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区市两会:奋力走在前 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奋力走在前,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未来五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突破20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
市南: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2月24日上午,市南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市南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刘存东作《市南区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记者从会上获悉,2021年,市南区地区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6.2%、6.9%、13.6%,税收比重达87%,经济发展稳步提升。未来五年,市南区将紧紧围绕建设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样板区的目标任务,统筹“西提东优”空间布局,强化精致、活力、时尚、幸福、高效五种特质,全力打造历史文化保护区、活力经济先行区、更新建设骨干区、美好生活典范区、现代治理标杆区和风清气正引领区,落实好事关全局发展和民生福祉的“十件大事”,持续提升城区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未来五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突破20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9万元。
《报告》提出,2022年,市南区将拿出新打法、啃下硬骨头、开拓新领域,提升现代服务业活力,传承保护历史文脉,聚力城市更新建设和数字城区建设,优化公共服务供给,为全市发展打造市南样板。
提升现代服务业活力
为在高质量发展上起强势、求突破,市南区将加快激发创新活力。推进“四新”经济发展,完成技术合同登记额50亿元,全年新增规上“四新”经济企业100家以上。推进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改造利用,培育转化涉海科技项目15个。深化区软件园和动漫园提质升级。加快激发产业活力,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提升发展财富金融、科创金融。推动2家企业上市,金融业增加值增速达到10%。成立青岛金融科技研究院,丰富科技金融产品供给。创新发展数字经济,集聚发展高端软件、人工智能、集成电路、虚拟现实等产业,培育10家以上具有行业影响力的数字经济名企,发布100个以上工业赋能和未来城市场景。集聚发展高端商务,吸引科技服务、高端咨询等国内外顶尖服务业务落户市南,提高跨区域、跨产业专业服务能力。依托海天中心、华润中心等高端商务载体,引进区域性总部(机构)30家。
繁荣发展时尚消费,推动浮山湾商圈高端化升级、中山路商圈快速起势、金茂湾商圈扩容提质。新增知名品牌首店、旗舰店等20家以上。优化发展航运物流,引入航运保险、航运科技、船舶资产管理等10条细分产业链企业15家。突破发展文化旅游,培育和引进文旅行业头部企业,做优滨海休闲旅游带。推动奥帆中心创建5A级景区,推进大学路城市文化会客厅项目建设。
优化楼宇基础设施配套,升级改造老旧商务楼宇15座,培育特色楼宇12座。实施总投资511亿元的101个项目,推动中国纺织工人疗养院改造等项目主体完工,加快中国海洋大学生命科技中心、绿城深蓝中心、鲁商中心等项目建设,启动南京路1号地块、远洋船员学院及周边片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力争引进4个以上30亿元、1个以上100亿元级大项目,实际利用内资150亿元、利用外资6亿美元。加快激发开放活力,加快打造日韩消费集聚区,实现进出口额755亿元。
保护传承历史文脉
推动历史城区复兴发展。对中山路及周边0.81平方公里历史城区核心区实施全域管理,按照5A级景区标准打造中山路区域保护更新典范,一体化推进建筑修缮、街区改造、环境提升和业态植入,加快实施核心区内历史建筑和传统风貌建筑保护修缮、中山路两侧建筑外立面修缮、老旧小区改造和协同区域整治,实现中山路城市记忆馆、潍县路19号、三江里人才公寓等项目开门纳客,完成劈柴院、教堂广场的升级改造和黄岛路片区全部12条道路的提升改造,推动六街口、禹城路、龙山等停车场投入运营。
加快闲置资源盘活,推动百盛等商业载体升级、中山路商业街主力门店导入新业态,引入知名商业品牌10家以上。导入高端演艺、时尚节会、网红市集等业态,以文化要素赋能城区更新。
推动文化产业突破发展。做优节庆、会展、影视等传统文化产业,做强创意设计、视觉艺术、虚拟现实等新兴文创产业,加快数字科技与文旅产业深度融合。促进婚恋产业升级发展,突破发展时尚演艺产业,打造先锋剧场、沉浸式演出、演艺新空间等项目,带动夜间消费。
加快城市更新,优化公共服务
在城市更新建设领域,启动团岛山公园建设,完成滨海步行道提升、浮山防火通道(绿道)改造、太平角海坝维修等项目。推进青岛湾广场、五四广场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改造老旧小区284万平方米,建设公共停车场7个,新增停车泊位1300个,有序推进商场、酒店、写字楼经营性停车场开放共享。实施区内10个山头公园整治,建成4处口袋公园,打造“花海市南”。
为优化公共服务,市南区2022年将实施空巢老人独居安全保障工程,完善提升20个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加大学位供给保障,镇江路小学、八大湖幼儿园年内交付使用,连云港路小学、第七中学开工建设。为建设卫生健康强区,市南今年将改造5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区级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指导中心,托位数达到1170个。(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萌)
全年引进过百亿元项目2个以上、过30亿元项目5个以上、过亿元项目70个以上;确保新型智慧城市综合体等14个项目投产运营;建成启用秀峰路小学等2所学校和3所幼儿园——
李沧:全力打造青岛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
