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2022年1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出炉
青岛新闻网2月7日讯(记者 孙志文)日前,青岛市文明办公布了2022年1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共有10位候选人当选。
他们当中,有将十米车厢打造成岛城“最暖”文明阵地的公交车驾驶员,有交纳10万元党费、捐赠20万资助家乡教育事业的离休干部,有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危重患者的全职妈妈,有半夜搜寻26座山头成功救下6名“驴友”的人民警察,有十几年如一日悉心照顾瘫痪在床的丈夫和婆婆的农村妇女……他们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彰显着青岛这座文明之城的文明风采。
根据评选结果,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南巴士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321路线驾驶员柳斌、城阳区城阳街道仲村社区居民黄强、中国移动德州分公司离休干部李孝明、即墨区通济街道宝龙社区居民张鑫、西海岸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城关市场管理所所长刘军获评助人为乐“文明市民”;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有限公司驾驶员逄坤伟获评见义勇为“文明市民”;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徐从德、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九水路派出所一级警长吴金国获评敬业奉献“文明市民”;平度市店子镇许家村村民高美娟、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会场社区居民杜清功获评孝老爱亲“文明市民”。
附:一月份文明市民候选人事迹材料
【助人为乐】
柳斌
人物简介
柳斌,男,汉族,1973年4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南巴士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321路线驾驶员。
主要事迹
柳斌是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市南巴士321路线的一名“明星”驾驶员。车内,他抓实服务细节,创新服务方法,不断提升精细化服务水平,车厢温度从不打折;车外,他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边界,推动服务模式接连升级,志愿服务永不停步。
不懈怠,将十米车厢打造成岛城“最暖”文明阵地。进入公交集团,柳斌曾在362路线运行过一段时间,后因工作需要调至25路线——这条建立于改革开放时期的线路,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创新发展、永葆生机,充分激发了柳斌在十米车厢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为了尽快提升服务水平,他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453”标兵车组传承下来的优秀服务理念和技能技巧,微笑问候、帮助特需、扶上送下,甚至会对着镜子练习微笑和各类手势,只为让真情遍洒车厢。
2019年7月,柳斌在行车中发现一位乘客因视障行动艰难,主动停车将对方送过马路,帮助特需乘客顺利出行。这条暖心视频在新华社客户端播发后,短时间内浏览量超过70万,网友纷纷留言称:“他用一个牵手的动作点亮了乘客的整个世界。”次日,他用奖励金购置导盲杖,在全线推广。“时代在发展,作为驾驶员,我们很难以一项服务覆盖所有乘客,为不同需求的乘客提供专业、专项的服务势在必行。”柳斌说,在装配导盲杖的基础上,他和同事还进行了相关培训,真切体验视障乘客出行时的感受,让这项服务落到实处。
2021年7月6日,从香港东路海尔路路口处等待红灯时,柳斌通过后视镜观察发现,一辆救护车就在他所在的车道后方,此时公交车前方还有两辆私家车,他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驻车与私家车车主沟通,并进行指挥调度,让出一条生命通道。7月13日,柳斌驾驶车辆由市政府山东路发往青岛科技大学西站点时发现一名身上多处被淋湿的老人,他特意用停车间隙为老人送上爱心雨衣并细致地为其穿上。
2021年12月13日下午,柳斌跟随321路公交车从市政府山东路发往青岛科技大学西站点,随车指导实习驾驶员。车辆在新浦支路站点停靠时,两位登车的老年乘客吸引了他的注意。“当时,我坐在上客门附近,听到乘客在车下询问车辆是否到达远洋广场站点,就回身留意了一下。”柳斌回忆,他观察发现,一男一女两位老人站在车下,男乘客看起来80多岁,手持拐杖,走起路来颤颤巍巍,行动十分不便。因上客门宽度有限,女乘客想要从后方协助,却难以发力。见此情况,他立即上前帮忙。“我伸出手让老人搭上借力,跟他说放心走,我手上用了劲儿,肯定能扶住他。”登车后,柳斌随老人的步速、步幅调整动作,暖心照护,为其安排了距离下客门较近的座位。“老人腿脚不便,我反复叮嘱他,一定要等车辆停稳再起身。到站后会帮他一起下车,让他放心坐好,确保乘车安全。”
车辆停稳后,柳斌快步走到老人身边助其下车。“老人腿部力量很弱,感觉落地时站立不稳,我紧紧地搀扶他一侧的胳膊将他搀下了车,一直送他迈上人行道才放心离开。”柳斌的暖心照护让两位老人感动不已,分别前,二人多次道谢,并为他的真情服务点赞。该事件被青岛多家媒体报道,他表示:“照顾特需乘客是我的职责,这是我应该做的。”柳斌说,作为321路线的班组长,他会将乘客的鼓励和感谢记在心里,着力提升专业化、精细化、品质化服务水平,带领班组成员持续构建温暖车厢,与广大乘客相守相伴。
不从众,带动志愿服务模式不断升级。在同事心中,柳斌不仅是车厢服务的领头雁,还是志愿服务的排头兵。近年来,绿色出行、文明交通、敬老助残……各项志愿服务活动都有他的身影。“2010年前后,我参加过公司组织的交通安全大讲堂活动,主要是给孩子们讲一些安全出行知识。”柳斌直言,十米车厢、百平场站使志愿服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随着公交服务体系的换版升级,公益实践也随之快速发展。
