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2021年12月份青岛“文明市民”揭晓 他们的故事令人动容

2022-01-04 09:38    青岛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1月4日讯(记者 孙志文 通讯员 邱建军)日前,青岛市文明办公布了2021年12月份青岛市“文明市民”名单,共有10人入选。

他们当中有帮扶孤寡老人100多名、资助困难家庭80户的“爱心大姐”,有三次“逆行”独闯火海扑火的基层职员,有以专业和责任面对每一位患者和家属的中药师,有不畏困难、潜心钻研焊接技能的“青岛工匠”,有支撑残疾少年追寻体育梦的“好姑父”……他们用实际行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感动着这座城市,也彰显着青岛的文明风采。

根据评选结果,平度市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袁金萍、青岛能源热电集团福东换热站班长刘杰获评助人为乐“文明市民”,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城阳巴士第十分公司765路驾驶员李振国、即墨区北安街道办事处职员崔大朋获评见义勇为“文明市民”,青岛百洋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执业中药师刘珊珊获评诚实守信“文明市民”,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教练张丹丹、青岛南仲家洼小学教师翟晓文、市南区中山路街道中山路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惠玲获评敬业奉献“文明市民”,李沧区兴城路街道汾阳路社区居民石忠珠、青岛真情巴士集团公交驾驶员郑黎会获评孝老爱亲“文明市民”。

附:2021年12月份青岛“文明市民”候选人事迹

【助人为乐】

袁金萍

人物简介

袁金萍,女,汉族,1970年9月生,山东平度人,平度市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

主要事迹

“做好事,是那一刻的决定,但做好人,却是一辈子的深情!”从最初义务帮邻里乡亲做衣缝被、照看孩子老人,到后来上门为孤寡老人过生日,为村里弱势群体捐款捐物,多年的岁月沉淀中,长发飘飘、笑容喜相、古道热肠这些关键词都与袁金萍紧紧相联。让有难的家庭吃上一顿饱饭,让孤寡老人享受贴心照顾,让困难学生走进明亮的教室是袁金萍一直记挂在心上的一件事,她只要一听说周边老人没人照料了,孩子生病了,她都会赶去看看。捧着一副热心肠,袁金萍先后出资捐助并组织人员帮扶孤寡老人100多名,资助困难家庭80户,困难学生7名,她穿梭在村民需要的各个角落,成了大家公认的“爱心大姐”。

2015年,袁金萍通过平度市新河镇民政办得知全镇有50户残疾军人、建国前和抗美援朝老党员,因家中无子女、身体残疾等原因需要人照顾,她便组织自己的7名朋友分头照料老人。从那之后,袁金萍坚持每隔两天就到下刘家村92岁的肖竹芳老人和北肖家村86岁的肖中校老人家中,帮老人理发做饭,清洗床铺衣物,“老人身边没人,都不能放心,我定时过来看看,能干点啥就干点啥。”每次到访,身边无子女照料的肖竹芳老人总是念叨着“袁啊,绝对不比个亲闺女差!”。而当听到这话,袁金萍也总是爽朗地回应着老人,“闺女好吧,闺女还会给你包包子呢!”从那以后,老人爱吃的芸豆馅包子时隔多年便又出现在老人的餐桌上。

也正因这副热心肠,2015年3月,袁金萍带头成立了专业性公益组织——平度灰埠阳光爱心社,后发展为平度市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多年来,中心一直是自费运营,坚持至今,实属不易,但袁金萍却从来没想过放弃。多年来,袁金萍和她的姐妹们先后为270余名老人提供暖心服务。而对于袁金萍自己而言,记住老人爱吃的菜、喜欢的花是初心,不是本事,而真正让老人们在平凡而长远的日子里有一份安定的幸福才是本事!

2021年5月,袁金萍积极响应新河镇党委号召,利用中心场地,公益设立新河镇灰埠村助老大食堂,为灰埠村80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午餐。皇席菜包子、端午大粽子、一鱼多吃,袁金萍带着自己的姐妹和一众乡贤变着法的丰富着老人的餐桌。在她的带动下,周边村庄也积极开设“乡贤宴席”,宴请村庄老人。每当这时,袁金萍也总是热心地答应其他村庄的帮忙邀请,宴席上总是响起袁金萍爽朗的笑声,帮着做饭、洗菜、端菜……几乎每个村庄活动留影中都能见到她忙碌的身影。而说起最近的忙碌,袁金萍表示:“不说别的,这条路上,我很幸运的遇到越来越多的兄弟姐妹,我不孤单,也就格外有劲!”

而提起将“平度灰埠阳光爱心社”变更为“平度灰埠爱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初衷,袁金萍也讲述了一段亲身经历。2017年,她步行走在路上时,注意到街头巷尾总有很多闲坐的老人,老人大多表情漠然、神色恍惚。看到此景,她便陷入了沉思,想着这些老人们肯定有着深深的虚惘感。更进一步想,虽然老人们夏天喜欢乘凉,冬天喜欢晒太阳,但相比各类设施到位的室内而言,室外毕竟是冬冷夏热。于是她的心里便盘算着要给这些老人提供一个设施齐全的室内空间。这个想法很快变成了现实,2017年5月,袁金萍在新河镇灰埠村租赁了一处闲置多年的二层楼。当时,这座楼房破旧不堪,院内杂草丛生,于是她自掏腰包40余万元进行了装修改造。在这期间,她还征集了老人们的意见,专门设立了休息室、棋牌室、文体室、爱心小屋等区域供老人休闲娱乐。如今,灰埠村及周边60多名老人,每天都会聚在这里享受晚年美好。看到老人们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袁金萍不止一次感叹,当初的决定是多么正确。

不似为科研事业献身青春的磅礴,袁金萍始终认为自己的事迹很小,也从不敢说是感动了谁,但她服务过的老人却始终都记得暗淡日子里袁金萍带来的光。也正验证了袁金萍的那句话,“做善事需要我们走出去,这是我们一直在做的事。我不敢说做善事已经完全融入了我的生活,但是至少我现在有热情去燃烧它!”身边的人常问她,为何坚持做公益?袁金萍只会念叨一句话:“我想让更多人加入我们,让‘一团火’变成‘满天星’!”

刘杰

人物简介

刘杰,男,汉族,1981年8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青岛能源热电集团福东换热站班长。

主要事迹

偶遇突发病情的老人,他第一时间驾驶着自己的私家车将其送往医院,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为民情怀,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青岛能源,让生活更美好”的美好承诺。

9月17日凌晨4点多,家住福州路东小区25号楼64岁的徐老先生在家中突感胸部疼痛难忍,因怕拨打120等候时间过长,便准备自行驾车赶往医院,但当他来到自家的车旁时,已感觉浑身乏力,甚至连拉开车门的劲儿都没有了,疼痛无助的徐老先生恍惚间看到附近的福东换热站还亮着灯,想打电话求助,却怎么也用不上劲来拨通这个电话,此刻的他头上因疼痛已冒出一片冷汗。

就在这时,刚接到一个报修电话准备赶往用户家中维修暖气管道漏水的刘杰出现在了他的面前。发现徐老先生的异常,刘杰赶忙上前询问后,立即开上自己的私家车将他和陪伴身边的老伴一起送往齐鲁医院急诊科。在这期间,他还与来电维修的那家用户进行了沟通,得到了该用户的理解。在医院安顿好徐先生后,刘杰立即开车返回,上门为用户进行检修。

