敞开大门 共享共治 李沧区沧口街道让小小文明实践所“大有可为”
【青岛新闻网原创】
(记者 孙志文 摄影报道)
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就应该延伸到哪里。李沧区沧口街道地处青岛西部老城区,辖区人口密集,人员结构复杂,基层公共基础设施薄弱。为不断提升广大群众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和全社会文明程度,持续改善辖区基础设施现状和城市品质,2019年,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应运而生。
文明始于心,实践始于行。3年来,沧口街道以“五有”为基础,“五为”为手段,通过把解决群众需求和做好群众思想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将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打造成一个无时无刻不向辖区居民敞开大门的“共享客厅”,一座让全龄人群都能感受到幸福温暖的“精神家园”,一处随时随地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志愿服务的“堡垒阵地”,为提升辖区群众的幸福感凝聚起强大的文明实践“合力”。
这里是辖区居民的“共享客厅”
2022年7月6日下午,李沧区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比往日更加热闹,众多辖区居民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多功能厅,自发组织了一场文艺汇演,庆祝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三周岁“生日”。当天,居民们不仅准备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还自费购买了生日蛋糕,带来了剪纸、书法等生日礼物,为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一场没有事先彩排、没有提前准备,甚至没有通知大家的“生日会”,却吸引了众多居民的真切关注,这足以衡量出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在居民心目中的重量和地位。
67岁的刘美香也专程参加了这场特殊的“生日会”,作为李沧区沧口街道老干部协会剪爱记忆学堂的成员,她和姐妹们每周三、周五都会来这里的非遗课堂进行剪纸,或是创作新作品,或是免费教辖区居民学剪纸。据她介绍,在过去3年里,除了自己家和菜市场,她最常光顾的地方当属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了。
刘美香:“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在这参加活动、分享知识、交流交际,最重要的是,这里一周七天每天早9点到晚9点都开放,我们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这一切!”
而在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像刘美香一样定期来参加活动的居民有上万人,他们都把这里当成了自己的“第二个家”,一个随时随地敞开大门的“共享客厅”。这里有沧口剧院,每周组织红色电影观影活动;这里有社区图书馆,绘本、小说、红色经典应有尽有;这里有文艺表演,无论是中秋节还是元宵节从不缺席;这里有文明宣讲,定期邀请宣讲员分享正能量故事;当然,这里还聚集了92支群众文化队伍、数十种便民服务项目、100余种人气课程,凝聚起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形成了“共享共治”的良好氛围。
这里是全龄人群的“精神家园”
当文明实践的触角延伸到全龄人群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自然会发现,群众的需求或许并不是提供一个场地、组织一次活动这么简单,有很多“急难愁盼”的需求是需要上升到精神层面。而把群众精神世界中的“急难愁盼”解决好,正是文明实践工作的能力所在、长处所在。
25岁的残疾女孩吕玲玲在沧口街道残疾人辅助就业中心工作,她日常靠串珠子做简单的首饰,一个月能拿2000元的工资。吕玲玲出生时难产,出生后宣告脑死亡,是爷爷奶奶把她带回家,经过照料奇迹生还,但是落下了重度智力残疾。
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落成后,吕玲玲的奶奶就经常带她来参加活动,让她有机会多跟同龄人交流、学习。2020年春节前夕,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工作人员逄晓在同吕玲玲聊天时得知她一直有个愿望,就是买几件新衣服。
这令逄晓十分费解:“她一个月有2000元的收入,不会连新衣服都买不起”,当逄晓继续追问时,吕玲玲的回答让人泪目。她说,她挣的钱是要给奶奶治腿的。原来,吕玲玲的奶奶患有严重的腿疾,吕玲玲之所以不舍得买新衣服,是要攒钱给奶奶看病。