2017年,柳斌在一次关爱自闭症儿童的活动中,发现这群“星星的孩子”时常遭受误解,存在出行难题,便下决心为他们创造一个仁爱包容的车厢环境。连续4年,柳斌在优化自闭症儿童出行条件这一领域深耕,开展“星儿”心愿秒杀活动、布置“爱聚蓝色星空”宣传车、推广“星儿”乘车引导牌、定制线上安全出行视频课、打造线上义卖慈善主题公交……带动了志愿服务模式与主责主业的紧密结合、不断升级。2021年,他作为公司劳模工作室的骨干成员,与大家一起结合“星儿”行为特点进行服务攻坚,创新推出了“1+4T”工作法,以高品质服务为特殊群体带来美好的出行体验。
“志愿服务就像一根纽带,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着居民们的笑脸,我能感觉到这份向善向好的服务真情已经走出车厢、延伸到社会,心情也跟着明亮起来。”疫情防控期间,柳斌作为公交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在站点值守、提示市民出示健康码,提升乘车效率;进社区为空巢老人买菜送饭,服务特殊群众;青岛防控形势严峻时,更是到社区开展入户登记,助力核酸检测进度加快,他在抖音平台宣传的公共交通防疫知识,单条视频浏览量超过40万,以线上传播的方式惠及无数市民。
柳斌说,他所在的“一路相伴”志愿服务团队自2021年起每周都要进社区开展便民服务,“如何能让服务常做常新、越走越远”成了他挂心的事。此时,他想起年轻时学习服装剪裁及美发的经历,决定从此入手,丰富服务内容。“今年,我们先后推出了爱心义剪和旧衣砸扣等服务项目,没想到刚一上线就广受居民好评。”柳斌介绍,早年在销售行业的竞争压力,让创新意识刻在了他的骨子里,他希望自己不仅是一名志愿者,更能成为一名志愿服务的带头人,让志愿服务走心、更走新。
不停步,带领家人做公益成为孩子的榜样。这几年做公益时,柳斌常把儿子带在身边,这对公益“父子兵”的故事逐渐成为一桩美谈。“一开始,我只是带孩子来体验一下,没想到时间长了,他竟然喜欢上了志愿服务,主动要求跟我一起参加活动。”柳斌介绍,他给孩子取名柳若水,寓意上善若水,希望他永葆善良、真诚待人,而孩子的一系列举动让他欣慰。“我做了好人好事被采访,他都会认真记下来。有一次,他跟我说主干道上的一处树枝被风刮断,影响车辆运行安全,想要过去帮忙处理一下,我听了特别感动。”柳斌说,从孩子朴实真切的话语中,他深刻体会到言传身教的真正含义,他不仅是一位父亲,更要做孩子的榜样,带领他在一路奉献中学会感恩、感受快乐。
如今,柳斌成了线路的“明星”驾驶员,不少乘客登车后都会主动跟他打招呼,和谐的驾乘关系为车厢持续增温。“老人上车都会直接叫我‘柳师傅’,年轻乘客还说会关注我的抖音平台,看我又发布了什么视频,就像家人一样。”柳斌说,乘客们亲切的问候和满意的笑脸是最好的鼓励,他会在真情服务和公益实践之路上永不停步,用真情与广大市民温暖相伴。
黄强
人物简介
黄强,男,汉族,1982年6月生,山东青岛人,群众,城阳区城阳街道仲村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今年39岁的黄强是一名短途小货车司机,当黄强开着他的小货车奔走于城市之间,浑汗如雨地装货、卸货时,相信很多人都猜想不到的是,他还有着另外一个身份——青岛市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志愿者。
黄强与野生动植物保护结缘于2016年的冬天。一位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朋友请黄强用货车帮忙拉一批为越冬候鸟投食的小麦到墨水河边,热心的黄强没有多问,一口答应了下来。在河边,黄强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数不清的各种鸟类聚在冰面上欢快地吃着小麦。黄强说,长大后他再也没看到过这么多鸟,深受冲击的他,决定投身野生动植物志愿保护事业。
加入协会后,黄强发挥自身所长,忙前忙后为协会跑运输。极寒天气时,人工投食湿地候鸟越冬所需的数千斤玉米、白菜等“口粮”。开展白沙河、墨水河流域清网行动所用的橡皮筏、冲锋舟、科普进校园的展板等物资,都是黄强开车一趟趟的拉过去。每次有活,他总是第一个抢着干,次数多了,协会提出从有限的经费中给他补贴部分油钱,但黄强一次都没收。他说,这些经费都是大家一点点凑起来的,得花在刀刃上,省点是点。
3月10日,在植树节来临前夕,协会计划向城阳区14所生态教育示范学校捐赠28棵耐冬树和科普宣传展板。这次的运输工作,又被黄强揽了过来。当天早上7点不到,黄强就拿着货车钥匙出了门。14所学校分散于城阳区各个街道,来来回回,搬上搬下,黄强一直忙活到下午6点才结束。黄强说,每运送一次,都要对人员和物资进行消杀,特殊时期的特殊要求加大了工作量,延长了工作时间,但能给学生带去一份春的希望,他累并快乐着。
除了环保物资运输,黄强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野生鸟类收容与保护。
每年春节前后都是鸟类收容的高峰期,把受伤的野生鸟类收留并加以照顾,待它们恢复后再放归大自然,这项工作想要做好,不仅是责任心,更要求专业性。黄强说,多年的收容救护实战将他锻炼成了“半个兽医”,基本的伤情处理他都没问题。而今年的收容与保护工作,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变得更加紧迫。
“我们忙的是收容,有些人忙的却是私捕滥猎,如果有野生鸟类通过非法渠道流入市场,将存在极大的病毒传播隐患。”黄强和协会成员带着大量“禁食野味、战胜疫情”的主题宣传海报奔走于各个社区进行宣教,同时深入白沙河流域进行集中清网。黄强说,一旦有湿地鸟类觅食钻到河里的地笼网中,将无法动弹,面临受伤或死亡。
保护行动充满危险与挑战,除了和私捕滥猎者的短兵相见,每次清网,黄强都要身上绑着安全绳,下到冰冷的滩涂与河水里。滩涂泥泞,水凉刺骨,而一次清网作业至少需要几个小时,工作难度可想而知。为了方便操作,黄强在作业服里不敢多穿衣物,只是戴着轻便手套去河水里撕扯清除网笼。受伤、挨冻,黄强都不在乎,从一个清理点到下一个清理点,黄强只想快些再快些,为野生鸟类多争取点宝贵的生命时间。黄强说,最担心的是清除速度赶不上私捕滥猎者的下网速度,等到达现场时已经有鸟类死亡。每当此时,伤心和自责总是充斥于他的内心,久久不能散去。
小人物也要有大梦想,这是黄强最常说的话。保护好野生动植物,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个梦想真的很大,想要实现它,靠的就是更多像黄强这样“小人物”的坚持。黄强说,这条路着实不好走,困难重重,但好在他并不孤单,他身边有着一群像他一样执着的“斗士”。他希望身边这样的人能越来越多,黄强也多次带上小学的女儿参加行动。大自然守护者的力量从一束束光到一团团火,2021年10月份在我国云南举行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上,黄强所在的城阳区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的保护事迹成为山东省唯一入选会刊《守护多彩家园》的案例,并被人民日报、大众日报大篇章报道。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正在被“小人物”黄强用实际行动践行。
