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五年 青岛将实现都市区1小时轨道通达
青岛新闻网4月28日讯(记者 朱颖)青岛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今后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工作的总体要求、目标定位,描绘了未来青岛发展的美好蓝图。那么,党代会报告在优化城市空间发展格局上提出,要坚持“环湾引领、组团布局、蓝绿交融、网络支撑,统筹市域一体发展”的空间布局备受市民关注。
记者从今天上午召开的中共青岛市委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为顺应城市环湾发展空间规律,市第十三次党代会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确立了新时代背景下“环湾引领、组团布局、蓝绿交融、网络支撑”的城市空间发展格局。这是未来五年乃至更长一个时期青岛城市空间发展的战略指引和实践指导,将对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城市空间发展格局所涉及到的四个方面。
环湾引领
借鉴国内外知名湾区发展成功经验和模式,在认真充分保护好胶州湾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依托环湾地区优越区位交通条件、良好经济产业基础、富集政策资源要素,推动环湾各城镇组团内涵集约高质量发展。坚持聚湾强心,环湾引领其中有一个必然的内容就是聚湾强心,加快东部区域内涵式发展,推动西海岸新区全面提质,促进北部区域扩容聚能,进一步聚集整合更多的要素资源,着力提升环胶州湾地区经济高度、人口密度、创新浓度和辐射强度,培育更具竞争力、更有活力、更可持续的环湾都市区,形成引领青岛全域乃至胶东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中心极核,全面提升环湾都市区能级。
环湾都市区范围包括: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胶州市以及西海岸新区,也包括董家口港城、蓝色硅谷鳌山组团。
组团布局
发挥环湾都市区引领作用,形成等级有序、布局合理的城镇组团。在布局当中,在市域范围内,也就是在全青岛“11295”大陆域范围内形成“一区、两极、三轴、多点”空间结构。
一区,即青岛环湾都市核心区;两极,即平度、莱西两个重要的陆域经济增长极;三轴,即青潍济城镇综合发展轴(对接省会经济圈,衔接黄河流域及京津冀地区)、青日临城镇综合发展轴(对接鲁南经济圈,衔接长三角地区)、青烟威城镇发展轴(携领胶东经济圈,衔接辽中南地区),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开放性的开放空间布局;多点,即姜山、南墅、南村、新河、明村、田横、铺集、大村、店埠9个专业化功能节点(新市镇)。
其中,在环湾都市区范围构筑“一主三副两城”空间结构。一主,为东岸、北岸、西岸组成的环湾主城区;三副,为胶州、即墨和原胶南环湾副中心城区;两城,为滨海东西两翼的蓝色硅谷海洋科学城和董家口港城。各城镇组团要集约利用土地,盘活存量、做优增量,优化资源要素配置,促进城市内涵集约发展。
蓝绿交融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尊重青岛市自然地理格局,打造山海林田湖草岛湾生命共同体,框定蓝绿生态安全边界,避免城镇无序蔓延。
构建“一湾两翼、三山一原、一轴多廊”生态保护格局。一湾两翼,指胶州湾及东西两翼展开的海岸带;三山一原,指崂山、大泽山、珠山-铁镢山三个重要山体生态保护片区和中部胶莱平原农业集中区所形成的重要自然基底空间;一轴多廊,指大沽河生态中轴和区域多条重要河流和动物迁徙廊道及重要的交通路网所形成的绿带和绿廊,这样就形成了这样的空间格局。
另外,为了保护海岸带,以海岸带为中心,向陆海各拓展一定宽度,划定海岸保护带,建设陆海生态、陆海基础设施、陆海公共空间、滨海风貌、陆海防灾等共同体,促进海岸带资源整体保护。全面挖掘全域景观要素,构建城市公园体系,结合山水特色,形成“山海岛城湾、田园林水乡”相互交融共生的总体生态景观格局。
网络支撑
围绕城镇布局,以高效便捷的骨干交通网络引领,构建覆盖全域、支撑有力的多元化功能中心布局、高效化综合交通网络、均等化公共服务体系、智慧化数字信息等网络体系,加快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依托高快一体、内外衔接顺畅的湾区骨干路网,以高速公路连通区域,实现环湾都市区内功能节点直连直达,打造15分钟基本覆盖、50分钟全覆盖的通勤圈。
以快速路、重要主干路为主构建道路环(过)胶州湾道路网络体系,促进环湾、过湾通道资源的复合化利用。以轨道交通为骨干支撑环湾多组团空间格局,构建“快轨”上的高效湾区,建设功能明确、层次清晰、多网融合的都市轨道交通网。同时实现多种交通的有机衔接和零换乘,实现城市内的交通,并联系环湾都市区重要对外交通枢纽、重点功能区和主要城市中心,实现青岛都市区1小时轨道通达,支撑区域一体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