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躺平!中考之后新机遇来了,统考“第二只靴子”将落地……
文|闻青平
“可以躺平了。”在社交媒体上,一名家有初中生的家长说。
今年的“高分中考”,使不少家长感觉,似乎可以松口气了,反正都是考基础知识,孩子怎么学都能考好。
12年寒窗苦读,用一个俗套的比喻,高考像是一场马拉松。而前9年的义务教育阶段,中考,相当于跑了个半马。跑完半马者,不一定具有跑全马的实力;而全马成绩优异者,半马表现多数也不错,当然也有不少例外情况。
尤其从今年的情况来看,试题难度大大降低,以前21公里多点的半马,相当于变成了10公里,头部冲线者更为密集拥堵。
这也更加引发了大家很多的联想,“高分中考”之后,孩子是不是不用努力了?明年的中考,会不会实现统考?
中考更“卷”了吗?
满分360分,尽管才是“360中考”的第三个年头,但感觉距离2020年之前满分780分似乎已经很漫长了。
毕竟关心中考的是还没有中考的学生和家长,那些经历过“旧中考”的人对此话题早已没了兴致。
“双减”之下的首次中考,很多人用“卷”来形容。市区中考满分360分,二中录取分数线为335.5,五十八中为333.5,九中331.5,一中331,实验高中326.5,十九中318等。而往年,一中、九中与258的差距在10分左右,今年缩小到2~4.5分。
众所周知的是,不少考生因为“密度”太大过于拥挤而被挤出跑道,滑入第三志愿的民办高中。
在最近一次的2019年的780分时代,8门课建立了“四平八稳”的格局。按常理来说,科目越多、题目越灵活、难易程度越均衡,越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越有利于区分出学生水平层级。
这很好理解,尖子生的优势体现在对付难度大一些的题目上,如果题目没啥难度,大家比的只有细心,还有一些小运气成分。用极限法来想,都如“1+1”般的简单,高分自然是你有我有全都有哇。
高出天际,高分云集,自然也可以看作是一种“卷”,但此“卷”不同于彼“卷”。
之前的“卷”,是人“卷”。大家最常见到的词是“剧场效应”,即在剧场内,前面有人站起来,后面的人会跟着站起来,慢慢地全场起立。这种效应造成了校外培训业的兴盛,很多家长和学生苦不堪言。
“每个学生每门课都要平均用力,分分必争,学生负担太重。”2020年,在谈起中考改革举措意图时,青岛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曾表示,青岛2020年起实行的“三科总分+等级组合”的中考改革,是适应高考3+3的改革模式。改革的初衷是为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在初中阶段培养学习兴趣和科学素养,而不是分分必争。
今年若要说“卷”,是分数“卷”。考生分数向着满分迈进了一大步,似乎也创下了中考史上的纪录。其原因自然是与“双减”有关。
引用一段官方的说法,今年青岛中考命题在方向上与高考趋同,体现了“两减、两增、四无”,即减少死记硬背试题,减少“机械刷题”现象;增加设问灵活性,增加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试题比例;无超标试题,无偏题、怪题与超难度试题,无竞赛类试题,无高中知识直接下移类试题。平时学什么就考什么,不学的坚决不考,试题与“双减”精神一致。从中考结果看,全市初三毕业生整体表现良好,综合素质能力提升显著,客观反映了我市“双减”之下“减负提质”的效果。
当然,分数“卷”也总有受益者,受益最大的当属民办高中。喜收大量高分考生的民办高中,获得了一次发展良机。另外,处于一、二梯队的普通高中之间的分数差距缩小。从这个角度来看,有助于教育均衡发展。
问题是,分数“卷”会不会造成新的人“卷”?依目前情况来看,大概率不会。在这种现状下,大多数学生是学有余力的,若“余力”用于应付中考上实在是“做无用功”,不如按照教育规律,发展各方面特长,或用于阅读增加内力,或用于运动增强体力,或用于培养其他方面的才能增进实力……有了余力了,干啥都比死磕题海战术要好。
只是,任何一次考试都难免会有幸运儿和运气不佳的人。今年因层级太窄而“误入”第三志愿的考生,也请保持一颗平常心,毕竟高考才是展示实力的战斗。
“第二只靴子”何时落地?
在考试方面,有两个“没有”:一是没有每个人都完美发挥的考试,也没有设计绝对完美的考试。考试的内容和方式总是在不断地调整,以期更好地实现教育目标。
2020年,青岛刚实行了中考改革,将“8科分数+3科等级”改革为“3科分数+2组等级”模式。这个“新中考”马上就要变成“旧中考”,不是在2023年,就是在2024年。
第一只靴子早已落地。
今年4月份,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2022年中考命题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尚未实行省级统一命题的省份,特别是辖区内地市命题单位存在命题管理不完善、条件保障不到位、命题人员数量不足、命题质量不高等问题的省份,要积极创造条件,力争2022年实现省级统一命题,确保命题质量。确不具备条件的省份,要研究提出加快推进省级统一命题的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到2024年实现中考省级统一命题。
“力争2022”已成为过去式,在山东,“力争2023”有没有可能?
