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大代表戴爱泉:持续开展蓝色碳汇与健康海洋科研攻关
青岛新闻网4月17日讯(记者 孙志文)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占全球面积约三分之二的海洋吸收了约93%的温室气体,因此海洋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青岛是我国的现代海洋产业发展先行区、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海洋生态系统丰富多样,有着极大的增汇潜力,具有推动海洋低碳发展的优势条件。
在今年的青岛两会上,青岛市人大代表、青岛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戴爱泉就围绕“加快推动海洋低碳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表示,青岛应充分利用海洋科研优势,聚焦“深水、绿色、安全”等海洋前沿领域技术,持续开展蓝色碳汇与健康海洋科研攻关,放大贝类等经济固碳品种的碳汇功能,鼓励将海洋低碳技术在我市海域范围内转化应用。
据戴爱泉介绍,推动海洋低碳发展是打造蓝碳青岛样板的必然选择,是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是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关键环节。青岛是全省首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蓝碳发展具有先发优势,青岛也正在充分发挥在海洋科研领域的集聚优势,搭建海洋碳汇监测网络,推动海洋碳汇交易,促进海洋经济绿色健康发展。如今,一个科技实力雄厚的“海洋碳汇特色示范区”正呼之欲出!
本次两会,作为一名从事环境保护科研工作的高级工程师,戴爱泉从专业角度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她表示,青岛应大力发展海洋低碳技术,推进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借助海洋牧场发展契机,探索以近海海洋牧场和深远海养殖为重点的现代化海洋渔业发展新模式,打造“海洋牧场+休闲海钓”融合发展模式,同时加大力度培育和发展海水淡化业、海洋生物医药业等高科技、低污染的海洋创新型产业,加快新型海洋低碳经济体系的建立。
戴爱泉还表示,青岛也应持续推进海洋运输结构的调整优化,一方面加快海上航运去碳化,完善港口LNG加注、岸电等基础设施,提高青岛老港区、董家口港区、前湾新港区、黄岛油港区等主要港口集装箱、客滚和干散货专业化泊位岸电设施配备率,推动船舶靠港期间岸电使用常态化;另一方面鼓励港口作业机械、港内车辆和拖轮等使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推广海铁公多式联运,推进集疏港铁路向堆场、码头延伸,加快与干线铁路衔接,提升港口集疏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