得知了吕玲玲的心愿,工作人员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随后,在沧口街道党工委的支持下,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发起了“让梦想发声”微心愿认领活动,最终,吕玲玲的微心愿被李沧区关工委的爱心人士认领,不仅给孩子完成了新衣服的心愿,还帮助奶奶解决了一部分医疗费用。
值得一提的是,和吕玲玲的微心愿一起被认领的,还有独居老人的生日愿望、摔跤娃娃的比赛赞助、困境儿童参观海底世界等10个微心愿。心愿虽小,但成就梦想的意义却很重大;心愿虽小,但却能给沧口的居民们送去比物质关怀更温暖的精神慰藉。
此后,专为中小学生开设的心理咨询室、给年轻人打造的“城市青年会客厅”、为宝妈们开办的烘焙课堂、为左邻右里调解矛盾的“老邻居下午茶”、供环卫工人歇脚的“暖心驿站”、为声乐爱好者开办的免费音乐课、为运动达人开辟的乒乓球空间、为棋牌迷们策划的够级大赛……都相继在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如今,这里不单单是一个群众休闲的平台、居民活动的载体,更成了为老、为小、为困难群体、为需要心理疏导和情感慰藉人群、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共享家”,成为了全龄人群的“精神家园”。
这里是志愿服务的“堡垒阵地”
“姜姥姥,俺家床单破了个洞,给俺补补吧?”“好嘞,没问题,我给你补补!”……在过去3年时间里,姜叔琴成了居民们的“御用裁缝”,每周二、三、四都在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公益小站,为大家免费缝补。时间一长,“姜姥姥的裁缝铺”成了中心知名度最高的志愿者队伍,只要团队有活动,便会有市南、市北、城阳等周边区市的人来找她们缝缝补补,沧口本地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而在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像姜叔琴一样的志愿者有1200多名。据了解,为了推动辖区志愿服务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和鼓励更多居民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整合了零散的志愿服务力量,创新性地打造了“小邻志愿者”服务品牌,形成了志愿服务的“合力”,开创了文明实践“搭台”、志愿服务“唱戏”的生动局面。
今年暑假,辖区热爱传统体育的孩子们很开心,因为“小邻志愿者”黄保清在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开设了免费的中国式摔跤课,让孩子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又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今年54岁的黄保清曾是一位中国式摔跤运动员。在过去,为传承中国式摔跤,他一直在大村庄河边的空地上免费教沧口的孩子练摔跤,这一教就是20年。随着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启用,黄师傅成为了第一批“小邻志愿者”,他把自己的志愿服务“阵地”从室外搬到了室内,训练条件大幅改善,教的学生也越来越多。
黄保清:“以前在露天场地训练,冬冷夏热,而且每到夏季训练开始前,我必须先在空地旁点上蚊香,这样才能勉强保证孩子们正常训练。现在训练条件好了,再也不用担心孩子被蚊子咬,作为‘小邻志愿者’的我,更有继续免费教下去的动力了!”
在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在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带动下,许多像姜叔琴、黄保清一样的志愿者纷纷站了出来,拧成了一股绳,为基层治理贡献着各自的力量。他们中有坚持二十余年免费为70岁以上老年人剪发的理发师;有走街串巷免费修水管、换纱窗的退伍老兵服务队;有义务修剪小区绿植的“最美剪刀手”团队;还有众多在疫情防控期间站岗、测温、维持秩序的党员群众……他们让“小邻”这个名字不仅成为沧口街道志愿者的昵称,而且淬炼成了一个暖心的志愿服务品牌,通过一件件助人为乐的小事、一个个真情服务的瞬间浸润人心。
如今,若从空中俯瞰沧口街道,辖区内老街旧巷纵横交错,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就位于辖区腹地,在密密匝匝的民宅的簇拥下,显得格外醒目。而每当有房产中介带着客户经过这里,总会这样介绍沧口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别看这里规模不算大,但这不仅有活动空间、免费课程,还有志愿服务、文艺表演,你要是住在附近,幸福感一定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