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作伴向未来!党代会闭幕,青岛奔向那更美的远方
春风作伴,筑梦未来。在这个最美人间四月天,青岛踏上新征程。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担负新时代青岛的历史使命,肩负全市74万余名共产党员和1000多万人民群众的重托与期盼,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圆满完成各项议程和任务,于4月11日胜利闭幕。
这次党代会,是在喜迎党的二十大、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刻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一次高举旗帜、牢记嘱托、凝心聚力、求真务实、开拓奋进的大会。
4月11日上午,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举行。于滈 摄
大会总结了青岛过去五年的发展成绩和经验启示,科学研判了青岛当前所处的历史方位和面临的机遇挑战,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主题,系统全面、深入具体地对“什么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未来五年青岛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怎样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行阐述,明确了青岛今后发展的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全面擘画了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切合青岛发展实际,顺应人民群众期盼。
大会提出了“一二三四六十”目标定位和思路举措——
“一个总体目标”,就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两个城市愿景”,就是加快迈向“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
“三个新突破”,就是在增强综合发展实力、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建设人民城市上实现新突破。
“四个发展导向”,就是突出“引领型”“创新型”“枢纽型”“共享型”发展导向。
“六个城市定位”,就是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湾区城市、现代化治理样板城市,这是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落脚点。
“十项重点工作”,就是围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需要全力抓好的十个方面工作。
蓝图鼓舞人心,目标催人奋进。梦想,并不遥远,只要勇敢地迈出第一步。
01
什么是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一个城市的发展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已成恢弘气象。经过接续奋斗,青岛经济社会取得全面发展,积蓄了继往开来、追求更高远城市梦想的坚实力量,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未来的青岛,应该是怎样的青岛?
2018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青岛视察,要求青岛“办好一次会、搞活一座城”、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交给青岛的重大任务,更是青岛的时代使命。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怎样的特质?全面理解、深刻把握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内涵和外延,对高举旗帜、勇担使命,奋力谱写青岛新篇章、实现历史跨越具有重要意义。
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会长、青岛科技大学教授雷仲敏认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全球创新与技术扩散的策源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支点或节点,在全球分工与合作中占据重要位置。具备拥有全球资源整合的开放型功能平台和载体、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全球创新策源地、优质高效安全稳定的法制保障、品质优良的生态文明和生活居住环境等功能。
青岛市委党校管理学教研部主任、青岛市情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刘文俭认为,现代化国际城市可称为国际性城市或国际化城市,当其规模和层次再向新的高度发展和递进时,可称为国际化大都市、国际性大都市或世界性城市、全球城市。其特征是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高,城市规模大、实力强,集聚与辐射能力高,在世界上有强大影响力、形象力、竞争力、知名度、美誉度。
青岛市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青岛市社科院城市所副所长冷静认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世界城市体系中的高能级城市,集中体现为城市在经济结构上的高端化、开放创新上的全球化、精神文化上的特色化、发展方式上的低碳化、社会治理上的精细化、民生幸福上的实景化、空间拓展上的协同化,充分彰显着人类文明在城市发展中的新形态。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常务理事陈维民表示,在城市理论中,国际大都市或曰国际化大都市,是世界城市体系中的最高层级,是指这个城市具有超群的政治、经济、科技实力和能级,并和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城市发生经济、政治、科技和文化交流关系,有着全球性影响的国际一流都市,是全球城市网络中的枢纽或支点。
一直以来,纽约、伦敦、巴黎、东京、香港等属于国际上公认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近年来,在研究世界城市/全球城市排名的权威机构GaWC(全球化与世界级城市研究小组与网络)和科尔尼的榜单上,排名前10位的伦敦、纽约、香港、新加坡、上海、北京、东京、巴黎、洛杉矶等城市代表了国际大都市的发展水平。
党代会报告提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是拥有雄厚实力、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展现国家形象的高能级城市。
02
青岛要建设什么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这取决于青岛所处的历史方位、禀赋和特色、发展阶段和水平,也取决于担当与魄力。
经过接续奋斗,青岛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GDP跃升至1.4万亿元之上,财政收入突破1300亿元,城市承载力提质升级,常住人口增加到1026万,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城市面貌发生深刻变化,城市集聚辐射功能日益显现,已经具备追求更高城市目标的坚实基础。
此次党代会把青岛发展放在新发展格局中、放在山东发展全局中、放在城市新的历史方位中来审视和谋划,牢记嘱托、立足实际、面向未来,旗帜鲜明地把“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总目标。
这一总目标的提出,是青岛发展征程上树起的一座新的里程碑,是推动城市跃迁、增进人民福祉的宣言书,是鼓舞人心、催人奋进的动员令。
陈维民认为,把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作为青岛未来奋斗目标,既是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批示指示精神,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总遵循、总定位、总航标,在“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的使命担当和伟大实践,也是青岛作为我国沿海重要中心城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部署,标志着青岛开始由中国沿海开放城市、重要的中心城市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升级。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专委会秘书长、青岛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副主任李光全表示,青岛紧紧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要的历史方位和时代方位,谋划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极高的政治站位,展现出了在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上主动担当、勇当尖兵、走在前列的精神气质。
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该具备哪些品格和特质?