在医院,经过仔细的检查,接诊医生说:“幸亏来得及时,否则后果很危险。”徐老先生在感到庆幸的同时,更感激刘杰危急关头的伸手相助。因此徐老先生在出院后最先想到的,就是要对自己的“救命恩人”刘杰表达感谢。

9月26日,徐老先生专程来到福东换热站向班长刘杰表示真挚谢意。“我要感谢热电公司党委和各级领导,感谢热电公司培养出了具备满满正能量的优秀员工,感谢刘杰同志”。

面对徐先生的感谢,在刘杰看来只是一次举手之劳。“我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一件小事,谁遇到这种事都会搭把手。”

这件事,引起媒体的关注,半岛都市报等诸多媒体相继刊登了刘杰凌晨救老人的感人事迹。

1981年出生的刘杰,是一名部队退役的优秀转业军人。2002转业进入能源热电“全国青年文明号”四方换热站工作,2014任四方换热站站

长,2016年调任福东中心换热站站长。

他所在的换热站担负着福北安居小区25万平方米、3000余户居民的供热维修服务工作。该站获得2020年度“能源先锋”党员示范区、能源集团“能源杯”服务劳动竞赛“优秀服务窗口”等诸多荣誉;刘杰获得2020年度10万市民点赞最美热电人提名奖及能源集团2020年度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刘杰是一名有着10余年党龄的共产党员。在同事们眼中,刘杰是一位敬业奉献的好站长,他勤于学习,吃苦耐劳,站上的各项工作都安排的井井有条,是一名称职的“当家人”。

在所辖社区用户心中,他是用户的一位“好管家”、“热心人”。一名用户曾这样评价刘杰——“在我们业主群里,不管是工作时间还是休息时间,只要是反映供热方面的问题,他都会第一时间给我们反馈,故障得以及时修复。”

份内事,守土有责,竭尽全力;份外事,热心相助,彰显爱心。用户家中的自来水管道漏水、自己铺设的地暖水管堵塞、甚至是更换洗手盆、马桶等,按说这些都不是他的管辖事项,可只要居民找到他,刘杰都是二话不说,拿起工具,直奔用户家中就干了起来。就连在巡检、维修过程中发现的居民放置在厨房、楼道里的生活垃圾,他也会随时随手拾起帮助居民送到小区的垃圾箱里。

记得有一次,在上班途中,刘杰发现前面有一辆车因爆胎停在道路上,他急忙下车,帮助司机更换了轮胎,当时,那位还是新手的司机感动不已,非要留他个电话,可刘杰摆了摆手就开车走了。

他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举手之劳的事,真的没有什么了不起。”朴实的话语,透视出的是一名助人为乐者的高尚情怀,也是一位青岛能源人自觉践行“暖到家”这一服务品牌的永恒承诺!

曾获荣誉

2020年度最美供热人提名奖;

2021年度能源集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20-2021年度能源集团“能源杯”服务劳动竞赛“优秀服务窗口”等称号。

【见义勇为】

李振国

人物简介

李振国,男,汉族,1978年4月生,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人,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城阳巴士第十分公司765路驾驶员。

主要事迹

路遇货车起火挺身而出,功成后拎着用光的灭火器平安归来,近日765路驾驶员李振国的英雄身影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一股来自青岛巴士的正能量之风席卷岛城。

没有过多思考,发现货车失火挺身而出。“当时想得不多,发现前面货车起火后,我赶紧靠边安全停车,因为咱公交车里有灭火器,我拎起来就赶过去了。”李振国回忆起当时的情形,那是10月29日12点左右,他驾驶着765路公交车由方特梦幻王国停车场发往康宁路,车辆行驶至双埠环湾立交桥时,李振国发现一缕缕白烟正从前方一辆行驶中的小货车后厢冒出,“一开始还以为是小货车行驶过程中卷起的灰尘,因为当时火还没有着起来”,不一会儿烟越来越大,李振国意识到情况不对,而此时货车司机也发现了情况,把车停在了路边开始救火,“当时货车上应该是没有灭火设备,货车司机只是在用衣服进行拍打,基本没有效果。”

“前面有辆小货车着火了,我去帮下忙,大家在车上坐好,千万不要乱动。”就在货车司机一筹莫展之时,李振国立刻把车停在了安全位置,打开双闪应急灯,对车上乘客叮嘱几句之后,便提着灭火器跑向起火现场。

货物易燃、风较大,耗光两个灭火器成功扑灭。来到现场后,李振国这才发现车上装的全是易燃的纸壳和一些装修材料,而且不断有明火冒出,李振国让货车司机赶紧去公交车上把另一个灭火器拿来,自己则拿起灭火器对着起火点开始灭火,手里的灭火器用完明火也基本被扑灭。可是,由于车上拉的都是易燃品,把明火扑灭后,当时风比较大,很快就复燃了。李振国正在着急时,货车司机把第二个人灭火器拿了过来,李振国接过灭火器后,对准火苗根部猛力喷射,这次火终于被彻底扑灭,货车司机跳上车厢开始清理现场整理货物,此时汽车服务集团的两位拖车师傅也停下车拿着灭火器赶了过来,看到火被扑灭,两位拖车师傅便帮助货车司机处理善后工作,李振国见现场情况稳定下来,心里还挂念车上的乘客们,便拿上两个用光的灭火器准备返回公交车厢。

当货车司机激动地询问李振国名字,想要好好感谢他的时候,李振国却说,“没事,谁遇上都不会袖手旁观。”简单的回应了句后,便继续驾驶着公交车离开了,并没有留下名字。

英雄无言,安全人员刨根问底才发现其英勇事迹。当天下午2点半左右,刚刚把乘客都安全送达的李振国来到分公司安全科想要申请两个新的灭火器。当班安全员听后很是奇怪,因为前几天还对所有车进行了安全检查,没有灭火器过期或者气压不够的情况。对此当班安全员开始了刨根问底,后来经过监控查询,才知道这个平常木讷的李振国,竟然充当了一次“消防员”,保证了一位货车司机的生命财产安全,干了这么英雄的一件事儿。为表扬李振国的英勇行为,11月3日下午,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决定授予他青岛巴士“最美员工”荣誉称号,鼓励全体职工向他学习。

其实,熟悉李振国的人都知道,李振国不光能见义勇为,也是个爱岗敬业、埋头苦干、热心公益的人。自2018年进入青岛城运控股公交集团以来,他始终将“全心全意为乘客服务”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立足岗位,任劳任怨,时时刻刻以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而且热心肠的他还是青岛巴士“萤火之光”公益志愿服务团队的一员,经常参加团队举办的爱心助农、敬老服务等各项公益活动,不断向社会传递爱心和温暖,展现着新时代公交职工的风采。

崔大朋

人物简介

崔大朋,男,汉族,1980年7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即墨区北安街道办事处职员。

主要事迹

2021年7月15日下午,位于青岛市即墨区第一职业中专附近的一家电器商店突然冒出滚滚浓烟,熊熊的火苗迅速映红了整个店铺,店家和周边群众纷纷拨打了119火警电话,等待救援。疑似电器起火、起火原因不明,眼看火势迅速扩大,噼里啪啦的电打火声让人心颤,呛人的浓烟逼得想要进入救火的群众连连后退。就在大家束手无策只能焦急等待时,一道淋湿的身影闪过,逆身冲进了火场……