2月24日上午,李沧区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李沧区委副书记、代区长魏瑞雪所作的《2022年李沧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李沧区将突出抓好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营商环境、城区品质“四个重点”,实施发展兴区、产业立区、改革活区、生态靓区、惠民富区、综治安区“六大行动”,全力打造全市新旧动能转换示范区,推动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奋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李沧建设新篇章。
《报告》提出,2022年李沧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7.5%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完成节能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目标。
大力发展“四新”经济,打造产业转型新高地
全力开展招商引资。今年,李沧区政府把招商引资作为产业发展的一项前提和基础工作,创新打法、精准招商,通过招商为区域引来一批“增长极”。统筹发挥好部门、国企、街道和社区力量,积极利用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基金招商等市场化手段,形成全员招商、全域招商的浓厚氛围。围绕“3+2+4”现代产业体系,细分行业领域,绘制产业招商地图,以精准招商促成产业集聚。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优秀上市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全年引进过百亿元项目2个以上、过30亿元项目5个以上、过亿元项目70个以上,实际利用外资5亿美元。完善“人才、项目、资本”一体化招引机制,用好用足柔性引才政策,全年引进人才1万人以上。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充分发挥人口、交通、生态等特色优势,建立总部经济重点招商目录,吸引总部企业集聚发展。坚持“一事一议”“一企一策”,在用地用房、金融、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给予支持,全年培育引进总部企业5家以上。
着力打造特色园区。整合数字经济园区行业资源,做好生命药洲招商运营,推动氢能园区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成立青岛市工业设计研究院。积极盘活低效产业用地,建设1-2个工业园区,推动优质工业项目“进园上楼”、集聚发展。
努力推进项目建设。确保新型智慧城市综合体、融海国际酒店等14个项目投产运营,推动研究院高端装备、枣山路商务中心等17个项目建设竣工,加快世园综合服务中心、核心区智能制造等43个在建项目施工进度,推动大云谷、中交海洋商服等 32个项目开工建设。
全面释放经济发展潜力,培植区域发展新优势
高质量推动科技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出台促进科技创新发展奖补政策,鼓励企业不断创新升级。完善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加快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420家。建设一批高水平技术创新中心、科技合作基地,科技双创平台总量达到42家。
高品质塑造商贸品牌。加快李村商圈提档升级,进一步丰富步行街业态。推动维客星城开街运营,对中心广场进行优化提升。鼓励特色街区和特色市场建设发展。打响“旅游青岛、购物李沧”品牌。鼓励外贸企业由传统贸易向跨境电商贸易新业态发展,实现货物贸易进出口额 204亿元。
高水平建设数字李沧。依托城市云脑,完成一体化综合指挥体系建设。加速数字机关建设,非涉密业务全部实现“网上办”“掌上办”。推广智慧物业、智慧安防等6项便民应用,建成50个智慧社区,畅通智慧便民“最后一公里”。加快智慧停车设施改造,推进停车资源联网共享、一网运行。
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智慧监管”提升“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效能。推动企业服务专员制度规范化运行,成为解决企业发展难题的主渠道。拓展政务服务“一企一档”“好差评”应用,不断提升审批服务智能化水平。
“外提颜值、内强品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加快完善城区功能。完成青岛北站及周边区域、楼山河北片区、金水路北片区控规批复。深入推进李村河上游海绵城市示范区建设,确保宜川路高压走廊、李村河上游生态恢复等11个项目完工。完成既有住宅加装电梯90部。开展东南新苑、营子社区等6个老旧小区整治提升,惠及居民2700户。加快推进安顺路、唐山路等6条重点道路打通工程,确保合水路等5条道路主线通车。新建停车场3处,新增泊位5698个,持续缓解停车难题。
建设绿色公园城区。大力推进城市公园体系建设,打造更多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生态休闲场所,让绿色成为李沧最鲜明的底色。开展烟墩山、坊子街山、河南庄山等3个山头公园综合整治。新建顺河支路、广水路等口袋公园8处,新增立体绿化10处,建设宜川路、楼山后河等城市绿道10公里。
着力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建成启用秀峰路小学等2所学校、3所幼儿园。扎实推进文旅街区、文旅综合体建设,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举办各类活动不少于1000场次。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新增健身路径和场所14处。
着力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新增城镇就业2.2万人。强化创业带动就业,政策性扶持创业2800人。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水平,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做好困难残疾人托养服务,为1000名白内障患者实施复明手术。(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张晋)
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新引进金融机构及类金融企业100家以上——
崂山:加快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
