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新路!“飞地模式”助力“双莱”产业融合
探索跨区域协同发展新路,对共引共建的产业项目GDP及税收收入按照“飞出”与“飞入”6:4分配共享
“飞地模式”助力“双莱”产业融合
塔吊林立,机器轰鸣,连日来位于莱西经济开发区的中科曙光节能液冷产业创新基地项目现场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作为青岛市2022年重点项目,这里将集聚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直接和带动投资将达到20亿元以上。该项目配套的冷却液生产项目正计划以“飞地”方式落户莱阳经济开发区化工产业园,推介方正是“隔壁”的莱西经济开发区。作为全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双莱”携手让项目发展有了“最优解”,也让产业“蛋糕”越做越大。
中科曙光节能液冷产业创新基地项目主要建设世界领先的液态冷却技术与产品研发中心,开展面向超级计算机、数据中心领域的液态冷却技术研究,建设面向相关领域的液冷设备组件生产和整机总装工厂。
“作为该项目的配套,冷却液生产项目属于化工项目,莱西经济开发区不能落地,而邻近的莱阳经济开发区有化工产业园,项目可以落地。多亏了胶东经济圈一体化,让项目发展有了‘最优解’。”莱西经济开发区管委会招商促进部副部长纪聪聪介绍。
无独有偶,莱西经济开发区推介的中科院青岛能源所功能性天然多糖项目也于近日落户莱阳化工产业园。与此同时,莱阳经济开发区积极为莱西经济开发区这个“邻居+伙伴”推介合适项目。“大家不再各自打小算盘,而是算大账,共同努力把产业‘蛋糕’做大,真正实现抱团发展。”莱西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徐兆华表示。
在物理空间上,莱西经济开发区和莱阳经济开发区只隔了一条204国道,是山东省唯一毗邻的两个省级开发区,但因为分属青岛市和烟台市,此前两个开发区管委会之间联系不多。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打破了这种局面,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先行区作为全省首个区域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获批建设,突破行政壁垒和体制机制障碍,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有力促进了两地产业融合发展。相互推介项目,正是得益于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记者了解到,“双莱”坚持“利益共享”,积极探索“飞地模式”,对共引共建的产业项目GDP及税收收入按照“飞出”与“飞入”6:4分配共享,建立起区域互利共赢的利益分享机制。
产业融合发展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莱西、莱阳两市的产业既各具特色,又有较强的互补性。莱西的主要产业有食品加工、纺织服装、机械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莱阳的主要产业为绿色食品、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现代物流等。“莱西莱阳一体化发展,整体产业结构会进一步优化,两市产业取长补短,融合后可以做得更大。”徐兆华表示。聚焦汽车和装备制造产业,两市依托莱阳新能源商用车产业园、莱西新能源汽车制造基地,合作共建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示范区,形成烟青G204汽车产业走廊,“双莱”新能源汽车一体化发展,形成核心零部件电机、电控、电池、充电桩等产业聚集,实现整车生产所需零部件的1小时供应圈,自给率达到95%以上。
在推进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双莱”主动打破行政区域壁垒,蹚出了一条跨区域协同发展的新路子,为全省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借鉴。为了形成“1+1>2”的效果,“双莱”在招商引资方面坚持“项目共引”,合资成立全省首个跨区域一体化平台运营公司——“双莱”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0亿元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人才公寓等17个重大项目,统筹推进先行区的建设运营与管理工作,成立以来已导入项目45个,总投资达到269.6亿元。坚持“园区共建”,最大程度发挥产业优势叠加效应,合力打造跨境电商、现代农业、绿色化工等“八大产业园区”,着力构建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一体化现代产业体系。其中,中建材智慧农业小镇入选第三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单位名单,双莱跨境电商产业园已落户电商类企业30余家,预计全年电商网络零售额达30亿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