刘文俭认为,青岛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特色”,即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雷仲敏认为,应当建设充满活力,充分体现新时代特征、具有青岛特色、惠及所有人幸福的人民城市;建设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高水平建设的重要窗口和人类社会现代城市文明新形态的典范标杆。
陈维民认为,要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更高水平的开放、更高效能的治理和更高品质的生活,要在构建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新时代现代城市治理模式和制度先进、充满活力、廉洁高效、共治共享的现代城市治理体系上取得突破,为我国的现代化城市建设贡献“青岛方案”。
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全市的奋斗目标是:紧紧锚定“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一总目标,围绕“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的城市愿景,在增强综合发展实力上实现新突破、在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在建设人民城市上实现新突破。
“两个城市愿景”——“活力海洋之都、精彩宜人之城”,是青岛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本特质。
青岛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优势。将“活力海洋之都”作为青岛的城市愿景之一,契合青岛城市特质,顺应潮流趋势,将引领城市未来,开创城市新的发展空间和可能。
青岛,地处黄海之滨,山、海、湾、城浑然一体,有着“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独特城市风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湿润,气候宜人,是一座极富人文魅力、自然资源禀赋极为优越的沿海开放城市,是一颗山青海碧的“黄海明珠”、宜人之城,让无数人为之倾心。
将“精彩宜人之城”作为青岛的城市愿景之一,就是要发挥好这些禀赋,让城市更加宜居宜业宜游高品质,更加适合人的心意。
03
怎样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目标确立、愿景明晰,接下来的任务是将愿景变成实景,将蓝图变成现实。
党代会报告给出了“三个新突破”“四个发展导向”“六个城市定位”“十项重点工作”的思路举措。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青岛要实现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奋斗目标,就要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走在前列。党代会报告提出,青岛要打造现代产业先行城市。
青岛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市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办公室主任解宏劲代表表示,未来青岛要制定全市实体经济振兴发展三年行动方案,计划用三年时间,推动规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5万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500亿元,塑造“青岛制造”“青岛服务”新优势。
海洋是青岛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也是青岛最鲜明的特色优势,是青岛实现新的城市目标的一张王牌。党代会报告提出,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
在国家藻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和藻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主任王广策代表看来,得天独厚的海洋科研优势是青岛打造引领型现代海洋城市的底气所在,要在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中占据海洋科研的“头部”位置,就需要将目光放大到全球海洋领域,不断补齐海洋科研基础领域研究的短板。
科技引领未来,创新决定发展。实现新的城市发展目标,必须突出“创新性”导向,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转化功能。党代会报告提出,青岛要打造国际化创新型城市。
青岛市科协党组书记、主席王建代表表示,要扎实推进“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深化“科创”服务“双创”,促进创新链、产业链相融合。
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学俊代表表示,将以激发创新活力、打造人才高地为目标,不断优化人才体制机制,强化人才培养、激励、引进、使用和服务,大力锻造推进全市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引擎,让人才与青岛共同成长、相互成就。
开放是青岛最鲜明的标志。党代会报告提出,持续深化改革开放,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上合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李刚代表说,要继续在“做实”“做好”“做美”“做响”上下功夫,努力将上合示范区核心区打造成全市与上合组织国家资源耦合的桥梁纽带、深化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副书记、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主任赵士玉代表表示,将先行先试,干事成事,以制度创新为核心,持续推进贸易、投资、金融等自由化便利化,提高开放发展水平。
青岛市商务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苏满代表表示,要立足自身禀赋优势,抢抓RCEP新机遇,全面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以更高水平开放增创新优势。
青岛地理区位优势明显,近年来屡屡被国家赋予重任。党代会报告提出,突出“枢纽型”发展导向,放大开放通道作用,深度链接国内外资源和市场,打造国际门户枢纽城市。
青岛市交通运输局党组书记、局长李虎成代表表示,要加快构建“立体、交叉、综合”的现代物流体系,全力建设综合型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和全国主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城市。
历史的画卷在砥砺前行中铺展,精彩的华章在接续奋斗里书写。
美好的蓝图已经绘就,奋进的号角已经吹响。扛起今天的责任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青岛的明天一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