2月24日上午,崂山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崂山区委副书记、代区长杨克敏在所作的《2022年崂山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今后五年,崂山区将强力推进财富金融城、科技创新城、文化旅游城和生态健康城建设,高水平打造“四新”经济集聚区、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核心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高品质新城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青岛促进共同富裕的先行区,加快建设开放创新宜业怡居的山海品质新城,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报告》提出,2022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区级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6.5%以上;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不低于7%。崂山区将紧紧围绕区委“五区同创、五个坚持”的决策部署,重点实施“四个紧抓不放”。
紧抓主导产业发展不放,打造现代产业高地
2022年,崂山区将做优做强金融业,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升发展文旅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
加快和达财富金融中心、银丰财富广场等项目建设,推动巨峰科技金融大厦、鑫海财富大厦等项目投用,加快落户交通银行青岛分行、东证资本等项目,推动恒丰理财开业运营,新增上市或过会企业4家,新引进金融机构及类金融企业100家以上;将加快推动中科曙光、东华软件副中心、歌尔微电子产业园等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山东分中心、青岛人工智能计算中心,加快建设易来科技青岛总部大厦,力争新培育独角兽企业1家、瞪羚企业6家、专精特新企业60家,新增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项目50个以上。
加快地中海俱乐部、沙港湾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复星国际文旅度假综合体、爱设计文创产业互联基地等一批项目尽快落地,美高梅·钓鱼台酒店、若七文化综合体等项目建成运营,打造提升5个精品乡村旅游景区、10个精品乡村采摘园、10个精品民宿和10个精品农家宴,力争旅游总收入增长21%;将推动生物医药协同创新中心、山东能源研究院等项目加快建设,开工建设国际康复医院,建成湾横3号线一期等项目,启动王哥庄大北海区域开发建设,盘活土地资源,为产业发展打开空间。
紧抓城市更新建设不放,打造山海品质新城
崂山将开展好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重点抓好总投资1080多亿元的308个城市更新建设项目,2022年要攻坚突破、全面起势,开工建设总投资701.9亿元的168个项目,实施张村河片区村庄改造,并开工建设安置区,建成西陈、汉河三期等安置区33万平方米,完成山东头社区回迁;将强力推进株洲路片区产业升级,编制低效用地再开发专项规划,盘活土地200亩以上打造青岛市产业升级与城市更新示范区。
改造提升28个老旧小区,推进跨海大桥连接线、辽阳路快速路、海尔路-银川路立交工程建设,打通枣山东路、株洲路等5条未贯通道路,建成山东头一号线等6条道路,实施沙子口污水处理二号泵站扩容改建,启动东亿清洁供热替代工程,全力保障地铁4号线年底通车,做好5号线和2号线二期征迁工作,推进轨道交通TOD规划设计,新增停车泊位2000个。
紧抓绿色发展不放,打造美丽生态崂山
崂山将加快公园城市建设,启动建设浮山、午山、金岭山、将军山生态绿道32.5公里,开工建设石老人滨海公园,新建山头公园5处、口袋公园10处,建设林荫廊道2万平方米,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7000亩,并深入开展违建攻坚,对33个小区进行集中整治。
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成绿色建筑70万平方米;将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统筹抓好风景名胜区等重点区域、重要节点生态保护,确保近岸水质优良率达到100%,万元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保持全市最低,空气质量优良率等指标全市领先。
紧抓民生保障改善不放,打造幸福怡居城区
崂山还将安排民生投入100亿元以上,办好36项实事,着力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头等大事”和“关键小事”,尽最大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崂山人民分享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快建设浮山学校、中国海洋大学附属学校等8所学校,建成山东头学校、海尔云谷学校、区特殊教育学校,启用翡翠云城和海尔云谷2个配套幼儿园;将开建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青岛医院和金家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中药药事服务中心,实施“五个一”中医药惠民活动,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
实施促进就业“五项行动”,新增城镇就业4400人,创设公益性岗位1240个,扶持创业800人;改造建设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35处,完成1000套公租房和人才住房分配;持续打造“崂山艺术讲堂”等文化品牌,建设5处“社区文化美空间”。(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衣涛)
规划布局海洋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00家,整治老旧居民小区26个——
即墨:培育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
