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列“联通设施网络”全国第8、全球19!青岛“国际交通枢纽”地位再获认可
青岛在全球活力价值城市群中再次“出圈”。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全球城市报告(2021)》(简称《报告》)。面对全球化的新特点和新趋势,《报告》聚焦“跨越鸿沟——全球城市的复苏”,筛选世界513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包容共享的发展视角,构建全球价值活力城市指数及“一带一路”潜力城市指标体系及算法,对疫后全球城市复苏的特征作出新观察,揭示全球城市格局的动荡变革。在《报告》发布的“各维度上的领先城市”排行中,青岛跻身“全球联通设施网络”先进城市,位列全球第19位,在全国列上海、广州、深圳、香港、厦门、北京、宁波之后第8位。
从地理区位上看,青岛向东是日韩,向西是黄河流域、中亚、西亚、欧洲,向北是京津冀、东三省,向南是长三角、大上海,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战略位置。刚刚过去的“十三五”时期,青岛抓住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运输服务水平提升的“黄金期”,加快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交通基础设施从“连线成片”到“基本成网”,初步形成以空港、海港为辐射中心,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骨干,与城市交通紧密衔接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网络,有力支撑了新发展格局。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在这一交通强国战略的行动指南中,青岛实现了从“全国枢纽”到“国际枢纽”的功能跃升,成为20个加快建设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发挥青岛港等国际枢纽海港作用”列入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港站要点。
此番跻身“全球联通设施网络”先进城市,意味着青岛的交通国际枢纽地位再次被认可。依托“十字型”地理区位资源禀赋,叠加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多个开放平台优势,青岛与全球的互联互通更为深度更为频密,为青岛面向世界开放发展打开了更大想象空间。
01
中国城市联通水平快速复苏,青岛多次被“点名”
2021年,新冠肺炎疫情持续蔓延、大国博弈持续加剧,全球城市复苏不确定性因素与中长期挑战不断增多。全球供应链供需两端复苏不匹配,各经济体间复苏不同步、既有发展能力复苏不均衡,全球城市的疫后复苏呈现更加分化隔离、沟壑纵横的图景。《报告》认为,中国凭借积极的抗疫成效、强大的供应体系、广泛的国际合作、发挥了稳定器重要作用,为区域甚至全球城市走出逆境提供了强劲推动力。
《报告》基于创新、生产和服务、联通设施三大网络协同建立的全球价值活力城市评价结果显示,亚洲城市表现出非同寻常的韧性与活力。《报告》认为,紧密合作与持续创新是支撑亚洲区域城市快速复苏的重要因素。创新方面,亚洲地区城市普遍重视发挥创新技术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加大创新投入,提升创新产出水平。生产与服务方面,新冠疫情冲击加深了亚洲地区的经济贸易一体化,东亚、东南亚城市生产制造的综合性优势凸显。联通设施方面,中国城市联通水平快速复苏,如成都凭借设施联通能力,排名提升进入全球前20。
值得注意的是,青岛在《报告》中多次被提及——
东亚、东南亚、南亚地区城市生产制造呈现分化态势,印尼雅加达、印度新德里、班加罗尔等城市进入世界500强的制造企业数量减少,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下降,全球生产与服务网络排名分别相对去年下跌6到12位,但新加坡、广州、成都、青岛、大阪等更多城市稳中有升。
中新两国疫情防控和社会治理能力相对较好,制造业综合优势凸显,保持强劲增长。新加坡相对去年上升1位,其制造业独特而先进,弹丸之地却拥有3座灯塔工厂,为全球数字化制造和全球化4.0提供了重要示范。中国广州及成都分别上升2位,青岛上升12位。
在今年的“一带一路”潜力排名中,东南亚、东欧等区域城市取得了较大提升,中国与沿线区域合作逆风前行,展现出强大韧性和旺盛活力。上海、深圳、青岛、釜山等城市活力增强,吉布提、瓜达尔、汉班托塔等城市发展潜力初显。
《报告》还发布了全球价值活力城市金字塔,从灯塔城市、枢纽城市、门户城市、节点城市四个维度,发布了入选城市名单。其中,青岛与汉堡、天津、阿姆斯特丹、杭州、圣迭戈(美国)、波士顿、莫斯科、悉尼、釜山、台北、多伦多、孟买、温哥华等城市进入“枢纽城市”。北京、上海、香港、深圳、广州等城市跻身“灯塔城市”。
02
海陆空协同,青岛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交通是经济的脉络和文明的纽带。
从古至今,交通始终承载着人类冲破时空束缚的梦想。纵观全球,从古丝绸之路的驼铃帆影,到航海时代的劈波斩浪,再到现代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交通推动经济融通、人文交流,使世界成为紧密相连的“地球村”。
当前,全球贸易80%通过海运完成,疫情后全球对海运依赖进一步增强。疫情暴发以来,国际航运业出现诸多变化,集装箱供需失衡、运价大幅上涨、港口拥堵等问题频发,对全球贸易产生了负面影响。港口作为基础性、枢纽性设施,通过陆海联动畅通了现代物流体系和国际物流供应链体系,集群效应和枢纽功能显著提升。
青岛从海陆空三个方向发力,进一步畅通对外贸易物流通道。
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青岛港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作用愈发凸显。今年以来,青岛港以集装箱货种和航线拓展为突破口,前10个月新增集装箱航线20条。目前,青岛港集装箱航线190条,覆盖国家180多个、港口700多个。7月,在上海发布《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青岛位列2021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15位,被评价为“迅速进步的城市”。10月,青岛·陆海联动高峰论坛发布《国际航运枢纽竞争力指数东北亚报告2021》,山东港口青岛港竞争力位居东北亚地区港口之首,釜山港次之,天津港第三。
博亚海运(BAL)澳洲新航线首航次船舶“中谷江苏”轮,在山东港口青岛港QQCTU103泊位完成作业
