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眼”取代“招风耳”!青岛这个智能后视镜项目5月投产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月19日讯 日前,位于即墨区金口镇的即东智能后视镜项目主体完工,目前正在装修,今年5月底设备进场并投产。待电子后视镜国家标准发布后全面投放市场,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以上。”青岛即东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大建信心满满地说。
青岛即东智能后视镜项目电子车间主体完工。
作为汽车上的重要零部件,后视镜被称作“第二只眼睛”,是汽车上重要的安全件,但因存在风阻和视觉盲区等不足,也被吐槽为“招风耳”。数据显示,35%的交通事故是因视野盲区导致。电子后视镜出现后,摄像头取代了传统的“一面镜子”,而且被加入智能化概念,可以给车主带来更丰富、更实用的驾驶体验。
不久前,首批采用了电子后视镜的新一代曼恩TGX卡车在德国市场铺货。与以往不同的是,车辆的物理后视镜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纤细的电子后视镜系统。
实际上,近几年,关于电子后视镜的消息经常见诸媒体。2019年,奔驰重卡在欧洲标配一电子后视镜;2020年,本田e轿车标配电子后视镜;2021年,Man、Scania等国际一线商用车品牌均发布全新电子后视镜卡车……
2015年,ISO发布电子后视镜标准;2016年,日本和欧洲先后发布标准,允许电子后视镜装车。作为汽车生产和使用大国,2018年12月,我国就开始了电子后视镜国家标准修订,并于2020年6月发布了征求意见稿,目前已报批国家标准委员会,计划2022年5月实施。一旦新“国标”正式实施,也就意味着车辆可以使用电子后视镜,必将迎来产业新赛道。
“与传统后视镜相比,新产品视野更大,而且在黑夜或者是雨天,也能给驾驶员提供完美的视野环境。”刘大建说,不仅如此,因为没有了硕大的“招风耳”,电子后视镜还可有效降低风阻。他给记者举例说明:以一辆卡车一年跑30万公里的路程计算,大约能节省油费一万元左右。
青岛即东研发的电子后视镜系列新产品。
青岛即东智能后视镜项目总投资6.2亿元,新建研发中心、制造中心、仓储中心及配套用房等4.3万平方米,主要研发生产商用车辆的电子后视镜等产品。该项目于今年2月份开工,目前生产中心已竣工,正在进行设备安装调试;研发中心、无尘加工中心已完成主体建设,正在进行内部装修。项目投产后,预计年产值达6亿元。
“企业刚刚进入‘国家认可实验室’行列,也参与了国家智能后视镜行业的标准制定。目前,已与国内一汽、陕汽等8家知名厂商签订合作协议,待智能后视镜国家标准发布后,将全面投放市场,届时,新产品市场占有率将达到50%以上。”刘大建说。
企业的自信来源于强大的销售和科研能力。青岛即东作为手握一百多个专利的科技型企业,其产品重卡汽车后视镜已占国内市场40%以上的份额。目前,这个行业“隐形冠军”正在研发市场前景更为广阔的电子后视镜,并将为全球汽车品牌提供视野盲区的智能化解决方案。
青岛即东研发的电子后视镜系列新产品。
一边是正在建设的新厂房,另一边则是早已研发成功的新产品。走进青岛即东成果展示中心,这里陈列着各种电子后视镜的最新产品。“没有传统的后视镜,只需要在车辆的四周安装四到六个摄像头,就可以实现整车360度无死角。驾驶员通过驾驶室内的大屏幕,就可以掌控车外的一切。”现场刘大建描述出一幅未来场景。
实际上,企业由传统后视镜进军电子后视镜的想法最早始于2016年。当时,青岛即东董事长李贵林赴德国参观,第一次接触了电子后视镜的概念。“未来,要想获得客户认可,不在于卖低价产品,而要在技术创新上争取更大份额。”李贵林说。为此,青岛即东不断加快科研平台建设,先后成立了“山东省企业技术中心”、“青岛市工程研究中心”、“青岛市技术创新中心”等研发平台,并引进多名专家建立“青岛市汽车后视镜 NVH研究专家工作站”、“青岛市智能电子后视镜专家工作站”,为相关产品的研发提供了载体。同时,企业每年技术研发费用要占到销售收入4%以上。
李贵林表示,伴随着汽车行业进入以“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为代表的“新四化”时代,市场对整车企业要求提高,零部件生产标准也相应提高。未来,不仅汽车企业将面临洗牌,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同样存在巨大挑战,要想立足于行业舞台,必须持续科技创新。(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涛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