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捍卫"青岛蓝" 2021年青岛市生态环境成绩单"出炉"
青岛新闻网6月1日讯(记者 张晓楠)今天下午, 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2021年青岛市生态环境状况公报》新闻发布会,汇报了2021年青岛市生态环境的成绩单。据介绍,青岛空气质量连续两年稳定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多项水环境指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100%。
空气质量连续两年稳定全面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始终把空气质量改善作为重中之重,强化系统治理、深度治理,全力捍卫“青岛蓝”。加强统筹谋划,制定实施深化大气污染治理攻坚“30条”,从强化工业、城市扬尘、机动车船、燃煤等方面协同控制。实施目标管理,将优良率等主要指标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区(市),逐月考核通报,压紧压实责任。紧盯秋冬季特征污染采取“1+N”攻坚模式联防联控,全力确保秋冬季空气质量。突出抓好挥发性有机物治理,实施臭氧和细颗粒物协同治理,遏制臭氧污染。深入开展燃煤锅炉淘汰,全市43台35蒸吨/小时及以下燃煤锅炉已全部关停。通过靶向施策、集中攻坚,全市环境空气质量保持稳中向好良好态势,青岛“气质”始终排名全省前列。2021年,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66,同比改善6.4%;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0天,全省排名第三;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实施以来,首次未出现PM2s重污染天。
多项水环境指标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好水平
全面强化水污染防治,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开展国控地表水考核断面质量提升攻坚行动,推进实施扩容提标重点流域污水处理厂、雨污分流管网排查整治等16项综合性措施,“一河一策”力求根治污染源让河流“长治久清”。推进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全市跨市界12个和市域内14个生态补偿断面全部签订补偿协议,协同推进水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入河排污(水)口监管,对全市772处入河湖排污口分类分步抓好溯源和规范化整治。城市建成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定期组织巡查治理,推进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创建,群众生活环境不断得到改善。全市16处城镇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全市20个国省控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全部达标,水质同比改善10.98%,改善度为历年最高;新增完成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1234个,完成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49处。
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 100%
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居环境安全为核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扎实做好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工作。组织应用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成果,推动完成2个污染地块修复治理、完成574个地块土壤污染状况调查报告评审,分类防控土壤污染风险。严格建设用地环境管理,建设用地再开发利用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大力推广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等技术,实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通过扎实防治土壤污染,有效保障青岛市土壤环境安全,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切实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近岸海域优良水质占比达到99%,为历年最高
健全陆海统筹机制,强化陆岸海协同治理,着力建设绿色可持续的美丽海湾。全面推行和严格落实湾长制,排查整治突出环境问题,强化海湾治理,启动丁字湾整治。对前期组织排查确定的全市6174个入海排污口开展整治,健全完善“一口一档”,有效管控入海污染物排放。推进“美丽海湾”建设,灵山湾获全国“美丽海湾”优秀案例第一名,崂山湾美丽海湾建设纳入“十四五”国家海洋生态环保规划,海洋城市特色更加彰显。
全市生态环境保持安全稳定,生态示范创建取得积极成效
创新环境监管方式,着力提高执法效能。大力推行“非现场监管”,推动“互联网+监管”,落实差异化物法监管,加大执法惩处力度;全市立案查处环境违法行为 710起,处罚1.1亿元,将44起严重违法和涉嫌环境违法行为案件移送公安部门依法查处。加强生态环境风险源头防控,危险废物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全市工业企业危险废物规范化合格率达到100%;医疗废物产生量为 1.68万吨,其中涉疫情废物1017.38 吨,全部安全处置。持续开展核技术利用单位辐射安全隐患排查,保障全市辐射环境安全。严格落实放射源转移备案制度,全市放射源全部处于安全受控状态;全市环境电离辐射水平保持稳定,环境电磁辐射总体状况较好。
加强噪声污染防治和部门联动,切实解决噪声扰民突出问题。全市区域环境昼间噪声53.6分贝,属“较好”水平,同比保持稳定;全市道路交通昼间噪声67.0分贝,属“好”水平,同比有所改善;全市各类功能区昼间、夜间噪声全部达标,同比保持稳定。扎实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创建工作,厚植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西海岸新区、胶州市成功创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莱西市马连庄镇成功创建第二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西海岸新区藏马镇成功创建第二批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