航空是现代化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航空枢纽机场日益成为区域经济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节点,成为区域经济开放发展的重要动力源。今年8月12日,山东省首座4F级机场——青岛胶东国际机场转场运营。12月4日,在胶东机场投运114天之际,从德国法兰克福飞来的一架波音747-800飞机平稳降落在胶东机场,成为胶东机场首个F类机型,标志着胶东机场正式迈入4F时代。
胶东机场投运114天以来迎来首个F类机型波音747-800
航空货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具有承运货物附加值高、快捷高效等特点,成为全球产业竞争的利器。转场以来,胶东国际机场用实用好民航局出台的行业政策,加速补足货运航线短板,航空物流产业活力涌动。目前,胶东机场共开通列日、阿拉木图、莫斯科、芝加哥等9条国际全货机航线,以及首尔、温哥华等6条国际“客改货”航线。10月份以来,货邮吞吐量大幅提升,日均达675吨,同比增长29.2%。其中国际货量日均达305吨,同比增长80.9%。10月份的国际及地区单月货量首次突破万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依托青岛港口和航空枢纽的优势,青岛正着力推动胶东国际机场、青岛港、传化公路港与上合多式联运中心强强联手,打造“海陆空铁”国际多式联运枢纽,为上合示范区建设提供“空中桥梁”,进一步提升更高水平对外开放辐射力。
目前,青岛开通海铁联运线路62条、内陆港21个,上合示范区已常态化开行国际、国内班列20多条,通达上合组织和“一带一路”沿线18个国家、46个城市,获批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省级欧亚班列集结中心。今年前三季度,上合示范区青岛多式联运中心开行中欧班列“齐鲁号”403列,开行量超过去年全年总量。完成海铁联运量连续7年保持全国领先。
今年10月,交通运输部发布《关于青岛市开展打造一流轨道交通产业等交通强国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计划通过1-2年时间,上合示范区多式联运综合服务功能成效初显,海铁联运量实现显著增长,欧亚班列集结中心枢纽作用逐步凸显。
青岛抓住机遇,先行先试,快行快试。11月25日,上合示范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揭牌暨启用仪式在中国传化(上合)国际物流港举行,标志着上合示范区作为公路跨境物流运输的发运港和目的港,实现与海空铁各口岸的互联互通、一体化运作。
依托上合示范区海关监管作业场所,上合示范区将开行中俄、中哈、中欧等国际道路运输定班专线,进一步畅通面向上合组织国家的“第四物流通道”,打造上合组织国家面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
03
建设“大枢纽”,提高对外开放辐射能力
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叠加,给世界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带来严重挑战。只有坚持与世界相交,与时代相通,才能促进全球资源高效配置,降低全球交易成本,促进世界经济复苏,推动人类可持续发展。
新形势下,青岛肩负着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新使命,客观上要求构建更高质量的对外运输大通道,发挥海、陆、空优势,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落实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国家战略衔接协调,推动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增强国际合作竞争能力。
也要看到,虽然青岛入列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建设名单,但与上海、深圳、成都等城市相比,青岛国际交往能力相对不足。在上榜的20个城市中,青岛除了港口相关指标外,反映国际交往的其他主要指标排名靠后。民航机场旅客吞吐量排16名、货邮吞吐量排14名,中欧班列开行列数排13名。枢纽能级还不突出,在铁路、海港、航空、邮政4类枢纽港站中,只有青岛港跻身国际枢纽海港阵列,但还未列入“国际航运中心”的功能定位。此外,国际物流通道的运行效率和经济价值未得到充分发挥。
上合示范区国际道路运输集结中心同步启用
认清形势,青岛制定了扬长避短的路线图。《青岛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提出,今后五年,青岛将围绕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总目标,依托港口和航空两大着力点,以世界一流港口和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突出开放融合,构建“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青岛交通大格局。到2025年,基本建成“主城区与市内各区市40分钟通勤、胶东经济圈1.5小时通达、国内主要航空枢纽城市3小时覆盖”的综合交通网,完善国际运输网络布局,初步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服务支撑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发展。
发挥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功能,青岛将以打造上合国际物流中心、自贸区青岛国际物流中心为核心,加速向沿黄流域、日韩、东南亚等地区拓展,加快形成联通欧亚、辐射全球的国际物流大通道网络体系。大力发展多式联运,做强“日韩陆海联运”“上合快线”等“齐鲁号”欧亚班列服务品牌,打造全国主要的国际物流中心城市。
规划提出,到“十四五”末,青岛港货物吞吐量将实现6.7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将达到2580万TEU,集装箱航线将超过200条;胶东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将达到41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将达到43万吨,洲际航线将达到14条。
届时,青岛这座陆海交汇、通达全球的交通枢纽优势和地位将更加巩固。
作者|周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