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 持续改善民生,打造幸福美好家园
保持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70%以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实将青岛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岛城人民的民生幸福成果
持续改善民生,打造幸福美好家园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关系国运,解决民生问题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是最大政绩。
站在时间的坐标轴上回望过去五年,聚焦脱贫攻坚、收入分配、就业创业、教育健康、社会保障等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问题,青岛始终坚持把造福人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比重70%以上,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切实将青岛改革发展红利转化为岛城人民的民生幸福成果。
民生改善没有终点。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打造人民满意的幸福美好家园”,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努力创造更多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共同富裕成果。
一切为了人民。这张充满温度的蓝图上,青岛正奋力描绘生活和美、社会和序、百姓和睦的一片胜景。
坚持就业优先,拓宽增收渠道
作为“六稳”“六保”之首,就业是百姓生计的基础,更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就业增收不仅是民生改善的温度计,其“成绩单”更反映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韧性。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富民之道、强国之举,有利于产业、企业、分配等多方面结构优化。面对就业压力加大的形势,必须着力培育创业创新,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为促进民生改善、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和谐稳定提供新动能。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完善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推动产业、企业、就业、创业“四业”联动,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5万人以上。这就要求青岛坚持就业规模与就业结构并重,转型发展与创新创业驱动结合,构建大就业格局,推动全市总量就业和结构性就业工作协同发展。
根据不同层次人才和岗位需求,青岛市积极举办各种专场招聘会。任晓萌 摄
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深入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青岛聚焦强化经济发展的就业导向,在劳动力资源存量开发和结构优化两个方面下功夫,打出一系列稳岗就业“组合拳”,最大程度稳住保居民就业基本盘。尤其是在支持重点群体就业方面,青岛日前已出台一揽子稳就业促就业政策文件,围绕提升高校毕业生留青、来青和回青率,实施高校毕业生见习实习扩围、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和“青雁归巢”三项计划,力争年度实现大学生就业见习、实习实训2万人,以稳定高校毕业生总体就业率。针对农民工、退役军人等就业群体特点,青岛也搭建起企业紧缺用工对接、就业援助、灵活就业服务平台等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稳岗留工、纾困帮扶和企业用工保障等专项行动,支持和规范发展新就业形态,完善农民工、退役军人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确保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5万人以上。
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的同时,更要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
全力建设创业城市的青岛,聚焦释放有效需求潜力,高要求制定“青创十条”、高标准打造青岛创业总部、高效能落实创业扶持政策、高水平举办创业创新活动,努力在全市营造鼓励新业态就业创业的社会氛围,明确高标准实现全年政策性扶持创业3万人的目标,努力争创全国创业型示范城市。
不管是就业优先,还是创业带动就业,拓宽渠道促增收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路径。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紧抓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完善要素参与分配政策制度等关键要点。为此,青岛正强化劳动要素的获益力量,并完善各类要素根据贡献程度来参与分配的政策制度,整体上确保蛋糕分得公平,从而实现“提低”“扩中”的直接效应,逐步缩小收入差距。
做优公共服务,办好民生实事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办好民生实事,必须坚持以百姓需求为导向,聚焦关乎民生、连接民心的公共服务难题开展工作,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新需求,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尤其是在教育、健康、体育等公共服务上持续取得新进展,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更安心。
教育是民生之基,更是民之所盼。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实现人民群众对“上好学”的期待,做到既学有所教,又学有优教,就要进一步破解青岛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高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对不同教育阶段进行全面系统的谋划。
为此,全市计划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280所,并针对城乡教育的薄弱环节,实施乡村幼儿园改造提升、美丽乡村学校建设、城区中小学办学条件达标三个项目,实施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倍增行动,深化联盟办园和中小学集团化办学,全面推进基础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让广大学生能在家门口“有学上”“上好学”。在做好“双减”的同时,努力提升校内教育质量,打造高效课堂,努力让学生在校内学会、学足、学好。做好不同教育阶段的系统谋划,尤其是创新职业教育发展路径、创新高等教育校地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康复大学等高校建成投入使用,为青岛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支持和创新支撑,让每一个孩子的人生都能出彩。
老百姓就医是普遍关注的“关键小事”,更是事关民生幸福的“民生大事”。着眼群众反映强烈的医疗健康问题,青岛将建设“健康青岛”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打造与青岛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医疗能级和健康服务水准,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优质健康服务。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青岛近来不断吸引高水平医院落子各区市,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位于城阳区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开诊,位于西海岸新区的清华大学附属青岛医院正在建设,位于崂山区的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青岛医院项目加快推进……医疗资源均衡布局的棋面正“活”起来。
不仅如此,青岛也在不断完善平急结合、医防融合的公共卫生体系,协同推进“三医联动”,加快推进城市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区域服务协同,让群众有病可医、病有良医。同时,全力高标准建成山东省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青岛分中心,争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中医药强市,一个崭新的更加公平可及、惠民便民的医疗格局正次第展开。
满足人民体育健身需求,推动体育惠民利民,是办好民生实事、增进民生福祉的题中之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加快建设体育强市。锚定这一目标任务,青岛也拿出切实举措。统筹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新建体育公园、笼式多功能运动场、社区健身健康中心50处,更新新建健身路径300处,打造“全民健身一张图”,争创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全力备战第25届省运会、杭州亚运会,争取赛场优异成绩。大力发展体育产业,争创国家体育消费示范城市。办好亚洲杯足球赛、“远东杯”国际帆船赛等国际赛事。
兜牢民生底线,托起“稳稳的幸福”
社会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增进人民福祉的基本制度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更是经济运行减震器。改善民生,无论招数如何,都要兜牢“底线”,全面提升社会保障。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迫切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市第十三次党代会要求,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实现法定人群全覆盖。
目前,青岛正加快健全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提高企业年金覆盖面,推动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实施,探索建立补充工伤保险制度和工伤职工长期医疗护理制度,推进快递员群体参加工伤保险工作,创新性推出首个普惠型商业补充医疗保险“琴岛e保”。同时,不断提升社会保险覆盖面,以农民工、新业态人员等群体为重点,开展精准参保扩面专项行动,完善工程建设领域按项目参保机制,实现重点行业企业工伤保险应保尽保,推动参保人数稳步增长、覆盖面持续扩大。
“一老一小”关乎每个家庭,是最需要关怀的重点群体。加强民生改善、提升民生保障,更要保障好他们的基本生活,优化民生资源配置,提升民生保障精准度。
应对人口老龄化,青岛出台《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实施意见》及10个配套文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养老服务,大力发展居家社区养老,加速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期更精准地满足各类老龄人口的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同时,应对日益增长的0-3岁婴幼儿入托需求,青岛也在积极创新托育服务数字化和智能化,探索推出更加多元化的托育服务,打造一体化普惠托育示范服务体系,提高优生优育服务水平,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社会救助是兜住困难群众幸福底线的保障,面对低保、特困、残疾、优抚等困难群体,更要落实救助政策,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提高救助标准、扩大救助范围、拓展救助维度,青岛力争推动社会救助由“供给型”向“需求型”转变。其中,大力开展的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开发公益性岗位3.7万个以上,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脱贫劳动力,从“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
民生改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青岛正努力把一项项“民生清单”变为百姓“幸福账单”,让发展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加富足幸福、更有机会人生出彩、更能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任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