李孝明
人物简介
李孝明,男,汉族,1935年12月生,青岛即墨人,中共党员,中国移动德州分公司离休干部。
主要事迹
交纳10万元党费、为自己和老伴的家乡各捐赠20万资助家乡
教育事业,德州移动公司的老党员李孝明完成了3个心愿。
缴纳10万元大额党费。李孝明祖籍青岛即墨,1949年入伍,1956年12月入党,曾参加过解放青岛战役。作为一名有着65年党龄的老党员,李孝明一直牵挂着的党的事业发展。2021年5月19日,为了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向党组织表达一个老党员的感恩之心,李孝明向党组织交纳了10万元大额党费。据老人讲,多年来他始终坚持读书看报,也看到了很多离退休干部、“五老”志愿者和老党员的先进事迹。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党中央在全党组织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自己也想学史力行,继续发光发热,为党的事业做一点贡献、尽一份心意。
捐献40万元资助家乡教育事业发展。“感谢你们帮我完成了所有心愿,我就想趁自己还有能力,为党的事业、为家乡的发展尽点微薄之力。”2021年7月21日,捧着大红色的捐赠证书,德州市离休干部、86岁老党员李孝明动情地说。当天,在德州移动公司、德州市委老干部局和青岛市即墨区关工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李孝明将积攒的20万元捐赠给即墨区慈善总会。按照老人意愿,这笔捐助将专门用于即墨教育事业。
李孝明的老伴儿安琦是烟台福山人,两人于烟台相识。1978年4月李孝明转业到德州邮电局工作,但二人一直牵挂着家乡的发展,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为家乡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前年,安琦因病去世,老人想为家乡做点事情的心情就愈发迫切。“7月1日,我在家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听到了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未来属于青年,希望寄予青年’的重要讲话,所以决定捐款帮助家乡的青少年教育事业发展”,李孝明说。受老人委托,德州移动公司工作人员和德州市委老干部局立即联系了两地有关部门。
很快,烟台福山区及青岛即墨区关工委的有关工作人员先后来到李孝明家中,与老人签订了捐赠协议并为其颁发了捐赠证书、荣誉证书。无论是捐赠协议还证书,老人都写上了妻子安琦的名字。接过证书,老人用粗糙的手轻抚纸张,虽然眼中含泪,但脸上却挂着开心的笑容,他不停地向身边人说,“我和老伴儿的心愿终于完成了。”
捐赠50万元的他日常生活简朴。自1996年离休后,李孝明一直居住在德州市原邮电局家属院,老旧的居民楼,拥挤的客厅,简单的桌椅板凳,一身干净朴素的军衣就是老人生活的写照。“老人平时生活非常简朴,没想到他一下子捐赠出50万元。我们多次询问捐赠后生活是否会受影响,老人表示,他对生活没有什么追求,够吃够喝就行”,德州移动公司党委办公室主任位建卿表示,“今后,我们会照顾好老人,把党的声音和关怀送到老人身边。”
在写给即墨区关工委的信件上,李孝明写道:“在光荣伟大正确的中国共产党100周年华诞到来之际,国家历经百年沧桑、百年巨变,家乡也是如此。虽说我离开家乡70余载,但家乡的点点滴滴永记心间。为此,在我有生之年,作为一名老党员,一个家乡的游子,为报党恩,为报家乡父老相亲之恩,在这喜庆的日子里,我和老伴想为家乡下一代青少年教育尽点微薄之力。”字里行间,无不真情流露着一名老党员对党的感恩之心和对家乡故土的热爱之情……
张鑫
人物简介
张鑫,女,汉族,1982年8月生,青岛即墨人,群众,即墨区通济街道宝龙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大爱善举,挽救生命。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等血液类疾病的有效手段。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比例大约为十万分之一,一旦与患者配型成功并实现捐献,就能为危重血液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2021年11月24日下午,张鑫在即墨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的陪同下,从济南乘坐动车返回即墨。载誉归来的张鑫因此也成为即墨区首例女性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同时也是即墨区第5例、青岛市第122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截至目前,区红十字会已有2166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留样入库,成功实现捐献5例。
张鑫是一位全职妈妈,她于2018年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11月19日,张鑫踏上征程,前赴济南进行造血干细胞捐献。11月24日,经过5个多小时的采集,张鑫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捐献,260毫升造血干细胞混悬液开启了一段特殊的“爱心之旅”,为远方花季女孩送去了生命的希望。
“五年前丈夫治病的经历,让我决定捐献造血干细胞。”2015年,张鑫的丈夫因患淋巴瘤住院,住院期间做过化疗,医生当时告知张鑫,她丈夫的病可能需要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在得知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疗血液类疾病的那一刻,张鑫的心里便萌发了造血干细胞留样的念头。2018年7月24日,在丈夫康复出院后,张鑫在即墨献血服务部献血点进行了采血留样,正式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期待有机会能实现挽救患者的心愿。
2021年7月8日,即墨区红十字会接到青岛市红十字会电话,通知张鑫做高分辨采样,区红十字会第一时间联系张鑫,她毫不犹豫的同意捐献。征得家人同意后,张鑫于7月9日在即墨佳乐家献血点进行了高分辨采样。她说,只要配型成功将义无反顾捐献救人。在张鑫的积极配合下,顺利完成了高分辨检测和体检等捐献前准备工作,张鑫于11月19日赴济南捐献。