三次“逆行”独闯火海扑火。当日下午,即墨区北安街道办事处职员崔大朋像往常一样在办公送件赶回单位的路上,途径文峰路时,隔着很远就看到浓烟滚滚直冲天际,到处都是喊人救火的声音。曾经在消防部队服役16年的他,想都没想立刻停下车直奔火场。“我以前是消防员,你先别着急,里面什么情况?”崔大朋一把抓住已经慌了手脚的店长,简单询问了经过和店内布局,初步判断是电器起火,但没有实际查看着火点的他不敢贸然灭火。崔大朋查看了火情,阻止了已经准备拿消防带引水灭火的群众,一把抓起了旁边店主拿着的简易防毒面罩,淋湿全身就冲进了火场。

“里面烟太浓了,能见度极低,我只能匍匐前进。”店铺纵深较长,黑烟滚滚下崔大朋寸步难行,“温度也很高,又没有防护服,前两次都是生生把我逼出来了。”崔大朋先后两次爬进店内探查起火情况,又被越来越大的火势逼了出来。身上淋湿的衣服已经被大火烤干,崔大朋又要了一盆水淋了一身,准备第三次进入火场。

“我只是路过,对里面的地形也不熟悉,只能凭借老板跟我说的情况,再加上两次进去的一点一点摸索,逐步深入去探查起火点。”黑暗、浓烟、高温、触电,无处不在的危险没有拖住崔大朋灭火的决心。专业素养过硬,意志力坚定,多次调整状态后,滚烫地板上匍匐前进的他终于在第三次深入时找到了起火点!随后,崔大朋快速撤出,立刻拿上两个干粉灭火器又一次冲进了火场,全然不顾身上淋湿的衣服再次被烘干,衣角已经烧着。“提、拔、握、压”一套标准的操作后,起火点的明火瞬间被扑灭,崔大朋又接着搜寻其他火点,直到听到消防车疾驰而来的声音,才在群众的呼声中,不放心地退了出来。店家回忆说:“当时他一出来身上还有火苗子,好几个群众给他去拍灭了。消防队来了大家又去帮忙去了,就没顾得上,哪知道再一转眼就找不到他了!”

英勇救火后默默离开。救完火后,崔大朋身上已经被烟熏黑了一层,头发嘴巴里全是烟灰。他悄悄地拍了拍衣服上的焦土,便开车离开了。简单地换洗之后,他回到了单位又投入到了工作之中。同事们还笑他道:“这是去哪里钻煤洞子了,沾了一身灰。”崔大朋憨憨一笑也不辩解,因为在他看来,这只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情。直到一个多月后,8月23日,海信用户服务中心的负责人黄洪亮将大红的锦旗送到了单位,同事们才知道原来身边的同事崔大朋竟是多次冲入火场的“救火英雄”,他的见义勇为直接为店主挽回了近十万的损失。

提起丈夫的“英雄事迹”,崔大朋的妻子还有所埋怨:“他已经不是消防兵了,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当时他一回来鼻子和喉咙里全都是灰沫,咳嗽吐出来的也都是黑痰,嗓子发炎吃了很长时间的药。不过这件事他做得对,我们全家都为他点赞。”

退伍不褪色,永葆军人英勇本色。面对荣誉和称赞,崔大朋摆了摆手说:“真没什么,我以前是消防部队官兵,救火就是我们的本职。”经了解,崔大朋曾在天津某消防部队服役16年,参加过天津港“8·12”爆炸事故的消防灭火救援,先后荣立三等功一次,嘉奖六次,专业素养过硬,业务能力极强。在服役期间,崔大朋就多次参加了天津市的火灾、车祸等现场救援活动,也曾救过落水群众。敢于也善于见义勇为的他退伍后安置在即墨区北安街道办事处,现任办事处园林环卫服务中心职员,在全面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他总是热心服务群众,主动为来办事的群众帮办代办。同事们对他能冲进火场救火的事迹惊讶但不惊奇,因为退伍后的他来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依然保持着军人本色,以军人的标准要求自己,始终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群众排忧解难。

【诚实守信】

刘珊珊

人物简介

刘珊珊,女,汉族,1981年12月出生,山东高密人,中共党员,青岛百洋健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执业中药师。

主要事迹

刘珊珊的祖父是一位医生,经常教导她要以真心对待病患,把每一位病患当成家人一样照顾。刘珊珊牢记祖父的嘱托,践行自己对家族、对患者的承诺,以“一切以患者为中心”的职业信条和诚实守信的态度做好自己的点滴工作。

专业+真诚,为患者排忧解难。去年年底,药店来了一位特殊的顾客。大姐一脸愁容,开口就要买50盒止痛药,此举引起了刘珊珊的注意——按照该药物的服用标准,这相当于半年多的量,刘珊珊不免心生疑惑。

本着对患者负责的态度,刘珊珊仔细询问了大姐的用药细节。原来,大姐的丈夫有严重的脑血栓后遗症,经常出现浑身剧烈疼痛、使不上劲的症状,目前已经无法正常行走,只能依靠药物来减轻痛苦,但是由于长期服药,止痛药的效果逐渐减弱,现在需要一次服用9粒才能止痛。更令大姐苦恼的是,丈夫情绪变得敏感暴躁、阴晴不定,这让家人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原本幸福的家庭,在疾病之外,又蒙上了一层情绪的阴影。

听到这里,刘珊珊马上做出了专业的判断:超量服用这种止痛药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影响情绪,甚至会产生幻觉,对脑神经造成损伤。于是她将其中的隐患耐心讲解给大姐,但是大姐仍然有顾虑——目前的用量是医生定的,因为如果不服用这么多止痛药,疼痛根本止不住。

面对大姐的疑虑,刘珊珊想起了祖父的嘱托、医者的使命,作为专业的药师,决不能放任患者这样超量用药。于是刘珊珊没有放弃劝说,继续跟大姐了解患者情况,分析副作用的严重性,并凭借自己的经验和专业知识,为患者制定了适合的用药方案:先以半片为单位逐渐减量,同时寻找更合适的替代药品。

大姐被刘珊珊的专业和热情打动,决定回家试一试。后来大姐每次到店复购止痛药,刘珊珊都会询问患者情况,叮嘱她谨慎用药。期间,刘珊珊也谨记对大姐的承诺,在工作中通过各种渠道寻找替代药,终于找到了一款合适的中成药——副作用小,价格也更低。刘珊珊第一时间推荐给大姐,让大姐在丈夫复诊时询问医生的意见,看是否可以替换。最后,医生更换了处方,给患者用上了刘珊珊推荐的药。

一段时间后,大姐带着她丈夫一起来到店里,专程向刘珊珊表达感谢。经过半年多的用药、康复,患者的状况好了很多,已经可以比较灵活地行走了,止痛药也减到了正常水平,最重要的是患者的情绪也稳定了。刘珊珊凭借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负责态度,不仅帮助患者减轻了疾病带来的痛苦,也使得原本被阴霾笼罩的家庭重新恢复了生机与活力。

看到大姐一家恢复了幸福和谐,刘珊珊打心底里为他们高兴。刘珊珊也因此和很多患者成为了知心朋友,但凡有用药方面的困惑,患者都第一时间想到刘珊珊,跟她聊一聊,用药更放心。

急患者之所急,牵头服务创新。刘珊珊所在的百洋健康药房是一家专业的DTP(Direct to Patient)药房,店内销售的药品多为大病、重病处方药,店员们日常需要面对很多重病的患者和家属,见证了许多的悲欢离合。因此,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下,刘珊珊特别希望通过自己的专业,让患者和家属感受到温暖和能量,不仅帮助他们恢复健康,更帮他们燃起生活的希望。

今年年初,药房来了一位正在接受免疫治疗的癌症患者,需要长期进行药物注射。然而受疫情影响,患者必须住院才能输液。了解到患者的不便后,刘珊珊心头一动,这类的患者肯定不在少数,现在情况特殊,应该为他们创造一个便捷、舒适的注射环境。

