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述评·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 绿色青岛,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

2022-05-03 06:40    青岛日报

争做碳中和先锋城市,深化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生态幸福”感染力和辐射面不断增强扩大——

绿色青岛,让“居者心怡,来者心悦”

阳光明媚,绿意盎然。青岛这座素以“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闻名的滨海城市进入最美的时节。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青岛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青岛始终把生态作为“立市之本”,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盘活优质资源禀赋,将打造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城市发展的独特竞争力,生态优势正逐步转化为经济优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全方位擘画美丽青岛的宏伟蓝图,将“双碳”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建设精彩宜人之城,“美丽”毋庸置疑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关键词。推进“双碳”任务落实、提升生态环境品质、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青岛孜孜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天蓝、地绿、海碧、水清、土净”的美丽家园正在从蓝图变为现实。

打好绿色低碳转型硬仗

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而绿色发展,就其要义来讲,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

生态建设、绿色发展始终是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近年来,青岛把绿色低碳融入城市建设发展的肌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导、优化和促进作用,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生产生活生态融合成效逐步显现。

生态安全屏障不断巩固,国土空间环境分区管控得以强化,建立了“1+146+63”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体系;实施“四减四增”、协同减污降碳,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降低,万元生产总值能耗累计下降19%,二氧化碳排放量累计下降22.7%;作为全省首个国家低碳城市试点,青岛在全国率先印发适应气候变化城市规划,打造首个“零碳”社区;生态示范创建引领绿色发展,西海岸新区、胶州市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青岛获批全国首个“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与此同时,青岛的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也正在向绿色低碳迈进。

绿色发展的关键是实现绿色转型。坚持绿色发展,将深刻影响一个地区的发展模式和幸福指数。

当前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发展质量、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呈现系统性、结构性变革,工业化城镇化进入提升期,城市建设持续加速。面对未来更加艰巨、繁重的生态环境保护压力,青岛必须保持战略定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推动碳达峰碳中和迈出关键步伐,增强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内生动力。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青岛要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制定实施碳达峰工作方案,有序推动“双碳”任务落实,争做碳中和先锋城市。

“双碳”背后的绿色发展,不是抽象概念,而是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多维提升。把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协同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

推进能源绿色转型,深入调整能源结构,实施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培育行动,压减煤炭消费总量,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构建绿色能源体系。

推进产业绿色转型,实施重点行业绿色低碳改造工程,壮大绿色低碳产业;完善绿色制造体系,新增省级以上绿色制造示范企业10家;开展新一轮“四减四增”三年行动,健全以生态、循环、低碳、高效为特征的绿色经济发展体系。

推进生活绿色转型,开展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创建活动,营造绿色低碳生活新时尚。

深化“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实施既有居住建筑节能保暖改造233万平方米。

打好这场绿色低碳转型硬仗,将绿色低碳发展渗透青岛产业、交通、建筑、生活等重点领域全链条,必将带动全社会向“绿”而生。

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态环境成了宜居、宜业、宜游等的关键因素。于青岛而言,生态环境不仅是生产力,还是吸引力、竞争力和创造力,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综合内动力。

青岛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很好的资源禀赋和环境优势。随着这些年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强力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全面改善,一方天蓝、地绿、海净、水清的美丽家园呼之欲出。2021年,青岛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6年的299天提高到310天,连续两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改善度排名全国前列,近岸海域水质优良面积比例达到99%;全域绿化行动全力推开,公园城市建设加速推进,启动52个山头公园整治,完成口袋公园建设32个。青岛还入选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

市民在青岛北岭山森林公园健身。刘栋 摄

城市工作要把创造优良人居环境作为中心目标,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提高城市发展的宜居性,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打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是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要重点打造的“六个城市”之一,这就要求在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提升城市环境品质上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等空间约束底线。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健全“三线一单”管控体系。

坚持保护修复,构建“一湾两翼、三山一原、一轴多廊”生态保护格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海岛湾系统治理,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高质量开展全域绿化行动,打造科学绿化示范城市。实施森林提质增效工程、生态修复造林工程,打造森林城市、森林乡镇、森林乡村。

纵深推进“蓝天、碧水、净土”攻坚战,集中攻克突出生态环境问题,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稳定在310天以上,打造水清岸绿的美丽河湖和绿色可持续的美丽海湾,让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成为常态。

“居者心怡,来者心悦。”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与恢复,不仅奠定了这座城市经济发展的总基调,同时也使“生态幸福”的感染力和辐射面在这座城市中不断扩大。

筑牢生态文明之根

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保护生态环境,不仅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

近年来,青岛改革完善环境治理体系的步伐不断向前迈进。为解决“行业主管部门不管环保,环保主管部门管不着”的尴尬局面,青岛在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下分设10个专业委员会,“横到边,纵到底”的环委会机制实现了生态环保工作的全覆盖,不断补齐环境治理体制机制短板,有效构建起齐抓共管大环保格局;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建立完善“湾长制”“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有力促进各方落实环境保护责任;构建了严格的环境保护监管及责任追究等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不断完善。

随着一系列制度的探索创新、出台落地,逐渐构筑起青岛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四梁八柱”。

“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建设美丽青岛,需要实施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以更加科学完备的制度体系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立治有体、施治有序”,生态文明之根才会越来越扎实。

着眼于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完善生态环境治理机制”,不断激发制度活力,全面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推进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实现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健全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深入推进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青岛正聚力绿色低碳发展,持续将绿色生态视作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努力构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让广泛生态共识在生产生活各个领域落地生根,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生机盎然,充满活力。(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中央定调:全面加强!青岛发起三年攻坚,超前布局一揽子“硬核”项目

2022-05-02    青报观象山

实施民营和中小企业梯次培育计划,西海岸新区“专精特新”企业达1118家

2022-05-03    青岛日报

刚刚!青岛发布大风蓝色预警信号 今天最高气温20℃

2022-05-03    青岛气象

“五一”假期,世博园成小朋友嗨玩乐园

2022-05-03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青岛“海誓山盟”浪漫婚恋专线,串起“甜蜜”产业链

2022-05-03    大众日报

“五一”小长假第三天,青岛56家A级景区共接待游客29.44万人次

2022-05-0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24小时“朋友圈”三扩容!上合示范区海外“交友”跑出“加速度”

2022-05-0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平台主体建造及总装均在青岛完成!“深海一号”建造项目组获得这项全国荣誉

2022-05-02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