“孩子和丈夫的支持,让我这份爱的承诺得以顺利实现。”决定要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张鑫最放心不下的是两个孩子,但是孩子们都十分支持妈妈去完成这件伟大的事情。她说:“正是孩子们和丈夫的支持鼓励,才让这份爱的承诺得以顺利实现。他们打消了我的后顾之忧,让我能够心无旁骛地去捐献。我愿意为孩子们做表率,把仁爱之心、无私奉献的中华美德传承下去,为社会奉献绵薄之力的同时,也让自己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刘军
人物简介
刘军,男,汉族,1974年1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现任西海岸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场建设服务中心城关市场管理所所长。
主要事迹
多年来,刘军退伍不褪色,献身公益事业,始终用善心对待人、用热情温暖人、用真诚感动人,甘当大家信任、依赖和敬佩的公益事业“热心人”。2012年投身志愿服务,担任新区义工联秘书长,参与设立10多个联络站;2015年自己又创办了幸运草公益服务中心,目前已发展到380多人,在新区公益事业的道路上越走越深、越走越实,拓出了一片新天地。他慈心善行,倾心关爱老年人,是养老院里老人们挂在嘴边的“好孩子”;他施恩布善,把真爱献给困难者,连续七年受到帮扶的柴大爷认他是“干儿子”;他用真情托起希望,无私资助贫困女童,被孩子们深情地称为“好爸爸”……截至目前,刘军带领幸运草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已组织常规志愿服务活动1100余次,义工培训130余次,大型非常规公益活动50余次。2017年、2018年连续两年被授予“新区优秀志愿服务组织”称号,2018年被评为“青岛市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精准扶贫,爱在宝山”、“幸运伴你行”等项目被评为“新区优秀青年志愿服务项目”;他个人也于2016年、2017年连续两年荣获“新区优秀志愿者”称号,2018年被评为“青岛市最美志愿者”,2020年被评为“最美隐珠人”,2021年被表彰为“第一届新区慈心善行之星”,2021年被表彰为新区首届“最美红十字人”。
养老院里的“好孩子”。近年来,新区养老机构持续增多,到老年人最需要关怀的养老机构献爱心成了刘军和他伙伴们的一个优选做法。在重阳节等传统节日,甚至星期天、刮风下雨天、冷空气突然来袭的日子,刘军都惦念着住在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惦念着新区农村里一些老弱病残者。端午节亲自为素不相识的老人们包粽子,春节和爱人孩子一起给老人们包饺子,日常联系心理咨询师、联系医院的医护人员,以及理发师等专业人员进养老院,到铁山、宝山、六汪等多个镇街为老年人排忧解难,都是刘军时常考虑和带头践行的工作。设在峄山路上的颐情护养院住有老年人近百名,自去年以来,刘军就带领同志们利用节假日服务近30次,招募文艺团体为入住老人演出清唱、快书、小品、歌伴舞、茂腔小段等节目138个,帮助老人理发126人次、洗头197人次,为入住老人和院方累计捐助善款5.1万元。青岛市黄岛区海西老年公寓也是刘军经常献爱心的地方,最近两年他利用业余时间,相继到该院献爱心30多次,每次都带领幸运草公益服务中心的成员们为入住老人进行卫生清洁、嘘寒问暖,赠送时令水果和米面油及鲜奶等。在这些养老院,只要时间一长没见到刘军和他的同事们的身影,老人们都想的慌;只要一提起刘军,老人们都连连夸赞“好孩子”。
刘军平日工作很忙,业余时间几乎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公益事业上。早在2012年他便开始做善事,下决心用自己的慈心善行影响和带动周边更多的人一同加入到公益事业活动中来。刘军所在的市场服务中心城关所的20余名干部职工在他的影响带动下,已全部参加到了公益队伍中。
天上掉下个“干儿子”。刘军很有爱心,他非常同情老者病者贫困者,这也是幸运草公益服务中心许多志愿者对他的评价。这些年,精准脱贫和乡村振兴战略让“三农”话题日益响亮起来。不过,收获后的“卖难”成了乡下许多老弱病残者一道淌不过去的“坎”,特别是陆续兴起的线上销售方式,让这部分人有些无法适应。新区宝山镇上柴村苹果种植户、71岁的柴寿福老人长期患有高血压、腿痛等疾病,先后做了四五次较大手术。每年苹果收获到来时,刘军便惦记着他的收成能否转换成收入。为此,刘军每年都组织70多名志愿者轮番进到果园帮柴大爷采摘,同时利用微信、电话、线上、线下等多种途径帮助销售,仅今年秋季一次他就帮助售卖苹果14700多斤,化解了柴大爷的忧愁。至今,刘军及家人和幸运草公益服务中心的志愿者们,已为柴大爷“服务”7个年头。去年秋季,柴寿福老人的红富士苹果因在雨季管理没跟上,果小且色泽较差,为不影响收入,刘军同家人商量后,从工资中拿出3000元购买柴大爷40多箱“下等果”。柴大爷和老伴感动得逢人便说:“他比亲儿子还亲,他就是我的‘干儿子’!”
在帮助柴寿福老人一家的同时,刘军将帮扶范围延伸到村里的10多个苹果种植户,宝山罗戈庄、滕家、尚庄、铁山埠岭头、韩家庄等村庄的20多户苹果种植户也从中受益。在这些事上,有人调侃他很傻,刘军憨厚地笑着说:“在农村失能、贫困及需要帮助老人那里,咱有固定工资收入的人应该多‘傻’一些,这样咱们会更宽慰的。”刘军患有高血压和颈动脉硬化,去年秋季,在帮助铁山埠岭村一户缺劳力家庭销售苹果时,他累的眼前发黑发晕,同伴都劝他去医院做检查,他清醒后,擦掉脸上的虚汗,吃了一片降压药便接着干。老母亲得知此事后曾默默落泪,心疼之余却更加赞赏儿子刘军。
春蕾女童的“好奶爸”。近年来,刘军踊跃参与开展贫困学龄女童助学活动,并将宝山镇设为首个帮扶点,了解失学女童面临的困境,传递信息,唤起爱心。在积极开展“失亲家庭阳光行动”“助学公益行”活动中,刘军积极联系新区妇联,主动要求他和幸运草公益服务中心将妇联在宝山镇确定的贫困女童助学活动“承包”下来,仅在宝山镇一地即资助贫困女童135名,其中小学生59名、初中生58名、高中生18名,捐资助学金额7.64万元。自2015年至今,刘军与社工义工们还持续关注琅琊镇失亲家庭的孩子小琳琳,为她提供物质和精神帮扶;为东山冯村家境贫困的小婷婷提供爱心助学款等。
俗话说,动心容易动情难,坚守一份情感更难。刘军第一次在学校见到这些困难家庭孩子时,看到孩子们脸蛋上挂满了感激的泪花,那期盼的眼神让他瞬时潸然泪目。刘军承诺:“我会把你们当成我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多年来的坚守,换来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被刘军救助的孩子们个个学习成绩优异,每次提起刘军,孩子们都会深情地称呼他为“好爸爸”。在刘军的影响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参与到助学计划,为需要帮扶的女童提供学业上的资金支持。刘军表示,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是全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希望他们努力学习,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同时,我也会教育我的孩子,让慈善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刘军简短的话语里,彰显的是他执着慈善公益事业,把真情和大爱奉献给社会的信念和情怀。
