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打通“每一公里”!青岛启动“硕果计划”,硬核16条力促“四个倍增”

2022-05-21 14:14    青报观象山

科技创新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让科技成果从论文里的“纸果果”变成真正受市场认可的“金果果”,青岛今天迈出了重大一步。

近日,青岛市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青岛市实施“硕果计划”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若干政策措施》,从科技成果转化供给、需求、服务、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6条具体举措,既有制度创新的支撑,又有“真金白银”的力挺,以此推动全市科技成果转化活跃度和技术转移能力明显提升。

实践反复告诉我们,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但是科技创新绝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只有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真正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原动力。

然而,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面临着从实验室到产业化、从想法到市场的挑战。长期以来,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着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不力、不顺、不畅的痼疾,如何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的问题,是各地都在大力研究的“课题”。

特别是在当下,我们迎来了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同我国转变发展方式的历史性交汇期。谁能更快、更多、更好地“疏通”科技成果转化的痛点、难点、堵点,实现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融合,谁就能真正抢得发展先机。

正在加快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的青岛,迫切需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正在加快实体经济振兴发展的青岛,也迫切需要在这方面有所突破。

此次发布的“硕果计划”就是一个突破口。如何让科技成果“值得转”“转得顺”“敢于转”,“硕果计划”直面“考题”,提交了一份“青岛答卷”。

01

问题与靶标,底气与信心

如何让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是一个时代之问。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以专利为例,2021年发明专利授权量69.6万件,实用新型授权量312.0万件,PCT国际专利申请7.3万件,专利数量连续十年位居全球第一。

但与此同时,我国专利的质与量存在严重“虚胖”。2020年我国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34.7%,其中,企业有效发明专利产业化率为44.9%,科研院所为11.3%,高校则仅为3.8%,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

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比如高校评价指挥棒未能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发挥足够的导向作用,科研人员只要有成果、完成鉴定就“功德圆满”,至于成果能不能转化,并不重要,这就从源头上导致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上“缺动力”;

即便科研人员积极主动想要转化成果,但高校和科研院所普遍缺乏中试基地,少了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中间平台,导致成果供给与市场需求存在脱节,“不成熟”“不好用”;

再如,科技成果转化一般投入大、周期长、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高,难以从常规商业渠道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导致成果“转不顺”;

另外,成果转化涉及技术、法律、金融、市场、管理等多个领域,需要专业化的成果转化人才及中介服务机构来提供精准的、全方位的服务,以便让科研人员从繁杂的市场和商务性事务中解脱出来,同时降低科研人员的法律和商业风险,但由于国内欠缺这类专业化人才和中介服务机构,导致科技成果“不敢转”“转不好”……

凡此种种,都是全国各地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青岛自然也有同样困扰。

从数据来看,驻青高校院所在青岛本地的科技成果转化量占比为19%,不足1/5,“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情况依然比较突出,驻青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与本地产业的匹配度、融合度有待进一步加强;截至目前,青岛具有资格证书的技术经纪人(初级)为1067人,技术经理人(高级)仅为10人,高水平复合型技术转移人才稀缺,而市场上从事技术转移相关服务的人员大多专业性不足,往往停留在专利申请、补贴申请等比较初级的业务上,缺少对技术价值的判断和挖掘,对产业的了解也不够深入;除此以外,还面临孵化载体专业化不强、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信息不对称、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力度欠缺等挑战。

这些,都是青岛制定“硕果计划”的问题导向、靶标导向。

不过与此同时,也要看到,青岛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方面还存在不少优势——

在供给端,驻青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各级创新平台等数量较多,研发基础较为雄厚;

在需求端,青岛拥有现代海洋、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家电、轨道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装备制造、高端化工、食品饮料、纺织服装等产业优势,对科技创新需求旺盛,对科技成果的承接能力较强;

在服务端,青岛各类孵化载体经过长期发展,创新创业条件比较成熟,服务队伍经过多年锻炼也形成了一定规模和水平。

这些,都是青岛实施“硕果计划”的底气所在、信心所在。

02

让成果“值得转”“转得顺”“敢于转”

瞄准问题,坚定信心,青岛在“硕果计划”中提出了明确目标——力争到2024年实现“四个倍增”,即全市输出和吸纳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200亿元、专业技术转移人才超过2000名、高校院所本地转化科技成果数量超过2000项、孵化器在孵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4000家以上。

其中,技术合同成交额是衡量科技成果转化的显性指标,也是反映区域科技创新活跃态势的重要指标;专业技术转移人才是沟通科技成果供给端与需求端的桥梁,号称“科技红娘”,是提高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效率的关键;高校院所是科技创新资源集聚的高地,是科技成果供给的重要源头;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最活跃的创新主体,这个群体大不大、强不强,直接关系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量与质。

如何达成这些目标呢?“硕果计划”从优化科技成果源头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市场要素集聚、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支撑等提出16条举措,其实细看之下,又分解为30多个事项、50多项具体任务。青岛科技大学副校长刘光烨对此评价说,“硕果计划”涉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各个环节,考虑比较全面,制度创新力度和资金支持力度也比较大,在国内同类城市中具有一定先进性。