于是刘珊珊立马把这一情况上报公司寻求支持,通过与领导、同事交流,她发现果然在其他药房也有很多类似需求的患者。这一情况立刻获得了公司的重视。很快,百洋健康药房便联合社区医院,设立了“患者服务中心”,为这类患者提供“DTP药房+特药输注”的服务,从购药、送药到注射一站式完成,帮很多患者解决了出院后输注难的问题。

除了这些有特殊需求的患者,对于日常来购药的患者,刘珊珊也会在每天工作之余,定期通过微信或者电话进行回访,询问病情,叮嘱患者用药的禁忌和注意事项。

刘珊珊认为,患者来买药,就是对药店、药师的一份信任,药师一定要不断学习、认真对待患者的疑难和需求,才能不辜负这一份信任。因此,无论是假日还是深夜,只要接到患者的咨询,刘珊珊都会第一时间回复。

在回访一些重病患者的时候,刘珊珊常常会告诉他们一些其他病人通过治疗取得康复的案例,不断鼓励患者坚持治疗,坚定康复的信心。在她看来,一个人得重病,是对整个家庭的巨大打击,有时哪怕只是一句鼓励、一个康复案例,都能传递给患者和家属更多信心和力量,同样也是告诉他们,在与病魔抗争的路上,他们并不孤单,有一群医药人在与他们共同坚守、共同努力!

虽然这些琐碎的工作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但刘珊珊一直毫无怨言,并为能够真正帮助到患者,感到由衷的开心。即便是难得的闲暇时间,刘珊珊也利用各种途径不断学习,只为能提升自己的专业度,对得起患者的信任。好多次和家人朋友聚会,店里突然接到送药任务,人手不够,刘珊珊从来都是二话不说赶回去,永远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

以身作则,传递敬老正能量。刘珊珊日常接触的顾客群体大多数是老年人,尽管有时会遇到沟通方面的困难,但刘珊珊依然持有一颗热情服务的心,竭尽所能、无怨无悔地帮助老年人解决问题。

曾经有一位老人到药房开具购药发票,但查询后店员发现药品并不是在药店购买的。于是刘珊珊耐心地与老人解释,但由于老人着急开票报销,一时没搞清楚状况,认为刘珊珊在推诿责任,也不愿再听刘珊珊的解释,一气之下便拨打了监督电话投诉。面对老人的无端指责,刘珊珊既没有不耐烦,也没有置身之外,反而向老人承诺一定会帮她解决问题。第二天,刘珊珊亲自陪着老人前往就医的医院,查看病历和处方,排队核实购药记录,终于在医院开具了发票。当拿到发票的那一刻,老人意识到是自己错怪了刘珊珊,于是再次拨打了监督电话,而这次的内容,变成了表扬。刘珊珊凭借自己的真诚和专业打动了老人,完美解决了老人的难题。之所以能够完美化解这次“危机”,既因为刘珊珊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也因为刘珊珊有一颗为患者服务的至诚之心。

在日复一日地与老年人接触的过程中,刘珊珊总结摸索出了一套针对老年患者的“专属”服务:对于无法熟练操作手机的老人,刘珊珊会主动帮助他们完成扫码登记;对于行动不便的患者,刘珊珊会主动联系送药上门、指导用药,并常常回访;店里设立了供老人休息的接待区,家住附近的老人哪怕不是来买药,刘珊珊也欢迎他们到店里坐一会儿,休息一下,聊聊家常;有些老人买菜、购物拿了很多东西,也会放心地交给刘珊珊,在药店暂时寄存,稍后再来取回。

在刘珊珊的带动下,药店的其他同事也倍受感染,也都纷纷把这套敬老服务融入了自己的工作中。每个人都会主动帮老人扫码登记、送药上门,整个药店形成了一股敬老风气,成为名副其实的“敬老药店”。

除了日常的药事服务,刘珊珊还把服务延伸到了经营以外,在群众间传为美谈。为了给老人们科普疾病预防知识,刘珊珊还牵头在药房里设置了讲座角,进行日常公益讲座。讲座虽然没有礼品送,但讲的全都是干货知识,街坊们都很捧场,现场有问有答,破除了老人的一些用药误区。刘珊珊和整个药房团队的专业、真诚和负责,也赢得了患者们的信任和尊重。

作为一名党员,刘珊珊时刻谨记自己的责任与担当;作为一名执业药师,刘珊珊以专业和责任面对每一位患者和家属;作为后辈,刘珊珊坚守对祖父的承诺,一切以患者为中心,传承家族的爱心;作为一店之长,刘珊珊以身作则,为同事树立信念与榜样。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刘珊珊用专业和热情、真诚和信仰书写了医药人的担当,即使力量微薄,刘珊珊也希望尽她所能,在点点滴滴的服务中,把健康带给更多人,帮助患者远离病痛,点燃生活的希望。

【敬业奉献】

张丹丹

人物简介

张丹丹,男,汉族,1986年5月生,山东济宁人,山东电力建设第三工程有限公司焊接教练。

主要事迹

张丹丹参加工作17年来,凭着对焊接技术的热爱和高度敬业精神,不畏困难、潜心钻研,从一名普通的学徒工逐步成长为一名技术过硬的焊接技能专家、青岛大工匠。他爱断钻研创新,总结出很多新的焊接法,提高了公司焊接质量和工作效率。他工作之余,积极参与公司“传帮带”教学活动,带领团队不断向难度挑战,敢啃最硬的骨头,在攻坚克难的实践中经风雨、练本领、壮筋骨,培养了一大批业务强、技术精的高素质焊接人才。

专注敬业,十七年如一日。焊接,被称作是“金属的裁缝”,是一项看似简单、操作起来却十分艰苦枯燥的手工劳动。要想成为真正的高手,就要具备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同时还要付出比别人多几倍甚至几十倍的时间和心血。刚开始做学徒的时候,张丹丹连焊枪都把不稳。师父告诉他:“要想当名合格的好焊工,靠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张丹丹把师父的话深深记在心里,为尽快掌握焊接技术,他总是第一个来到训练室,最后一个离开,仔细观察师父和同事对焊条的使用角度、焊接的电流强度、施焊的方法,不懂地就虚心请教、用心揣摩、反复练习。毕竟是新手,难免手忙脚乱,张丹丹的手脚经常被烫伤,但这些没有阻止他前进的脚步。慢慢地,他喜欢上了这焊花飞溅的场景。

一滴滴汗水,浇灌着一朵朵焊花。在反复的实践中,张丹丹逐渐掌握了焊接技艺精进的技巧。截至目前,他已完成焊口数量近3万道,一次合格率高达99%以上。

十年磨一剑,一朝试锋芒。专注执着、敬业奉献的精神练就了张丹丹一身的高超“焊功”,并收获累累硕果。2016年,参加美国(AWS)焊接技能比赛,他荣获银奖。2017年,参加第十三届全国工程建设系统职业技能竞赛,他又摘得铜奖。他参与建设的邹县电厂被评为“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和“鲁班奖”,湖南常沙电厂被评为“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印度五部被评为“鲁班奖”和“印度最高基础建设奖”。

勇攀高峰,攻破技术难题。要想将工作做到极致,仅仅靠能吃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多琢磨、多钻研,勇于打破窠臼,用创新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现场遇到的各种难题,保证工程的优质、高效推进。作为公司的技能专家,往往要临危受命,担负攻坚克难的使命。在遇到焊接难题时,张丹丹总是会深入一线,和焊工们一起解决问题。扎根一线十七年来,不断钻研,创新改良多种焊接方法,解决多项焊接难题,为工程顺利进展发挥积极作用,提高公司焊接工艺水平的同时,也为公司节约了大量资金。