【见义勇为】
逄坤伟
人物简介
逄坤伟,男,汉族,1974年3月生,山东青岛人,群众,现为青岛真情巴士集团有限公司驾驶员。
主要事迹
见义勇为成八旬老人的“救命恩人”。2021年12月26日晚上7:14左右,逄坤伟驾驶52路公交车执行从西海岸汽车东站发往青岛超银学校的营运任务。行至奋进路与渭河路交叉口转弯时,逄坤伟发现马路边上躺着一位老人。根据公交车车载监控显示,当时过路的车辆都纷纷驾车离开,老人前方有几位行人在周围徘徊观望,却无一人敢上前查看老人状态。
“我当时吓了一跳,天寒地冻的,老人却躺在地上,身边并无他人,我意识到老人可能是摔倒了,也没想太多,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救人!”逄坤伟回忆道。当时逄坤伟所在的渭河路过路车辆很多是大货车,为避免车辆注意不到而撞到老人造成二次伤害,逄坤伟便将公交车停在距离老人两米远处,用车身挡住老人。随后,逄坤伟立马拉好手刹、拿起掩车木,冲下车查看情况。
小跑到老人身旁后,逄坤伟发现老人意识模糊,头部有血渍,情况危急,便立马拨打了110报警电话和120急救电话。就在这时,逄坤伟发现老人在慢慢移动手臂,意识也有所恢复,便赶紧询问老人的伤情以及亲属的电话。在老人的口述下,逄坤伟拨通了老人女儿的电话,及时把老人的情况告知。
因担心老人受伤严重,逄坤伟不敢贸然挪动老人,怕给老人造成二次伤害。但当天晚上室外气温低至零下七、八度,寒风刺骨,他担心老人躺在地上受凉,便主动脱下自己身上的棉衣,为老人披在身上,让老人取暖。身着单衣的逄坤伟虽感阵阵寒风刺骨,冻得直打哆嗦,但此时逄坤伟已顾不了自己,他的心思都在救助老人身上,他始终蹲守在老人身边,细心观察老人状态。为了让老人保持意识清醒,逄坤伟趴跪在老人的身边,凑近老人耳边不停地跟老人聊天,避免老人再次昏睡过去。就这样,逄坤伟保持着双手着地、双膝跪地的姿势达十分钟,冰冷的地面将他的手脚冻得都失去了知觉,但他仍在坚持鼓励老人。期间,其他热心的过路市民和公交车内乘客在逄坤伟的感染下,也加入到了救助老人的行列,大家一起照顾老人,等待医务人员赶来。
19点28分,110警车和120救护车都赶到了现场,逄坤伟配合医务人员用担架将老人送上了救护车。随后,逄坤伟便回到了公交车上继续执行运营任务。因耽误了乘客的时间,逄坤伟连声道歉,但是车内乘客却无一人催促和责怪,反而还为逄坤伟见义勇为的行为点赞。
晚上9时许,逄坤伟下班回家后心里还一直牵挂着老人的情况,便再一次拨通了老人女儿的电话了解情况。老人的女儿表示,老人已经脱离生命危险,只是腿部有点骨折,需要治疗一段时日,并不断向逄坤伟表示感谢。第二日,老人的儿子主动拨通了逄坤伟的电话:“师傅真是太感谢您了,要不是您,我们家老爷子说不定至今还生死未卜呢,您是我们全家的救命恩人呀!我们真的不知道该怎么感谢您才好了,我们想做一面锦旗送给您,请您一定要收下。”逄坤伟笑着婉拒道:“真的没必要,只要老人平平安安的,比什么都好。”
忠厚正直的靠谱“山东大汉”。见义勇为行为绝非偶然,逄坤伟在工作和生活中也是一位值得依靠的“山东大汉”。自2008年4月进入真情巴士从事公交车驾驶员工作,因出色的工作表现和责任担当,2016年,逄坤伟成为52路线的一名驾驶员班长。逄坤伟常说:“乘客就是我要守护的对象,他们乘我的车,我就得将他们安全送到目的地!”2014年至今,逄坤伟连续6年获得集团公司“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逄坤伟的“热心肠”在同事和亲友中也是有口皆碑。身高180的逄坤伟外表看来是个魁梧的山东大汉,但是他的内心却是一个柔软善良的人。2018年,他与同事一起共同发起成立吾爱感恩志愿团队。了解到家住西海岸新区六汪镇野潴村的龙龙(化名)生活困难,他带领同事一起长期对接帮扶龙龙一家。今年12岁的龙龙天生患有神经性细胞瘤,双腿无法正常行走,家中母亲患有精神障碍,父亲身体也不好,全家人以靠父亲捡拾废品为生。虽然有政府的生活保障,为让龙龙在成长中能更多地感受社会的关爱,逄坤伟便与团队同事从2018年4月开始一起帮助孩子,先后为孩子捐赠8000余元生活费和物资。每到节假日,逄坤伟专程驱车一个半小时从辛安来到龙龙的家里探望;到了龙龙生日,逄坤伟和吾爱感恩志愿团队的同事都会精心准备,为他庆祝生日。
除此之外,他还他带领团队志愿者来到新区各大路口和站点,引导过往车辆礼让斑马线,帮助行动不便的老人和特需乘客安全乘车。在2020年1月至5月疫情防控关键时期,他连续五个月坚持守护西海岸新区第七中学的学生平安上下学,为学生的安全保驾护航。
温暖,城市文明蕴含的最美风景。逄坤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见义勇为的精神核心,彰显了侠肝义胆的精神要义,用向善之美雕刻城市文明新高度。
【敬业奉献】
徐从德
人物简介
徐从德,男,汉族,1979年7月生,山东沂水人,中共党员,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事迹
徐从德,男,中共党员,首批国家高级社工师,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青岛市政协委员、青岛科技大学法学院社会工作督导与评估中心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青岛市市北区汇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理事长,兼任山东省社会工作协会理事、青岛市政法委平安青岛建设攻势监督员等职。自2001年至今20年来,徐从德立足青岛实际,以“尊重、接纳、关爱、使能”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在社会工作政策推进、专业服务、督导培训、机构管理、理论研究等领域开拓进取,积极服务社会弱势群体,传递社会工作专业理念,为推动青岛和市北区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成立专业机构,推动职业发展。在市北区成立了第一家高校和地方共建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汇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将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的理论优势与社会工作前线服务的实际结合起来,推动青岛市社会工作职业发展。作为青岛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服务机构,承担了青岛市社会工作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社会组织督导评估与规范化发展的实践探索任务。先后承接了青岛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发展规划、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政府职能转移,参与了青岛市社会组织督导与评估、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化、志愿服务发展规划等多项重点工作。该同志积极参与青岛市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发展建设,以专业精准的策划、优质高效的服务,为青岛市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取得了良好成效。