从几个方面来看,2023年实现有一定的可能性,一是今年分数之“卷”让社会始料未及,第二志愿滑落情况并非少数,各方多盼有所改观;二是自招的方式也亟需变革,从今年情况来看,不少热点初中学校都出现了“全民自招、人人参与”的情况,“全民自招”给家长和考生带来不小压力,以至被称为“两次中考”。
自招必定要改。今年5月份,青岛市教育局发布《关于推进初中学校强校提质的实施意见》中,释放了两个重要信号,一是自招还会继续存在,二是自招规模和录取方式要变。
另外,济南市2023年起济南中考物理、化学将用分数评价。成绩总分统一为660分,具体为:语文、数学、英语(含听力30分)等3个科目的分值均为150分,体育与健康统一调整为60分;原采取等级评价的物理、化学2个科目调整为分数评价,统一分值为物理90分、化学60分,分别按照卷面得分(满分均为100分)的90%和60%计入总分;物理、化学均单科计分,四舍五入,不保留小数。
迎来真正大变化的“统考中考”,焦点在物理、化学两科。毕竟这两科是高考的热门学科,纳入中考也算是中高考接轨。在“双减”背景之下,偏、难、怪题出现的几率不大,学生们大可以放心,科目的增多反而有利于分数的消“卷”,毕竟五门课支撑的稳定性更强,三门课的“三角架”有一条腿变短就会导致不稳。
在2024年必定会落下的靴子,会不会提前一年听到响声?秋季开学之后的新初三会不会成为“吃螃蟹者”?或许每个人心中有着自己的推测。
“躺平”还是“跑赢”?
正确看待中考,先要明白何谓中考。
其实,中考的全名叫做“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是两考合一,一次考试同时完成初中学业考+高中招生考两个功能。而高中段完全不同,高中有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也就是学考,和高考两次不同的考试,学考基本在高三上学期就全部结束了,难度跟高考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高考完全是为大学选拔生源服务,其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两考合一”的定位决定了中考的难度不会太高,区分度不会太大。特别是“双减”之后的中考,其定位更接近于中考本来的样子。
中考是一次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考试。按照教育的规律来说,其本来的样子应该是学生们快乐学习,在人生最重要的初中阶段,发展多方面的才能,探索和延展自身的可能性,初步确立人生未来的方向,是继续深入普高学习,还是转入职业技能学习。
然而,理想与现实总是有差距的。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认知都是一个“天纵奇才-挺聪明的-接受平庸”的过程。在人生的开始阶段,都抱定“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信念,总想赢得先机,冲在前面,先人一步,目标清北。
一切的怪现象,政策的调整再调整,也都是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想与现实总要找到一个折衷点,即最佳的平衡点,既让孩子充分发展才能,又不至于累坏孩子使其心理出现问题。
理想的饼好画,现实的火候难以掌握。家庭、学校、学生三方如同一个“三体”般难以估量和平衡,设计好的“恒纪元”很快又变成“乱纪元”,需要重新调整。
但进步就在于对新问题的不断解决,未来,中考总会有一个更为科学合理,更能体现教育目标的模式。
眼下,最现实的来讲,中考生首先要放下的一个执念就是一定要考入名牌高中。名牌高中考入名牌大学的几率大一些,或许师资是一方面,但请相信生源因素更重要。如果你有考好大学的梦想,那就再请相信,你自己就是好生源,无论在哪所高中都能杀出重围。
这几天,有一些自媒体发表文章来安慰录取不如意的中考生,有的反复引用苏东坡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其实事实就是这样,当你走过了这一步,回头再看时会发现,所经历的“痛苦”不值一提,因为后面的发展机遇作出了证明。
人生真的是一场马拉松。再拉远一下镜头,被比作马拉松的寒窗苦读12年,也只是人生中的起步10公里。
人生很长,回头望去,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只捧着课本死学的人,是多么浪费青春。
认为“可以躺平了”的家长,应该就是之前满心追求高分的家长。当获得高分变得轻而易举,他们便失去了目标和方向。此时,恰恰不能“躺平”,而要认真地思考,该如何变道转向,如何更好地“跑赢”。
“高分中考”之后,摆在家庭和学校面前一个迫切的问题是:
准备好如何培养“高能学生”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