2018年6月,榆能横山煤电项目管道焊缝内部存在较多超标缺陷。张丹丹到达现场后,一头扎进焊接培训间拿起焊枪就开始试验,氩弧焊施焊时不能有风,张丹丹带队冒着40多度的高温在培训间和施工现场深入分析缺陷原因,加班加点,制定出了详细的解决方案。为了确保施工进度,他白天忙着盯现场,利用晚上休息时间为68名高压焊工进行培训,使焊口合格率达到百分之百,保证了工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赢得了口碑,树立了品牌。

2018年10月,沙特延布三期项目水冷壁管道裂纹问题,阻碍了工程进度。张丹丹了解情况后,主动请缨奔赴现场,通宵达旦对焊接缺陷特征进行分析,最终发现了问题所在。经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克服了被称为焊接最致命缺陷的焊接裂纹,使一次合格率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2019年7月,张丹丹利用业余时间,主动承担G115新型材料焊接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参与指导并制定了G115新型材料的焊接工艺,从预热到焊接到焊后热处理,每一步都严格控制,精益求精,经过三个月的不断探索,反复试验,终于完成了G115新型材料的焊接工艺。

凭借着对电焊的热爱和不服输的韧劲,31岁时,张丹丹已成为了公司的焊接技能专家。

倾囊相授,培养精英团队。对于技术工人来说,技术就是“饭碗”,掌握了独门绝技,才具有核心竞争力。但在张丹丹看来,这些技术不应该只属于自己。作为公司一名焊接生产专家,张丹丹积极承担起为公司培养人才的重任。他从不吝惜自己的精湛技术,总是将多年来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倾囊相授。几年来,他培训员工近300人次,大部分学员已成为焊接专业的骨干力量。他指导参加技能竞赛人员16人,在刚刚结束的第七届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中,李晓杰获得大赛第四名的好成绩,并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还有4人荣获“全国技术能手”“山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山东省技术能手”称号。

张丹丹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施工处管理工作,创建公司第一个焊接管理档案信息库,将人员、技术信息收录其中,建立完善的焊工、焊接工艺档案。他关注每名焊工的成长,年轻焊工和选手遇到疑难问题,他总是不厌其烦地示范讲解,直到他们学会为止。张丹丹重视队员的思想工作,经常和他们谈心,及时解决他们遇到的困难。队伍中有比他年长的、有同龄的、也有年轻焊工,但他们对张丹丹的技术和人品都很信服,都会亲切地叫他一声“张老大”。

今年焊接比赛多,任务繁重,张丹丹已经快7个月没有回过家了。“选手每天在车间11个小时,忙完还要学理论,都特别辛苦。不过看到大家能拿到满意的成绩,我也高兴。”张丹丹说。

在常人眼中,焊花沾染焰火的气息,格外美丽。但只有从事焊接工作的人才知道,这些“璀璨的花朵”是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17个春秋,张丹丹坚持着最初的梦想,脚踏实地,书写了扎根于青岛电建事业坚毅与执着的精神品质。17载锤炼,张丹丹用手里的一把焊枪,焊出了自己璀璨夺目的人生。

曾获荣誉

2015年3月,获评“中央企业技术能手”;

2015年4月,获评“中央企业青年岗位能手”;

2016年1月,获评“山东电力行业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

2016年7月,荣获“美国AWS焊接技能大赛银奖”;

2017年4月,荣获“全国工程建设系统焊接大赛铜奖”;

2017年5月,获评“全国工程建设系统优秀指导教师”;

2017年8月,荣获“电力行业十佳选手”;

2020年9月,获评“青岛工匠”;

2021年8月,获评“青岛市拔尖人才”;

2021年10月,获评“青岛大工匠”。

翟晓文

人物简介

翟晓文,女,汉族,1970年10月生,山东青岛人,青岛南仲家洼小学语文教师。

主要事迹

三十多年的从教生涯,翟晓文秉承敬业执着的精神和勤奋进取的态度,立足三尺讲台,认真履行一个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

立德树人,敬业爱生。“好老师首先要有师德。”在长年的教育教学中,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师德”的内涵,用一片真心,栽种出一棵棵师爱生、生敬师的和谐之树。在她眼里,教育是仁爱的事业,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她用平等、公正与博爱对待每一个孩子,了解每一个学生的需要,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设计者、指导者、帮助者和好伙伴。

坚守三尺讲台,发扬工匠精神,她从来没有忘记和放弃“做一个好老师”的梦想。近十几年来,她不断拖着瘦弱的身躯奔跑于医院、家、养老院之间,先后送走了至亲。尽管劳累,她始终用坚定的信念、高度的责任心诠释着一个教师的人格,以饱满的工作状态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从不在学生面前表现出悲观和痛苦的情绪,总是以一种积极、乐观、坚强的形象出现在讲台上。学生们的思想压力和心理健康,是她十分关注的焦点,她常常扮演着老师、妈妈、朋友三个角色,用匠心、用真情培育学生,以自身的毅力和敬业精神感染和感动学生。她始终满怀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把教书育人放在第一位。“亦师亦友,严慈相济。”是翟晓文与学生的相处之道。她和学生就像朋友一样,常常分享生活细节中的快乐与感动,学生总亲切地叫她“文姐”。春风夏雨、秋来冬往,蓦然回首,桃李芬芳。即使毕业多年,学生们还是会和她保持着联系,即使最调皮的学生,也会千方百计地打听到她调离后的学校,去看看她,拉她的手说说自己的近况。翟晓文以立德树人的旗帜,指引着自己勇担责任、不忘传承、攻克一个个育人路上的难题,一路向前!

业精于勤,不断完善提升自己。她喜欢这样一句话:“学习永远在路上,永远做升级版的老师。”教好每一个学生,就要讲好每一节课。这样,才能真正减轻学生的负担。她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做学问的那三重境界作为职业的成长路径:即对教师职业有一个愿望;不忘初心,终身无悔;教师是幸福的职业。常年的教学实录与反思,让她把课堂经营得风生水起。既向同行学习,学习同事教材处理方法,驾驭课堂研究问题的能力;又向专家学习,读理论著作,领悟专家的教育思想和先进的教学理念。她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并认真地总结反思,将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翟晓文看来,课堂应该保持活跃的氛围,而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为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讲授知识时,她常常会用一些名人故事作为引入,通过解释他们取得的成就与学科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山高水远,助梦安顺。为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对贵州安顺教育扶贫结对帮扶指示精神,2020年9月,翟晓文随青岛市支教队伍,远赴贵州,怀着青岛教育人的初心使命,跨越千山万水,用行动接过了青岛教育人精准帮扶的接力棒,为受援学校带去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用的教学方法,把爱心献给大山的娃娃们,为教育脱贫攻坚贡献力量。安顺城很小,这边“麻辣”的饮食习惯让初到的她胃疼、腹泻,连日的雨水和山地气候也让她的腰隐隐作痛,强紫外线让她皮肤泛红、过敏……即便是这样,翟晓文也没有停止前进的步伐,她始终坚守着助力教育脱贫攻坚的责任。“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句当地人挂在嘴边的俚语是对安顺最真实的写照。每天从住所到学校的路程并不近,需要大步快走近半个小时,沿路上总会经过泥泞不堪的“南泥湾”,每天到了学校裤腿必定是湿漉漉的沾满泥点。碰上雨天,就要趟着积水,走路极易打滑,原来的路程就得花费更多的时间。生活上的不适和困难并没有让翟晓文退缩沮丧,她很快适应了这里的生活,熟悉了学生情况和学校教学现状,以饱满的热情专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不问苦乐,不问得失,有辛苦的付出,就有幸福的收获。"正是在这条格言的指引下,她一路走来,身后留下的是一串串坚实脚印。

