73家。从地区分布看,今年中国500强企业共分布在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最多的三个地区依次是北京、广东和山东,分别是88家、59家和50家。仅这3个地区入围500强的企业就占了总数的近四成。中国500强企业努力战胜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等不利影响,长期保持快速健康发展,在做强做优做大的道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青岛上榜企业数量从上年的3家增加到5家,增幅超过六成。竞争如此激烈,青岛企业不断保住了既有席位,还实现了大幅扩容,实属不易。其中,海尔集团以3327.37亿元年营收位列79位,与上届榜单持平。海信控股以1695.53亿元营收位列157位,较上年提升14位。山东省港口集团以839.83亿元年营收,位列第272位,首次上榜。海发集团以792亿元营收位列第297位,首次上榜。青建集团以680.77亿元年营收位列331位,较上年下降23位。会上同时发布了“2022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2022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2022中国跨国公司100大及跨国指数”“2022中国大企业创新100强”“2022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军企业100强”等各项榜单。城市的竞争关键在于企业的竞争,企业的竞争“制高点”在于头部大企业的竞争。截至今年6月底,青岛全市实有市场主体超过200万户,其中,企业超过75万户,它们共同托举起了青岛经济基本盘,其中,以中国500强为代表的头部企业“标注”着青岛企业的高度,为青岛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欣喜和可能性。
02
青岛“企业天团”能够跻身全国500强,证明青岛这5家企业的综合实力强大。它们不仅是青岛的头部企业,也是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各自行业中的佼佼者。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尔、海信作为国内家电制造的龙头企业,携手一批制造企业,成就了青岛品牌之都的美名,塑造了青岛制造的辉煌。如今,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大头部企业不仅稳住了,甚至逆势前进。海尔此次领衔青岛企业上榜,既在预料之中,也在情理之中。海尔集团公司早已成长为全球家电制造航母级企业。在销量方面,据欧睿数据显示,海尔的大家电零售量在全球大家电行业连续十三年位列第一;在品牌方面,海尔智家在全球已经形成了覆盖海尔、卡萨帝、统帅、GE Appliances等在内的高端品牌体系。
顺应潮流,不断变革,是海尔能在500强中始终保持较强竞争力的秘诀。早在2006年,海尔就以Uhome入局物联网,一步步进化成为一个引领物联网时代的生态系统。同时,海尔探索用工业互联网重塑传统制造,成功打造了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链接企业近90万家,服务8万家企业,为青岛制造业转型升级摸索出了一条道路。全国高手过招,能在500强中前进一步,都已经不容易,而海信今年却一口气赶超了14位对手,表现抢眼。迅速做大做强的背后,有技术立企的基因因素,更有战术战略得当的功劳。
多年来,海信坚持自主品牌出海的战略布局,在激烈的彩电行业竞争中一路拼杀,蝉联行业第一宝座十几年。今年第二季度,海信更是拿下全球出货量第二,创下历史纪录。现在的海信,已经成长为国内家电产品线最完整的企业,并不断拓展生长边界,培植智能交通、光通信等产业,已经是不折不扣的行业“隐形冠军”。今年青岛在榜单上的收获,不仅体现在存量的进步,更在于有两家增量的出现。山东港口集团以839.83亿元年营收,位列第272位,首次上榜。
3年前,山东省港口集团在青岛正式挂牌成立。成立以来,山东港口的货物吞吐量连跨三个亿吨台阶、突破15亿吨,集装箱量突破3400万标箱,稳居全球第一、第三位,增幅连年超过全国沿海港口平均水平。
营收迅猛增长的背后,是一体化改革发展释放的倍增效应。3年里,山东省港口集团加速转型物流枢纽港,重点发力金融贸易港,推动港产城深度融合,一个更大更强的山东港正在成型。首次冲进榜单的海发集团无疑是最大的“黑马”。
翻开成绩单,成立仅10年的海发集团发展势头令人惊艳:“十三五”期间,资产总额增长4.3倍,营业收入增长110倍,利润总额年均增速176%;2021年,总资产跃升至1148亿元,营收近800亿元,利润总额13亿元。作为一家市直大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海发集团充分发挥国企平台优势和整合资源能力,围绕城乡建设产城融合开发、现代产业园区开发运营、股权投资和资本运营等三大主业,布局产业集群、引入产业项目,不仅实现了自我的快速成长,为青岛经济高质量发展增添动力,也为青岛打造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此次作为新秀冲进全国500强,海发集团的未来值得期待。
03
开启一场全新的双向奔赴龙头企业能穿越周期风暴,越活越年轻,越来越强大,既是企业发展耐力的体现,更是企业与城市双向奔赴的结果。
近年来,青岛持续出台意见建议,支持头部企业做大做强。今年5月,青岛10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培育发展制造业优质企业的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企业倍增”工程,即以海尔“四年5000亿”、海信“五年3000亿”、青啤“百亿投资”为引领,从100家左右倍增企业中筛选一批“链主”企业,支持其发挥头雁引领和生态主导优势,壮大百亿级、千亿级企业阵容。在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动员大会上,青岛对47家首批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链主企业进行授牌,海尔、海信、青啤、澳柯玛、双星、软控等青岛龙头企业悉数在列,它们将整合产业资源,建圈强链的同时,自身也将实现进阶。青岛更拿出真金白银支持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品牌领军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实施“倍增计划”。对列入纳统且年营业收入首次超过10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50亿元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分别给予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50万元奖励。从本届榜单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青岛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与前排城市相比,青岛的龙头企业数量还不够多,龙头企业的实力还不够强,整体向上的空间还很大。企业的茁壮成长离不开优渥的环境土壤。事实上,青岛对一流营商环境的追求始终孜孜不倦。特别是近几年来,青岛主动对标深圳等标杆城市,找不足,补短板,推新举,顶格成全企业家的创新创意,为企业营造更适宜的发展环境。今年8月,《青岛市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三年行动规划(2022-2024年)》出台,提出100条改革措施,聚焦“办事方便、法治公平、成本竞争力强、宜居宜业”四项基本要求,实施“政务服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创新创业环境”四大提升行动,力争营商环境竞争力在全国第一方阵持续争先进位。未来,一场全新的双向奔赴即将开启。青岛需要以更大的诚意,更大的力度,继续优化市场环境和服务环境,并给予龙头企业更多的责任担当,更大的发展空间,做好表率、当好链主,为青岛高质量发展提供澎湃动力。
(作者 长亭 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