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警示灯闪起,他们便冲向转运一线……
自今年3月青岛突发本土疫情以来,有这样一支队伍,始终奋战在与病毒“短兵相接”的抗疫最前线:他们是由青岛急救系统的急救医生、驾驶员组成的确诊患者、无症状感染者转运团队。依托调度员、洗消组队员的保驾护航,他们成为这座城市的急救先锋,当负压救护车的蓝色警示灯闪起,他们便迅速冲向转运一线,穿梭在封控区与定点医院之间,让确诊患者、无症状感染者第一时间得到收治。
他在术后第三天就穿上了工作服
“我现在是术后第二天,基本没问题了,如果需要,我马上回去,你们不用担心我,换上工作服,我就能立刻上岗。”这份“请战书”来自浮山后急救站医生刘万来。他知道,此次发生的本土疫情让同事们满负荷运转,为了说服大家让他重返工作岗位,他一再保证:我是病房中恢复得最快的。
3月9日起,为做好新冠病毒肺炎患者集中收治工作,青岛市第三人民医院停诊。停诊前要把所有的普通病人转移至其他医院,这就需要充足的转运力量。手术完刚刚三天的刘万来终于“如愿”上岗了,他与队友们快速高效地完成了此次转运任务。
后来,由于刘万来所在的小区被封控,他没能参与近期的确诊患者转运任务。他深知这个时期太忙碌了,许多同事都在48小时甚至72小时“连轴”转,“我很愧疚,却帮不上什么忙。”
本轮疫情发生以来,市急救中心转运团队要么在值班区整装待命,要么在负压救护车上飞驰,这就是市急救中心第一梯队40余名急救医生、驾驶员抗击疫情时的日常状态。“批量、集中转运挑战着大家的工作极限,每次出任务就是一次上战场,负压车的使用保证了患者转运过程中不会产生病毒传播的可能性,我们需要守护在患者身旁,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穿着密不透风的防护服犹如身处酷暑之中,大家精神也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浮山后急救站副站长张立坤说,有时候一天只能吃上一顿饭,确实很辛苦,但大家劲往一处使,没有人抱怨。
“我们团队中像刘万来一样的让人感动的同事太多了,司机师傅马瑞林的父亲在医院住院,需要做支架手术,他让家里人照顾,自己没有请假,跟我们来回奔波多日,直到近日我们才知道他家里的情况;司机师傅刘龙是一名退役军人,本来已经申请了休假,疫情发生后,他主动放弃休假,最长的时候连续运转近72小时。
他们零失误完成批量负压救护车调派
“我是党小组长,先安排我”“我们参加过甲型H1N1流感、埃博拉出血热疫情的实战考验,我们有抗击疫情的丰富经验,把我们安排到一线工作吧”“我是‘老调度员’,我有经验,我报名,一定算我一个”……3月10日上午,市急救中心接到紧急支援莱西抗疫调度指挥工作的命令后,大家纷纷主动请战。除了通讯调度科的工作人员外,社会管理科贺军、培训科科长王秀玲也坚决要求加入进来。
市急救中心临时组建的支援莱西调度小分队火速诞生,上午10点集结完毕后立即出发。在他们当中,江如娇刚刚下夜班一夜未眠,登上车就奔赴莱西市抗疫的最前线。
莱西疫情具有突发性、密集性等特征,绝大多数患者是在集中隔离点、封控区、管控区和防范区检测出来的,调度工作短时间内任务量急剧递增。支援小分队到达莱西后第一时间请求分配任务,他们立即被分配在莱西疫情指挥部医疗救治组开展调度工作,负责调派负压车从定点酒店隔离点转运病人到定点医院,接听指挥部下达的转运任务电话,及时安排负压车,协调各部门确保转运工作顺利实施。支援小分队人员要熟记莱西市负压救护车分布、任务执行情况,以及人员姓名、电话、地点、救护车车号、接收医院等大量动态信息,需要即时核实、对接、统计、上报。从3月10日至3月11日,市急救中心通讯调度科副科长马晓静和贺军连续不间断工作36个小时,在领导强制命令下才换岗休息,两人零差错、零失误完成了各项负压救护车调派和巨量数据核实工作,受到了好评。
“女汉子”扛起12斤重的消杀喷雾器奋战四小时
当负压车开进市急救中心的大门,身穿防护服的洗消组组长冉飘便和同事各自扛上装有6L消毒水的喷雾器,开始为负压车外部喷洒,喷洒结束后,转运工作人员才能下车。
这只是为负压车洗消的第一步,进入洗消区后,洗消组还要进行过氧化氢消毒、含氯消毒剂重点物表环境区域消毒、洗消区环境消毒、转运人员卫生处置通道的消毒等多重步骤的消毒工作。整个过程下来,至少需要四个小时。
院前急救终末消毒工作不允许有丝毫马虎,每一个细节都必须到位,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转运环境安全。“前段时间,恰逢集中、批量转运,经常遇到四五辆负压车同时回来的情况,大家几乎每天工作到凌晨三四点,睡两三个小时就再起来工作,最后每个人的胳膊都累的抬不起来了。”冉飘告诉记者。
洗消小分队共有20名队员,其中18名为女队员,面对人员紧张的局面,她们扛起了这项沉重的体力劳动的担子。这项工作不仅需要仔细,还需要强大的意志力,车厢内经常有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的呕吐物,她们要处理干净后,消灭一个个污染点,给转运同事和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环境,把各项风险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郭菁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