为了解决吃水问题,翟晓文筹集到五万元建造饮水设备,让学校的师生们过上了温暖的冬天。当温热的水接满杯子,看着孩子们的欢快模样,翟晓文总会忘记一身的疲惫。为给学生争取1.5万盒营养奶加餐,她来回奔波,研究方案……翟晓文说,来支教时并没有接到其他任务,但既然来了,就要为这里的孩子做点事情,留下市北教育人的足迹。接下来的日子,翟晓文首次近距离接触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她主动关心留守儿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帮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困难。精心设计心理活动主题,走进孩子们的内心深处,帮助他们认识自我,建立健全人格。她还主动加入学校党员扶贫队,捐钱购买学习文具、出资购买书籍送给孩子们,抽时间陪他们一起读书、交流,让他们意识到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人生需要自强不息。

今年开学前期,青岛查体医院的电话追到了安顺,医生建议翟晓文立刻回青岛做穿刺检查。经过短暂考虑,她毅然决定:执教任务圆满完成后再返青治疗。再给孩子们做点儿实事儿!随着支教任务结束的期限接近,这个念头无时不萦绕在她心头。细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悉心地梳理特殊孩子的情绪,手把手地改习惯……四季轮回,春华秋实,她播种着也收获着。离别在即,她把自己所有的生活用品都留给了学校,带着同事们的嘱托、孩子们的祝福,回到熟悉而又平凡的岗位,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中。虽然复查结果不乐观,但她的选择仍是先保障教学,治疗延后。“你可以一辈子不登山,但你心中一定要有一座山,它使你总是往高处攀登,它使你总有奋斗的方向,它使你在任何一刻抬起头都能看到希望。”翟晓文说自己心中的山就是一所理想的学校,一个有爱、有故事的地方。她怀家长之心为师,秉工匠精神执教,做永不停步的教育修行者。

曾获荣誉

2013.8进行青岛市综合实践活动名师开放活动经验交流;

2015.11承担青岛市“十二五”规划课题;

2021.6被评为安顺市教学能手;

2021.3被评为西秀区优秀教师;

2021.9获得“青岛市最美教师”称号。

王惠玲

人物简介

王惠玲,女,汉族,1965年12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党员,市南区中山路街道中山路社区党委副书记、居委会主任。

主要事迹

巾帼勇担当,抗击疫情彰显不尽风采。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袭来,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为阻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传播,时年56岁的王惠玲,虽然内心也很害怕感染新冠肺炎,但仍奋不顾身地坚守在社区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夙夜在公、亲力亲为,在紧张地连轴运转20余天后,导致原本就有高血压的她,因过度劳累而头晕耳鸣、心率失常,病倒在家。但为了不打乱社区疫情防控的工作计划,王惠玲在家休息了没有几天,便不顾医生与家人的劝阻,又重新回到了紧张繁忙的工作岗位上,她说:“作为社区居委会主任,这个时候,我不上谁上?!”。她的举动也让在疫情防控一线的社区工作人员们得到了鼓舞,纷纷表示:“有王主任在,我们很安心!”

王惠玲面对辖区实际,头脑清晰,与社区工作人员挨家挨户摸排登记、宣传防疫知识,走街串巷张贴《致居民一份封信》、通告、温馨提示,给物业发放告知书、承诺书,并监督物业日常消杀工作。从晨光熹微,到半夜三更,日行三万步,她与同事一起、对社区每条街道、每个片区、每个楼院、每个饭店、每个旅馆、每个商店、每个驻区公司和物业,一楼一“测”、一楼一“策”,制定了有针对性、有时效性的防疫方案,做到防疫无漏洞、无死角、无盲区。

2021年,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全面展开,但在接种初期,辖区部分居民不理解、甚至不配合社区的宣传,王惠玲主动带头接种,她说:“只有我们先接种了,给居民起到带头示范作用,居民才会相信我们,才会愿意接种。”之后她又通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宣讲会,举办医生专题讲解会、微信公众号宣传等各种形式的活动,用科学解释做工作,使辖区疫苗接种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构牢疫情安全的屏障。

更令人动容的是她对初心的坚守、对使命的执著,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与奉献。正值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王惠玲的父亲因病住院,那段时间社区有大量基础工作要做,因为时间紧任务重,每天她坚守一线,带领社区干部、社区网格员、志愿者,入户、巡逻、执勤,没喊过一声苦,没说过一句累。工作间隙的时候,她就打开手机和医院里陪伴父亲的老公视频,隔着小小的手机屏幕关心父亲的病情。特殊时期,一边是工作的重责,一边又是亲情的眷眷不舍,这一刻她的坚守和执著展现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扎根群众,心系居民,和美中山“四和四美”。如果城市是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社区便是神经末梢。因此,社区需要精准的捕捉群众关心、事关稳定的各类问题,走贴近居民的治理方式,才能把社区建设成所有居民的“大家”。2018年1月,中山路社区坚持党建引领成立党建品牌“和美中山”决心打造“四和四美”新社区。如何才算“四和四美”的新社区呢?在王惠玲看来生活在中山路社区的居民可以“舒心、暖心、安心”便是最好的诠释,为此她带领居委会的工作人员不懈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中山路社区属于西部老旧社区,由于部分楼院的建成年代久远,下水道堵塞是常见的事,但这也是居民生活里最烦心的事。北京路57号由于管道老化,一楼居民经常因为管道堵塞的问题和楼上居民产生嫌隙,如果更换管道需要启动楼座的公共维修基金,但是启动基金又要征得全楼居民都同意,有的居民觉得事不关己便迟迟不表态,事情就一再搁置。面对被管道堵塞长期困扰的居民,王惠玲几乎天天扑在北京路57号。白天住户上班没人,那就不管多晚都等居民下班再去做工作;不在这儿住的就去居住的地方找,挨家挨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终于在不懈地努力下,北京路57号的管道换了,长期困扰的管道堵塞解决了。老城区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存在,夏天汛期楼院灌雨、冬季结冰冻住水管;台风天时,哪些楼院需要24小时不间断巡查检查、哪些楼院还有留守的居民需要做工作劝离;什么时候备足防汛沙袋、什么时候备好水管保暖棉,这是王慧玲心里都记好的“小台账”,用她的话说:“只要是居民的事就不是小事,那都是一等一的大事。”

中山路社区有一位70多岁的独身独居老人,名叫王维兰,家住中山路101号。这位老人是社区的“名人”,因为没有直系亲属、没有子女,一辈子独身一人,唯一的爱好就是每天到社区找人聊天。由于疏于照顾,老人的衣着面容只能用“乱”来形容。最初刚到社区的时候,王惠玲并不了解老人的情况,总觉得这样的一个常年不换衣、身上带有莫名“气味”的老人很奇怪,每次来找王惠玲聊天,也都是说一些无关紧要的事。但有段时间,王惠玲很久没见到老人了,她心里觉得空落落。于是,王惠玲下班路过王维兰家时,想去看看这个爱聊天的“奇怪老人”。等她走进家门的那一刻,王惠玲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不足10余平方米的房子被拾荒捡来的垃圾占据了一半,锅台上满眼都是常年堆积的灰尘,而王维兰老人就倚靠在只能容纳一人的半张床上。询问后,王惠玲得知老人是因患了重感冒,才好几天没有去社区找人聊天。她二话没说,就带着老人去了医院。也就是从那天起,王惠玲就把这个奇怪的老人当成了自己的家人,隔三差五就会去她家一趟,天冷时会带着她去澡堂洗澡。

