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点来了!时隔15年,青岛工业占比首现上升
这是一个重要转折。
近日发布的《2021年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青岛工业增加值3884.0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27.48%,较上年提升1.1个百分点。
分析历史数据得知,这是自2006年以来,青岛工业增加值占比首次上升,极具象征意义。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增长引擎,工业稳则经济稳。
回望过去,青岛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城市地位的起伏,总是与工业经济相伴而行。“上青天”“品牌之都”、开放前沿、龙头城市……工业带给了青岛有形和无形的力量。
这些年,青岛工业经历过“成长的烦恼”,也有过低迷,但不曾裹足不前,凭借打破路径依赖的勇气,和多年传承的创新基因,正逐步走出“阵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01
是多一点,还是少一点?
关于“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是多一点好,还是少一点好”,一直存在着争议。
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完整的工业化过程后,出现工业从业人员比重和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下降的现象,这被称为“去工业化”。
一度普被认为,发达国家“去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这些年发生的事实,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重振实体经济、再工业化的做法,让持上述观点的人们,开始重新思考“去工业化”的时机和路径。
尤其是,过早“去工业化”给一些发展中国家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不仅使其失去了制造业就业岗位、降低了工业品出口能力,以及通过制造业获得技术积累的机会,让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路径遭到阻滞。
近年来,我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也出现下降态势。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44.1%下降至2020年的30.8%;2013年至2018年,制造业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下降了7.83个百分点。
工业在拉动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一路走低:近30年间,从1994年最高的61.6%,下降至2020年的33.6%。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区域经济室主任叶振宇认为,这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既体现出产业结构转变的一般性规律特征,又存在有别于其他国家的国情特征。与制造业比重下降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金融业规模快速扩大,这间接说明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化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脱实向虚”。
针对这一现象,中央多次“定调”——
一个国家一定要有正确的战略选择,我国是个大国,必须发展实体经济,不断推进工业现代化、提高制造业水平,不能脱实向虚;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我国发展的本钱,是构筑未来发展战略优势的重要支撑。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对“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增强制造业竞争优势,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出安排部署。
分析认为,随着结构调整到位、传统产业改造升级逐步完成、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制造业比重回升是有可能的。
这一预测已经被证实。
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31.4万亿元,连续12年位居世界首位;比上年增长9.8%,占GDP的比重为27.4%,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6.7%,较上年提高了13.1个百分点。
事实一再表明,“去工业化”为时尚早,工业要继续在国民经济中保持较高的比重,继续发挥“压舱石”作用。
02
时隔15年,拐点来了
再来看看青岛工业的走势。
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青岛抓住了第一波工业化的重大机遇,曾经创造过“上青天”的辉煌,培育出了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等“五朵金花”,工业成为青岛经济的“脊梁”,撑起了整个城市的发展与跃迁。
来看几个关键节点——
2010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九个“万亿”城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排在深圳和广州之后。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标志着青岛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2015年,青岛工业总产值突破1.8万亿元,创下历史新高,此后出现下降态势。
青岛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年份是1970年,比重为59.70%。
此后,经历了起起伏伏,整体呈现下降走势。
1998年-2006年之间,有过一轮小幅上升,8年间,占比从41%上升至45.4%,提高了4.4个百分点。
从2006年起,呈现下降趋势,到2020年,下降至26.4%,14年间下降了19个百分点,降幅为42%。
2021年,“拐点”出现:占比止跌上扬,达到27.48%,较上年提高了1.1个百分点,增幅达到4%。
分门类看,采矿业增长6.6%,制造业增长8.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11.0%。分重点行业看,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增长16.4%,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增长18.5%,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增长18.8%,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9.2%。
呈现出产销两旺的局面。2021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100.1%。从主要产品看,智能电视产量达1881.6万台,增幅11.9%;家用电冰箱产量达888.8万台,增幅为8.1%;家用洗衣机产量730.8万台,增幅高达27%;此外,啤酒、橡胶轮胎、钢材等青岛优势工业产品也实现了较快增长。
工业利润,与工业增加值呈现相似的走势。
2016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达到931.3亿元的历史峰值后出现下降。2019年下降至476.58亿元,此后开始反弹,2020年上升至571.79亿元。
2021年延续了2019年以来的上升势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576.1亿元,比上年增长2.8%。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04.3亿元,增长27.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379.8亿元,增长15.7%,增长势头良好。
今年以来,这样的势头还在延续。1-2月份,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1%,比2021年12月份加快7.9个百分点,35个工业大类行业中,27个行业增加值同比实现增长。
诸多迹象表明,青岛工业已经步入上升通道,其未来表现值得期待。
03
这是一个新的开始
市场对资源的配置起着决定性作用。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是一种竞争关系,其表现就是对各类要素的集聚配置能力的高低。
在激烈的竞争中,工业能够吸引更多要素、实现更多产出,关键是靠核心竞争力。
这些竞争力是靠大胆变革、努力精进换来的。这也是历史上每一次工业革命的动机和使命所在。
青岛的工业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生产组织流程、信息传递方式,到公司治理结构、经营理念,都在经历再造、重组、迭代。
比如产业数字化转型。当前,青岛产业数字化逐步由点及面、由面成网,数字化转型引发的新模式、新业态正在颠覆传统产业面貌,产业焕发出全新生机。目前重点行业累计建成智能工厂52家、数字化车间146间、自动化生产线350个;全市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到57.5%,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8%,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7.2%;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评选中,青岛在中国全部21家“灯塔工厂”中独占3席。
宋新华/摄
中国信通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报告(2021年)》显示,青岛2020年城市数字经济竞争力指数排名全国第15位,位居全省第一,成为数字经济“新一线”城市。
数字化赋能,为青岛工业注入强大活力动力。“十三五”时期,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从40.73%增长到53.33%,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左右;2021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24.5%。
被数字化“武装”起来的新型企业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截至2021年,青岛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5554家,比上年增加1158家,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6306家;新培育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0家,总数达97家,位居全国第8位,超过广州、杭州等城市;累计有13家企业入选全球独角兽企业500强榜单。
与此同时,一批高水平、高能级的工业载体落户青岛,一批具备全国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逐步涌现。
青岛获批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创建市和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轨道交通装备、节能环保两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独立入选集群数量并列全国城市首位;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现代海洋等13条产业链已成为全市新兴产业的生力军。
……
经过努力,青岛工业正在逐步破除“成长的烦恼”,打开全新的局面,迎来新的良好开端。
只要向着既定目标,把准关键穴位,锻长板,补短板,久久为功,一定可以重塑实力,重现辉煌。
(作者 观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