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公布 青岛农业大学教师团队入选
青岛新闻网2月10日讯(记者 韩彤彤)日前,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共200个团队。其中,青岛农业大学作物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教师团队入选。该团队由青岛农业大学教授宋希云为带头人,共有19名成员,团队长期以来聚焦国家粮食安全等重大战略需求,聚焦小麦、玉米和花生等主要粮油作物的育种理论和方法开展研究,努力实现科研“顶天立地”。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 努力实现国家种业振兴
团队突破种业瓶颈,先后育成了农作物新品种31个,其中抗旱耐盐碱小麦新品种“青麦6号”,连续突破旱地小麦大面积亩产记录(700公斤)和盐碱地小麦高产纪录(547公斤),累计全国推广3999.2万亩,增产17.44亿公斤,新增经济效益36.66亿元,被科技部原部长万钢评价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科技创新两项突破性成果之一”。
在国际上首次发明了花生离体诱变和离体定向筛选高油突变体的新技术,创制高油突变体167份,培育高油新品种5个,其中宇花9号为国际上含油量最好的花生品种。选育了莱农糯6号、莱农糯10号、莱农糯38、莱农糯7823、青农201和青农206等系列糯玉米品种,其鲜食口味香甜,适于加工成各种玉米小零食,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年增收过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团队共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计划项目84项,项目总经费6100余万元;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奖励8项;获批植物新品种权15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转让品种12项,转让金额 1028万元。
多措并举培育职业精神 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质量
团队对接农业产业需求,着力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1%以上,涌现出了全国劳动模范朱俊科等优秀毕业生,近三年学生考研率连续超过45%,最高达53.15%,位居全国农业高校同专业前茅。
团队注重大学生创业意识培养,鼓励师生参加国家和省市各类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4支队伍分获大学生挑战杯省级二等奖以上奖励,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国家级4项,省级3项,校级项目149项,涌现出了创立青岛丽麦香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张守福,创立济宁市大山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山向镇等创业典型。
强化三农服务 助力脱贫攻坚 促进国家乡村振兴
团队始终秉承科技报国、服务三农的重任,十几年如一日奋斗在农业一线、为科技兴农、助力扶贫做出突出贡献。
团队服务高质量发展国家需求,在学校领导下多年服务东营盐碱地改良,创建校地合作助力乡村振兴的新模式——“毛坨模式”,成为全国首例校村直接合作的校地合作机构;助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通过开展科技下乡,服务省内外美丽乡村产业振兴,十八大以来累计开展社会服务1000余次,培训人员50000多人,增加效益430多亿元,涌现一批科技扶贫典型人物和案例,科技服务事迹被《科技日报》、《农村大众》等媒体报道20余次。
团队通过科技特派员示范项目引领花生小镇、甘薯小镇建设,打造青农科技特派员模式助力乡村振兴,《“三位一体”锻造脱贫致富“金钥匙”》入选教育部第二届全国省属高等院校精准脱贫典型项目。
凝心聚力团结协作 打造一流科研创新团队
团队注重塑造团结意识和奉献精神,引育并举,建成了一支由国家级人才领衔,整体水平较高,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具备了向国内一流科研创新团队进军的优势。
团队带头人宋希云教授拥有国家级优秀教师、中国作物学会常务理事、山东省玉米产业体系首席专家、山东省农业专家顾问团总团副团长兼玉米分团团长等重要学术职务和荣誉称号,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
团队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教学名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山东省优秀教师、省高端人才、泰山学者等5人,国家和山东省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站长)、国家和省作物生产专家指导组、国家和省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等1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