2020年疫情初期,各种物资紧俏,王惠玲就天天登门,每次都会给老人带上蔬菜、面条等食物,帮她测量体温,并反复叮嘱她防疫注意事项,要注意饮食、保重身体;每次在台风等恶劣天气来临前,王惠玲总是第一时间到老人家中查看情况,帮忙加固门窗,最大程度地保障老人的生命安全。王维兰老人手机上唯一的拨号快捷键就是王惠玲的手机号码,她把王惠玲看做超越家人般的存在。由于年纪越来越大,老人也是时而糊涂时而清醒,每次见面,王惠玲都会提醒老人,不管遇到什么事情、有什么需求都要第一时间拨打自己的电话。王维兰老人常感动的热泪盈眶:“你工作这么忙,还经常来看望我,挂念我,真的谢谢你啊”。像王维兰这样的事例,仅仅是王惠玲工作中的一个缩影,七年的居委会主任工作,2555个日夜,社区最早来的人是她,最晚走的人也是她。

社区工作的十年时光匆匆如隙,2021年,她再一次高票当选了新一届中山路社区居委会主任,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前的“知心小姐姐”现也蓄起了华发、戴起了花镜。但王惠玲始终恪尽职守、无私奉献,她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和基层工作者的光荣,她始终在最贴近老百姓心窝的地方,夜以继日地扎根到群众工作之中,成了一名全年无休的社区“看家人”,让社区成为老百姓最信任的“家”……

 【孝老爱亲】

石忠珠

人物简介

石忠珠,男,汉族,1959年8月生,山东青岛人,李沧区兴城路街道汾阳路社区居民。

主要事迹

今年10月28日,在陕西宝鸡举行的全国第十一届残运会暨第八届特奥会上,来自青岛李沧的17岁小将陈亮代表山东省斩获一枚羽毛球男子单打金牌。领奖台上陈亮格外闪耀,然而他成才背后的故事更让人动容,好姑父石忠珠17年来的爱心抚育,让一名残障少年成长为冠军,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用大爱为可怜侄子筑起幸福家园。2004年,石忠珠还是交运集团的一名普通工人,本身家庭并不富裕,17岁的女儿正在上高三即将面临高考,家中还有老父亲需要赡养,家庭开销很大,但石忠珠当看到陈亮恶劣的生活环境,毅然决定用自己的爱给他一个幸福的家。2004年初陈亮刚出生时,石忠珠前去探望过,但陈亮满月后就被父母带离本地,也没有留下联系方式,由于陈亮父亲常年患病、母亲智力残疾,石忠珠对小陈亮一直放心不下。

2004年11月,石忠珠经过多方打听,了解到妻弟一家三口在胶州居住,他当即启程去探望。在他推开出租屋的门后,就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简陋的门板房,门窗漏风,屋内又臭又冷,几个月大的陈亮被潮湿被子裹着睡在木板床上,底下铺着电褥子,中间一层塑料布,最上面是一张线毯。由于父母没有及时清理大小便,陈亮左腿小腿后侧向上一直到腰部都已经浮肿发烂,蜷缩着的腿也无法伸直。

每当回忆起那时的场面,石忠珠眼中都会泛起泪花:“我当时又心疼又气愤,以为孩子已经不行了,赶紧脱下外套包着他就往医院跑,检查治疗了一段时间,陈亮慢慢缓过来了,这才救了他一命”。考虑到陈亮父母无法照顾他,为了他的成长,石忠珠和妻子陈淑美把康复后的陈亮抱回了家,决定以后亲自抚养。石忠珠的女儿年长陈亮17岁,在父亲无私友善的品格影响下,待小陈亮如亲弟弟一样,悉心照顾、关心备至。

用勇气坚韧面对重重困难。石忠珠在抚养陈亮的17年里,也遭遇重重困难,但他抚养陈亮的初心未改,一如既往的关心疼爱他。随着小陈亮慢慢长大,石忠珠夫妇逐渐发现这个孩子存在智力障碍,说话走路比正常孩子晚了许多,异常好动,精神亢奋。石忠珠说:“陈亮小时候经常给家人、邻居带来很多困扰,自己又打打不得、骂骂不得,只能耐着心慢慢教育他。”

因为智力问题和户口问题,一直没有幼儿园愿意接收他,好不容易托熟人找了一家幼儿园,仅上了一天就因过分好动、无法看护被退了回来,直到陈亮4岁的时候,石忠珠顶住经济压力为他找到了一家高价私立幼儿园。由于陈亮一直没有户口,他的上学问题一直是个难题,石忠珠通过街道得知,需要给陈亮亲生父母补办结婚登记并缴纳社会抚养费才能上户口,而陈亮的父母多年来对孩子不闻不问,通过多方打听,石忠珠辗转找到了妻弟和弟媳,却发现他们生活困难根本拿不出多余的钱,就咬牙自己掏钱把社会抚养费交上,10岁的陈亮才有了户口,终于能正常上学。

石忠珠不仅肩负起抚养侄子陈亮的责任,还救济了妻弟的日常生活。2014年,陈亮的父母离婚,陈亮母亲从此失联,陈亮父亲前来投奔姐姐和姐夫,石忠珠见他没有生活来源,就为他在自家附近租了一间屋子,并给予物质上的救助。石忠珠每天都会让陈亮去看望他的父亲,2018年,陈亮的父亲因脑梗住院,石忠珠不仅陪护了三天三夜,让他安详离世,并且承担了全部的医疗费用。

石忠珠本身家庭并不富裕,2018年,他的妻子罹患宫颈癌,除去日常生活开支,还要支付妻子的医疗费用,生活捉襟见肘。妻子患病住院期间,石忠珠担心陈亮无人照顾,就带着他一起在医院陪护,三人把医院当成暂时的家。后来,石忠珠父亲也因脑出血住院,他不但要照顾病重的老父亲,还要照顾身体不好的妻子和陈亮,医院家庭两头跑,为了更好照顾家庭,身心俱疲的他不得不选择提前退休。

用责任助残障侄子成长成才。石忠珠担心陈亮智力上的缺陷对他以后的人生造成影响,所以注重挖掘培养他的其他特长,希望把他培养成才。石忠珠经常教育陈亮不要因为身体特殊而感到自卑,要勇敢面对生活、克服困难,要像残联主席张海迪那样努力学习,要像残奥冠军张小玲那样勇敢拼搏、向命运挑战,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石忠珠的教育下,现在的陈亮基本能够融入社会并具备生活自理能力,过正常人的生活。

石忠珠用不断的激励和悉心的指导,让陈亮下定决心成为一个身残志坚的有为青年。2016年,石忠珠挖掘出陈亮擅长跑步的天分,鼓励并陪伴他每天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同年暑假,陈亮入选学校足球队,他所在的球队后来多次在各大残疾人足球赛事中夺冠。2019年,陈亮开始参加特奥羽毛球竞赛,在没有比赛的日子里,石忠珠带他训练、找专业教练进行技术指导;在比赛期间、外出集训也是全程陪同,他把自己全部精力都放在了陈亮身上,姑父的多年付出陈亮都看在眼中、记在心里,虽然训练辛苦,但他都坚持到底,几年里,陈亮已经获得十几块奖杯奖牌。2021年特奥会夺冠不仅是对陈亮艰苦训练的肯定,更是对石忠珠17年来付出的最好回报。石忠珠也教导陈亮要以特奥会夺冠为起点,不骄不躁,不断进步,努力训练,争取拿更多的奖牌报效祖国。