正如刘光烨所说,制度创新做支撑,辅以“真金白银”的力挺,这正是“硕果计划”的鲜明特点。

比如为了让科技成果的源头供给更有活力,“硕果计划”提出,开展驻青高校服务地方活力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1000万元综合奖补;支持领军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等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重大项目研发、科研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强化共性技术供给,根据建设目标绩效,给予最高2000万元奖补;支持高校院所探索本地科研项目结余经费循环投入机制,探索通过利用结余经费依法成立项目公司、开展转化投资等方式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形成的收益反哺项目研发……用这样的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来增强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成果转化的动力。

为了让科技成果“值得转”,“硕果计划”提出,健全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培育具有较强公信力和市场认可度的评价机构;创新市级科技项目遴选机制,对关键技术攻关及产业化类等项目开展立项前技术成熟度评价,重点支持预期成果成熟度高的项目;建立市场化高价值专利指标体系,聚焦青岛重点产业构建关键核心技术专利组合(专利池),对入围企业最高奖励100万元……通过这些举措来给科技成果“估值”,让“好果子”流入市场、产生价值。

为了让科技成果“转得顺”,“硕果计划”提出,以区(市)为主体,根据优势产业布局,建设1—2项创新产品和服务应用场景示范项目,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新技术、新产品就地应用,市级根据区(市)投入和示范绩效,按每个项目最高200万元给予奖励;支持头部企业或专业服务机构在有条件的园区建设中试平台、熟化基地等,对符合条件的给予最高2000万元支持;将技术转移人才纳入市“拔尖人才”选拔范畴,支持技术合同服务点深化产学研对接服务,按上年度登记技术合同成交额给予最高50万元补助……

通过增加应用场景、中试及熟化平台,来“拓宽”成果驶向产业化的“中间路”;通过专业化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来“打通”成果实现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除此以外,为了让科技成果“敢于转”,“硕果计划”对建立全链条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基金群、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和尽职免责机制等皆提出了细化举措。

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硕果计划”则是一个系统化的政策措施。如果把它比喻成一棵大树,那么它在根茎、主干、枝叶等方面皆有设计,只有真抓实干,把每个环节都落实落细,才能真正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硕果累累”。

03

营造优质生态,让创新源泉不断涌流

从加快培育科技型企业的“沃土计划”,到加快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硕果计划”,青岛用这些生动形象的名称赋予了科技创新更多的“诗情画意”。说到底,一切的政策举措、制度创新、资金扶持,都最终指向一个目标,那就是城市创新创业文化氛围和生态环境的营造。

无论是科研专家抑或是企业创始人,对创新创业优质生态环境的期待溢于言表。致真精密仪器(青岛)有限公司致力于为磁性芯片的研制提供自主可控的检测设备支撑,近年来与北航青岛研究院通力合作,攻克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张学莹却感慨,并不是每一个高校院所都有与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的动力,此次“硕果计划”的出台非常及时,有了政策引导和推进,高校院所与企业协同攻关的积极性将被进一步调动起来,产学研一体化联合创新之路将会走得更快、更稳。

他比喻说,高校院所的科研力量以及企业的工程力量、市场开拓能力就如同做菜的各种食材,而优质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所涵盖的各种要素就是烹饪所必需的“火”,有了这把“火”,各种食材才能有机融合在一起,才能变成受市场认可的美味佳肴。

同样感慨的还有青岛浩赛机械有限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李红,虽然公司近年来与多所高校院所合作,所研发的合金网衣材料性能和深海养殖系泊技术全球领先,但李红在创业过程中还是会受到“企业所需的技术到底去哪找”“高校院所研发的成果到底‘值多少钱’”等问题的困扰。他迫切希望有这样一种专业化的中介平台,能够帮助企业和高校院所有效链接“上下游”,形成有机的生态链条,而“硕果计划”将把这种期待变为现实。

一座城市的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好不好,像张学莹、李红这样的科研专家和企业创始人最有“发言权”。他们的期待就是“硕果计划”所努力的方向,他们的信心也来源于“硕果计划”的落地落实。惟有抓好政策落地,强化过程服务,真正清除有形无形的“栅栏”、院内院外的“围墙”,同时加强对优秀典型案例的总结、宣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模式,引导全社会关心和支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大力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我们的城市才能真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沃土”,我们的科技创新才能真正“硕果累累”,城市创新的源泉才能不断涌流。

作者 |三木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全市经济运行情况专题调度会议召开

2022-05-21    青岛时政

青岛艺体特长生考试开考,5月23日至25日将公示录取名单

2022-05-21    青岛日报

李沧人注意啦!周一除了要上班,还要做核酸

2022-05-21    李沧融媒

注意防范!青岛发布大风蓝色预警 近海海域阵风8级

2022-05-21    青岛气象

“后浪”奔涌,“风头”正劲!青岛,正崛起为中国流量高地

2022-05-21    青报观象山

社会民生投资同比增长35.4%,前4个月青岛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

2022-05-21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体检”完成!“科学”号返回青岛母港

2022-05-21    青岛日报

建儿童乐园、提高产检费用补助……市妇联2022年要为妇女儿童办好这些实事

2022-05-21    青岛日报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