发展策划项目,增进弱势福祉。以服务为导向,面向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依托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共青团山东省委、青岛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军休五中心等不同部门和单位,积极组织策划了100多个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直接受益人群5万余人,间接受益人群10多万人。通过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与工作模式,不断增进弱势社群的福祉。积极推动规范化、标准化社工服务项目的实践探索,“流金岁月 欢乐晚年”项目,获得民政部首届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项目评选三等奖,其经验在全国获得推广;“困境儿童社区服务项目”,被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纳入到“中国社区困境儿童服务项目”。军休社会工作服务项目,开创了我国军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先河。“我能”困境青少年与“爱晚”困境老年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为农村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标准化建设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先后获批2个省部级财政资金支持项目,2项民政部全国优秀社会工作项目评选三等奖。
积极建言献策,推动行业发展。担任青岛市政协委员、省社会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省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委员会常委、省社会工作协会理事等职,在青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与发展中的政府购买服务、督导评估、标准化建设、社会工作发展规划等领域积极建言献策,促进行业发展。先后参与青岛市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十三五”、“十四五”规划草案的调研和报告撰写,主持军休、流浪未成年人、慈善事业发展、农村社会工作等7个标准化政策的研究与创制,积极推动青岛市社会工作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组织督导培训,提升服务水平。担任共青团山东省委、青岛市社会福利院、儿童福利院、救助管理站、军休五中心等12家单位的社会工作督导与评估专家,通过专业督导与训练,对一线服务社工以及社工项目开展评估与研究,改善和提高了服务单位的社会工作实务服务质量。根据个人在社工师考前辅导、专业技能培训以及“四社联动”等方面的专长,积极打造“青岛社工徐”的社会工作专业培训服务品牌,整合凝聚青岛市社会工作专业培训力量,自2009年以来先后与12个地区和单位合作,组织策划了50余次社会工作领域相关的培训,为青岛市培训了15000多名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人才,圆满完成各项培训任务,有效提升了一线社会工作者的服务能力和水平。2019年10月精心策划实施了首届青岛市高级社会工作师考前辅导培训,为青岛市取得全省高级社会工作师通过数第一的成绩贡献了专业力量。
参与宣传推广,扩大社工影响。代表青岛市参与省民政厅、市民政局组织的历次国际社工日的集中宣传推广活动,通过大会发言或者集中展示服务成果等方式,向社会大众宣传推广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先后接受凤凰传媒、大众传媒、青岛电视台、青岛广播、新浪网等媒体专访或访谈,结合自身经历,利用一切机会为社会工作事业进行宣传,不断扩大青岛市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和职业发展在社会各界的影响,提升全市对于社会工作的社会认知度。
搭建沟通平台,促进合作交流。积极推动青岛市与国外、境外社会工作教育、服务机构的交流与合作,依托个人专业优势和工作便利,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瑞典于默奥大学、韩国全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社会福利署等建立了合作交流机制。先后邀请上述部门的10余名专家到青岛交流合作,通过专业学术讲座、短期培训等形式,提升了社会工作师生、一线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工作知识储备,扩大了专业视野,构建了青岛科技大学、青岛市市北区汇众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等合作平台,为进一步深化合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开展理论研究,积累本土经验。该同志在社会工作实务服务与领域开展了大量的专业课题研究,其中参与或主持民政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教育部等省部级课题5项,青岛市社科规划、中国社会工作协会、省教育厅、省老龄委办公室、民主促进会青岛市委等市厅级课题5项,青岛市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救助站、军休五中心、军休八中心、福山老年公寓等单位的社会工作研究项目6项;根据服务对象群体的情况和研究课题,主笔或参与撰写出版了7部社会工作著作,发表了10余篇高水平社会工作专业论文,研究成果先后荣获1项省民政厅民政理论研究一等奖,2项省民政厅民政理论研究三等奖,在理论与实务相结合层面上,为青岛和市北区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吴金国