石忠珠只是一个平凡人,但他身上却散发着让人感动的光芒,他用慈爱之心挽救了一个孩子的生命,用真实朴素的事迹感动了世间,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

郑黎会

人物简介

郑黎会,男,汉族,1977年9月生,山东青岛人,中共预备党员,青岛真情巴士集团公交驾驶员。

主要事迹

2021年11月11日上午,一对家住藏马镇黄家营村的七旬夫妇,跨越30余公里特意来到真情巴士送上一面锦旗和一封老人亲笔手写的感谢信,感谢K1路的公交驾驶员郑黎会师傅。“感谢郑黎会同志对我们老两口的关心和帮助,经常带上好多的礼物来看望我们,特别是逢年过节都会前来看望,来到这什么活都抢着干,打水、扫地、拔菜等……”信中字里行间,写满了对郑黎会师傅八年来照顾的感谢。自此,一段持续八年的感人故事才被揭开。

一面之缘,义务帮扶空巢老人。郑黎会和二老的缘分要从八年前说起。2013年春节期间,郑黎会来到藏马镇黄家营村走丈人家,路上偶遇同村的一对老年夫妻衣着单薄。“大爷大妈,过年好!”郑黎会师傅向二老热情地打招呼,这声问候开启了郑师傅与老两口彼此八年的相识路。

聊天中得知,战大爷老两口七十多岁了,家庭困难,因年纪原因难以继续务农,靠拾荒维持生活,所住房屋也比较破旧。二老的一双儿女在外地打工,无法陪伴左右。看着两位老人单薄的衣衫,郑师傅非常心疼两位老人,从那以后,每逢节假日,郑师傅为岳父准备礼物的同事也给战大爷准备一份,甚至给战大爷家的礼物更多。考虑到战大爷经济比较困难,他就时不时地为老两口送去米、面、油等生活用品,与老人聊天,帮老人做家务,为老人送去温暖与关爱。长期陪伴走来,慢慢地,老两口都把郑黎会当成儿子一样。

关键时刻救人危难,垫付6万元医疗费。2018年秋,郑黎会接到一通电话,电话那端传来战大爷万分焦急的声音。原来,战大爷的老伴崔大娘骑着电动车被大货车刮倒,伤势严重,六神无主的战大爷给郑黎会打去电话,郑黎会及妻子第一时间开车赶到,帮助崔大娘从胶南第一人民医院转院至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救治。医生表示,崔大娘在车祸中六根肋骨断裂,情况危急,必须马上手术,要交6万元住院押金。可是两位老人的毕生积蓄总共只有几千元,战大爷急的直掉泪。

虽然郑黎会家中条件也不好,此前为母亲治病花去了30多万,家中仅有一笔10万元五年定期存款还有十几天到期,但善良的郑黎会夫妇毫不犹豫去银行将定期存款改成活期,取出存款6万元缴纳了住院押金。为此,这笔存款的利息少收入近5000块钱。

住院期间,郑黎会夫妇如亲生子女一样,轮流照顾崔大娘,在他们细心照料下,大娘身体一天比一天好,十多天后战大爷的儿子终于有假期赶了回来。见到郑黎会,战大爷的儿子红了眼睛,一口一个大哥的叫着,并将准备好的6万元还给郑黎会,但郑师傅坚持自己出资5000元送给战大娘看病,最终只收了5.5万元。战大爷的儿子动情的对郑师傅说:“大哥,你和我家无亲无故,跟你比起来,我不能在身边尽孝,做的都太少了,你就是我家的恩人,是我的亲哥哥!”郑黎会安慰道:“大家认识就是缘分,知道你在外地也很不容易,人与人之间就是有困难相互帮一帮,没什么的。”

出院后,郑师傅考虑到二老年龄大了,农活干不动,就给老两口找了一个门卫的工作,一月3000多元,管吃管住,彻底解决了老人的后顾之忧。

八年陪伴,他待二老胜似亲人。2021年2月15日,正月初四,正是女儿女婿走丈人家的日子,郑黎会像往常一样准备走丈人家,同时为战大爷老两口拜年,送上生活必需品。郑黎会没有提前通知战大爷,没想到战大爷已经坐着马扎,早早地在门口等候,像是在等待自己女婿回家一般。“孩子,快进来,我就知道你要回来,我一大早就在这等你了。”大爷说道。看到大爷的热情等候,郑黎会师傅心里暖暖的。郑黎会师傅为大爷大妈送上生活必需品,并与大爷畅谈了两个多小时,临到饭点才匆匆赶回自己丈人家。“大爷坐在门口等我,因为这个事,村里的人都称我是战大爷的‘女婿’。”郑黎会师傅说道。老人有好吃的不舍得吃,都留给郑师傅,种的菜也都挑最好的送给郑师傅,把郑师傅当做自己的孩子一样对待。

对待两位老人,郑黎会师傅一片真心,从不计得失。得知老年人可以打疫苗了,郑师傅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多年帮助的战大爷老两口,便驱车30多公里来到了战大爷家,载着战大爷和其邻居家的3位老人来到张家楼街道就近的疫苗接种点,排队2个多小时,让几位老人都成功接种疫苗。2021年8月,战大爷72周岁生日时,郑黎会师傅又坚持要给老人送上1000块钱的红包,让二老买点吃用,照顾好自己,战大爷被感动的泪流满面。

更难能可贵的是,八年来郑黎会师傅默默付出,帮助战大爷的事儿从来不为外人所知,直到2021年11月,战大爷两口瞒着郑黎会偷偷来到其所在单位赠送锦旗和表扬信,才揭开这段持续八年的真情帮扶故事。

郑黎会在公交行业从业22年,从未发生一起责任事故和投诉,在礼让斑马线、帮助困难儿童等志愿活动中到处都有他的身影。在乘客眼中,他是善良真诚待人热情的好师傅;在家人眼中,年迈的父亲被他们夫妻俩照顾的无微不至,他是尊老爱亲的好孝子;在贫困孩子眼中,他是送奶送钱送温暖的好爸爸;在战大爷崔大娘眼中,他是无偿垫付医药费并悉心照顾他们八年的傻孩子。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八年的爱心陪伴,郑黎会以无悔的真情为两位陌生老人默默付出。爱老敬老,弘扬美德,郑黎会不图回报、不计得失的爱老助老行为,不仅温暖了两位孤独老人的内心,更谱写了一曲文明岛城的大爱赞歌。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开年忙施工,青岛项目建设“不停歇”

2022-01-04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每天超25万人打卡“跨海地铁”!全线开通的青岛地铁1号线度过首个节假日

2022-01-04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1月3日青岛无新增,现有18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在定点医院隔离治疗

2022-01-04    青岛日报

青岛早知道|青岛入选“全球城市500强” 元旦假期青岛72家景区待客38.72万人次

2022-01-04    青岛新闻网

告别“脏乱差”,变身社区“邻里中心”!青岛实施农贸市场整治提升行动

2022-01-04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2021年青岛新房成交151825套! 这一年"温差"很明显!

2022-01-04   

唐岛湾湿地公园黑天鹅一家 让人怎么看都看不够

2022-01-04    青岛新闻网

“身价”1553亿美元!青岛入选“全球城市500强”

2022-01-04    青报观象山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