2月24日上午,即墨区第十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会上,即墨区委副书记、代区长孙杰作《2022年即墨区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即墨区将紧紧围绕“加快建设活力宜居幸福现代化新区、争当胶东经济圈一体化新引擎、打造青岛新发展格局重要增长极”的总体发展目标定位,坚持以当好海洋经济发展、壮大实体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三个排头兵”为发展方向,以“陆海统筹、两翼齐飞、中轴联动”为支撑,以项目建设、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和城市更新、改革创新、营商环境和群众满意度、督查考核联动“五条战线”为抓手,崇尚实干、注重实绩,全力推动即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城市能级提升,全方位融入服务青岛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2022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6%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等约束性指标全面完成青岛市下达的任务。
加快海洋经济崛起,全力打造经略海洋战略新高地
争取海洋产业上规模。规划布局海洋信息、装备制造等产业园区,促进中船水下智能研发基地等10余个在谈项目加快落地,省海洋生物研究院苗种繁育基地等12个项目开工建设,海洋生物装备智造产业园、通裕海上风电设备项目完成主体,汉缆脐带缆、超高压海缆正式投产。大力发展科普研学、滨海休闲等产业,办好海科展、世界航海科学技术大会等高端展会。
争取创新平台快建设。加快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智库大厦等重大科技基础项目,支持国家深海基地建设深海基因库、大数据中心和标本样品馆,争取更多国家级创新平台布局。推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与北京大学等高校院所共建实验室,突破“透明海洋”“智慧海洋”等世界前沿课题。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新引进博士学历人才不少于100人。
争取成果转化见实效。制定支持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建立成果发布机制,完善银行、保险、基金、融资租赁等全业态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作用,推进蓝谷海洋仪器共享平台建设运营,全年入库涉海科技型中小企业50家以上,着力打造海洋特色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集聚区。
促进实体经济振兴,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取得新突破
聚力发展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领域,精准招引头部企业,持续壮大产业规模。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重点围绕芯片新材料、封装测试、显示面板等细分领域,规划布局创新奇智人工智能产业园,加快完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园基础配套,促进惠科晶圆半导体增产达产;依托云路先进材料建设软磁材料产业园,争创国家级低碳新材料产业园。
全力提升优势产业。围绕汽车、纺织服装、商贸物流等产业,着力补齐产业链关键环节,加快向价值链高端迈进。其中,汽车产业促进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全面量产、奇瑞乘用车基地整车下线,奇瑞科技等10余个配套项目同步建设;推动九合重工产业园一期交付使用,加快引进新能源整车和“三电”领域重点项目。
努力培育高成长性企业。实施重点骨干企业倍增工程和品质塑造行动,精准扶持15家企业做大做优做强。推动100家企业纳入“沃土计划”高企培育库,力争新增上市企业2家,瞪羚、独角兽和隐形冠军企业8家,“专精特新”企业180家,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600家。落实“工赋青岛”行动,推广创新奇智等企业技术成果,创建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和自动化生产线15个以上。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建设再上新台阶
加大城市更新力度。启动营流路片区征迁,完成布匹市场临河区域改造,整治老旧居民小区26个。全面建设地铁7号线即墨段,开工蓝谷至胶东机场快速通道、烟沪线改建工程,推动烟青东路等3条道路与城阳区贯通。新建整修蓝鳌路等48条道路,更新鹤山路等17条道路照明设施。新增5G基站1000个,千兆光网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加强城市品质提升。加强学校、医院等重点区域交通疏导,优化调整10条城市公交线路,新建3处公共停车场、增加停车泊位1100个,新增4200个城区道路停车泊位。实施墨河公园提升和蓝谷滨河公园、人才公园续建,完成青新高速即墨西出入口绿化,建设青兰线、龙青线生态绿廊,新建湘江三路等3处口袋公园。
加快乡村振兴步伐。高质量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开展新一轮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新创130个垃圾分类示范村、27个市级以上美丽乡村示范村,新培育4个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聚力打造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实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行动,完成76个村庄通户道路硬化和83条“四好农村路”创建,推进华瑞110千伏、黄家山水厂二期等15项供电供水工程。加快培育智慧农业、设施农业,持续发展多元富民产业。
同时,坚定不移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推动即墨一中改扩建一期建成交付,龙山新高中、职业教育园综合楼主体完工,龙泉新高中开工建设;启用山大实验中学、德馨小学和二十八中东校区等38处学校,新改建中小学和幼儿园42处,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比例达到54%以上。实施中医院北部院区建设和第二人民医院扩建,投入运营第三人民医院。新增城镇就业2.5万人、政策性扶持创业1000人。筹建人才住房2000套,为新就业无房职工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