人物简介
吴金国,男,汉族,1974年1月生,山东滨州人,中共党员,青岛市公安局李沧分局九水路派出所一级警长。
主要事迹
半夜搜寻26座山头 成功救下6名“驴友”。“用心想、尽力做、没有多大的难事”。这是吴金国经常说的一句话,作为一名110民警,吴金国干得最多的工作就是驾驶警车在辖区内巡逻值守、处置警情、帮扶群众。每次遇到群众有危难险急的事情,他总是冲锋在前,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
“我们在崂山里迷路了,这会在一处半山腰上,旁边是悬崖,下面的石头一踩就松动,请求救援。”
2010年10月2日下午5时许,青岛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到
报警,6名“驴友”在崂山上被困。吴金国和同事驾驶警车沿着山路搜寻完毕后,开始徒步搜索,每翻越一座山头,就朝着山的另一头喊话,希望能听到回应。
第二天凌晨3时许,根据登山专家的建议,吴金国驾驶警车来到五龙涧周围,拉响警笛,终于发现远处有一点光亮。
“当时看上去很近,但走起来就远了。”由于山上已经无法开车,吴金国跟同事徒步攀爬,40多分钟后到达现场。6名被困者正好在一处采石场的斜坡上,脚下全都是风化的碎石,稍不注意就可能掉落悬崖,两三名“驴友”在一旁被冻得瑟瑟发抖,吴金国见状赶紧脱下自己的衣服,帮其穿上。
下山过程中,野路上树林茂密、荆棘密布。吴金国用肩膀扛着
“驴友”的行李,拿出警棍一路披荆斩棘。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艰难行进,3日凌晨5时许,将6名被困“驴友”安全带至山下。
整个救援行动历时11小时,吴金国跟同事先后搜寻了26座山头,身上的衣服早已被汗水浸透,两人累得直接倒在了地上大喘粗气。
深夜有人落水被困 脱下外套冲进激流。“你永远也不会知道下一个会是怎样的现场。”2012年9月的一个深夜,指挥中心传来指令:一名群众在庄子水库溺水。考虑到正值雨季上游水流较急,吴金国和同事以最快速度赶到事发地,三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哭哭啼啼围上来求救。
吴金国一边喊着“救人要紧”,一边脱掉衣物鞋袜,来不及过
多考虑便一个猛子扎下水。此时溺水者已经不见了踪影,吴金国在水中潜游良久最终发现了溺水者。溺水的孩子被捞上岸后,吴金国精疲力竭地瘫倒在地上。
2017年7月24日下午,九水路派出所接指挥中心指令,有群众报警称在侯家庄桥下李村河里发现一名男子。当时刚下过大雨,河水暴涨,水流湍急。吴金国跟同事赶到现场后发现,一名男子面部朝下漂在水面上,背部裸露且多处擦伤,河底杂草丛生,淤泥较多。
见此情景,吴金国迅速脱下警服,跳到河里实施营救,另一名
同事在岸上策应。因溺水男子体格较大,水面距离河堤有一米多,吴金国在同事及现场群众的帮助下成功将男子打捞上岸。
上岸后,吴金国的双手双脚已被河水泡得发皱,身上多处被河
底的杂草、砂石擦伤。
居民家中冒黑烟,徒手爬楼关气阀。2020年8月,辖区市民刘先生拨打报警电话求助称,在家中做饭时出门倒垃圾,没想到风太大,将门反锁了。家中炉灶上还炖着排骨,锅中汤汁也已不多,情况十分危急。
接到警情后,吴金国在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发现二楼刘先生家的厨房已经开始冒出黑烟,一边的刘先生也非常着急,说锅灶里已经干锅,如情况进一步恶化,很有可能引起火灾。此时再打119报警,消防员到达现场也需一定时间,险情不等人。
吴金国仔细查看了一下,刘先生家住二楼,不算太高。他平时经常锻炼,又有特种兵经历的底子,徒手爬上去应该没问题。简单几句询问刘先生后,吴金国纵身一跃,双手便搭上了外置管道,敏捷迅速,从半开着的厨房窗户进入刘先生家的厨房,将煤气灶关上。不到三分钟,一场可能发生的火灾消灭于无形。
每年调解上百次,化解心结促和谐。2021年3月份,正在巡逻执勤的吴金国跟同事接到一商户报警称,一男子在饭店里吃完饭后,拒不付账。
接到报警后,吴金国跟同事迅速赶往现场。经了解得知,男子是过来跟相亲对象见面的。两个人点了不少菜,吃到差不多的时候,女子起身说想去趟洗手间。结果左等右等,女子始终没回来。男子赶紧拨打电话询问,但是对方已经关机。眼看着就要关门了,饭店服务员询问是否结账。男子表示,跟他一块来的女子结账。服务员
说,女子走的时候还要了几盒烟,并说是男子结账。
男子一听,心里觉着非常窝囊。这顿饭钱500多元,虽然不算太贵,但自己感觉被坑了,就是觉着咽不下这口气,反而跟饭店服务员争执了起来。无奈之下,服务员只能报警。
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后,吴金国跟男子解释说,毕竟这是两个人之间的问题,跟商家无关。既然是相亲,那么肯定也有联系方式,吃了饭还是要付钱的。结完账以后,男子可以再跟女子商量,双方之间可以互相平摊一下。听完民警的劝解,男子的气也消了,赶紧结账离开了饭店。
从警13年来,吴金国始终坚持把群众的事情放在首位,因为热心助民而收到的锦旗和感谢信堆满了抽屉。吴金国说,从军营到警营,身份变了,但是初心未变。在110这个岗位上,就要守好自己的岗。群众的事无小事,可能每一起纠纷的调解,挽救的就是两个家庭。从警13年,他每年都要调解上百起纠纷,基本上都能让双方坐下来,解开矛盾的症结,维护一个安静祥和的治安环境。
【孝老爱亲】
高美娟
人物简介
高美娟,女,汉族,1976年9月生,山东平度人,群众,平度市店子镇许家村村民。
主要事迹
高美娟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村妇女,婚后与丈夫许福财经营蔬菜贩卖生意,两人过的虽不富裕,但也温馨和睦,幸福安定。天有不测风云,就在一家人正憧憬着美好未来时,接二连三的不幸降临这个幸福的大家庭。
2002年4月,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打破了高美娟一家幸福平静的生活。身为家庭“顶梁柱”的丈夫许福财在贩菜途中遭遇车祸,经多次住院抢救,虽脱离生命危险却高位截瘫,生活不能自理,花费医疗费用20余万,导致家庭负债累累。屋漏偏逢连夜雨,久病体弱的婆婆因受刺激突发脑血栓,导致半身不遂,失去劳动能力,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全压在了高美娟身上。突遭不幸,让高美娟不知所措。可她根本来不及悲伤,家里一大堆事等着她拿主意。看着瘫痪在床的丈夫和婆婆,再看看年迈的公公,高美娟不敢想象自己前方的路是什么样的,但她深深地知道,那是一条极为艰难但又必须走下去的路。
那时候的她只有26岁,正值大好年华,很多人劝她离开,就连她的丈夫,也曾经大哭道,“美娟,我对不起你,也不想拖累你了,你走吧,我们无儿无女没有什么可留恋的,跟着我,你要吃一辈子苦。”高美娟眼神坚定地说“嫁给你,就是要一辈子在一块的,结婚时的誓言你忘了吗,我从未嫌弃过你,以前有你在我放心。以后有我在你就安心。”就这样,高美娟不顾众人反对,毅然决然留了下来。
留下,只是一句话的事,但要面对的,却是铺天盖地一大摊子事。丈夫瘫痪在床,刚开始大便无法正常排出,需要高美娟用手一点一点抠出来。小便失禁,被褥经常被尿湿,高美娟不管多脏多臭,总会及时给丈夫换洗。丈夫高位截瘫,婆婆半身不遂,为了照顾他俩,高美娟天未亮就起床做饭,给丈夫、婆婆喂饭服药时,害怕烫着他们,她就用舌尖试温,感觉温度合适了才一勺勺喂进他们嘴里。由于丈夫吃喝拉撒都在床上,长时间不活动导致体重飙升,自己又不能翻身,为了防止褥疮,高美娟坚持天天为丈夫擦身,每次忙完都累出一身汗,特别是遇上农忙季节,繁重的劳务本已压得她喘不过气,可她还是坚强地把这一切打理得妥妥当当,从来没有一声抱怨。
为了撑起这个家,她省吃俭用,很多年都没穿过一件新衣服,但是别人有的,她的家人一样都不会少。宁肯苦了自己,也不愿让家人受委屈。2020年7月,年迈的婆婆去世,在高美娟的照料下,老人走得很安详。害怕丈夫在家里孤独闷得慌,只要有时间,遇上好天气,她就把他背到轮椅上,推着到村里小道上转转,呼吸新鲜空气,晒太阳、看街景。生活虽苦,过得却比蜜甜。
“进了这个门,我们就是一家人,日子还得往前看啊!”由于高额的治疗费,高美娟一家欠了一屁股债。看着高美娟每天忙里忙外,公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减轻负担,年迈的他学会了开三轮车,每逢集日与高美娟到集市上卖菜挣点零花钱,一忙就是一上午。2019年,脱贫攻坚行动给贫困户带来了新的“福音”: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就业援助,设立扶贫公益专岗,高美娟了解后立刻报了名,成功上岗后的她每年也有近一万元的收入。现在高美娟除了照顾家人,有时间就去打扫村里的边角垃圾、清理杂草,对村委安排的工作没有丝毫懈怠。这个温馨的小家庭,在高美娟的支撑下,变得更加和睦凝聚。
19年的岁月,高美娟用柔弱的肩膀托起凄风苦雨中的家庭,用坚强与执着抒写了另一种人生,用爱的力量履行了与丈夫的诺言,然而这份爱未完待续。
杜清功
人物简介
杜清功,男,汉族,1949年1月生,山东青岛人,群众,崂山区王哥庄街道会场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40多年前,杜清功与老伴刘桂芹喜结连理,杜清功成熟稳重,刘桂芹清秀温柔,两人相濡以沫,感情深厚,数十年来相处融洽,家庭和睦。本该幸福的家庭却发生了转变。
妻子突患大病,丈夫日夜守护。事情发生在2005年5月19日,正在家里干活的杜清功,突然接到妻子单位打来的电话,称妻子得了突发病已经入院。紧急赶到崂山区王哥庄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杜清功却被告知需立即转院,初步诊断妻子是脑血管破裂。深知情况严重性的杜清功不敢耽误,立即带着妻子转院到第八人民医院,当天下午就做了开颅手术,在医院一住就是40多天。40多天里,杜清功日夜陪伴,悉心照顾,随后的第二个月,妻子刘桂芹又做了一次手术,最终妻子的性命虽然保住了,但是四肢却都瘫痪了。
脸色非常不好,四肢不能动弹,只能躺着,意识上基本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刘桂芹从医院刚回到家的样子。看到这样的刘桂芹,很多邻居都说放弃吧,但是杜清功心里一直有一个信念,他一直坚信妻子能治疗,能比现在更好。从此,他开始全心投入帮助妻子康复,到处找大夫,四处寻良方,只要听说哪里的康复治疗做的好,他都要去请。最初从即墨找到一个针灸好的大夫,他便每天骑着摩托车来回接送大夫,几十里的路,几个月的疗程,杜清功风雨无阻,一直奔波在路上,毫无怨言。而后又从医院请了大夫,又是几个月的日夜奔波,这样的事情在这16年里上演了很多次,杜清功用路程托起妻子的康复梦想,也用日夜的奔波证明了这一份伉俪深情。
制设备做家务,练成“全能丈夫”。看着被病痛折磨的妻子,杜清功把所有的难过都留在心里,鼓励老伴积极治疗,过好每一天。别人都说着放弃,杜清功却在信念的支撑下寻求奇迹,用爱与担当搭建起妻子刘桂芹康复的希望之路。
从妻子发病起,杜清功便接过了家庭的重担,不仅要忙活家里各种琐事,更要带着妻子走上漫漫康复路。杜清功每天的生活都安排的满满的,帮妻子穿衣洗漱、端茶送饭、擦洗身体、洗衣服、处理大小便,忙完这一切生活琐事后,杜清功便给妻子按摩、做康复,日复一日不厌其烦的做着同样的事情。生病这么多年,刘桂芹一直干干净净,家里没有异味,身上也没有褥疮。奇迹总是留给怀有希望的人,经过十多年的细心照料,刘桂芹果然有了变化,她的右腿和右手都渐渐的恢复了部分功能,从最初的平躺到可以坐起来了,杜清功看到妻子第一次成功坐起来的时候,不禁热泪盈眶,也更加坚定了他继续带妻子做康复的决心。
妻子生病的变故让家庭的生活负担日益沉重,也让康复训练受到限制,但是杜清功并没有灰心,家里不大的院子变成了康复场,买不起康复器材,他就自己动手做“土设备”,拉力绳、健身架、拐杖一件一件的“土设备”随着康复计划的不断变化诞生了。杜清功自己做的健身架长6米,一圈是12米,最多的时候一天能转70圈,他就这样带着妻子在这个健身架上一走就是十几年。
40年无怨无悔,换来康复希望。从轮椅上抱起,进屋,再放下……杜清功每天都要这么抱起放下老伴十几次,已经74岁的杜清功身体越来越差,肩部、肋部都有伤病,过去能推着老伴从家走到海边,现在也推不动了。但是帮助老伴康复的信念,一天也没打消过。“我要坚持,再累也要坚持给她锻炼,锻炼就能多吃饭,身体各项技能慢慢恢复,身体变好,就能多活几年,老伴,老来伴,是一种留恋。”杜清功说,简单的话语体现了最朴实的愿望。
40多年的相守,杜清功和老伴之间也有了一种默契: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杜清功就知道老伴需要什么、哪里不舒服。“老头对我非常好,不管吃、喝、穿、锻炼,对我都非常好,一直很有耐心,从来没说过累,没有抱怨,有这样的老伴我心里很感恩,我也会努力配合康复,让老伴操心少一些、轻松一些、开心一些。”刘桂芹说。如今的刘桂芹已经能站起来扶着墙走两步了,这对一个健康人来说是最正常的一步,对这对夫妻来说却是期待已久、满心欢喜,甚至曾经不敢奢求的一步,更是杜清功用无数个日夜坚守与付出换来的一步,每一步都感人至深,让这对夫妻更亲密,今后的康复路走的更坚定。
16年的康复路,杜清功用全心全意的真情浇灌了希望之花,用无怨无悔的付出诠释了对妻子的爱,也用妻子一天天的康复回报了他,展现出在朴实的山海小城人身上最珍贵的精神品质,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着文明之花的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