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口味2000年没变!青岛发掘两处汉代墓群遗址 原来古人也爱吃这种海鲜

2021-12-04 22:47    青岛早报

青岛靠海

吃海鲜最为方便

蛤蜊,是许多青岛人的日常“最爱”

可是你知道吗?

2000多年前的汉代

居住在青岛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就喜欢吃蛤蜊

考古人员清理墓葬内的蛤蜊遗存。

盛家庄遗址墓葬航拍图。

12月2日,在青岛市胶州盛家庄和东埠两处汉代墓群遗址发掘现场,考古队员兵分两路,顶着刺骨的寒风争分夺秒,以“侦探”的精神与2000年前的古人展开“对话”,在泥土层中寻找线索还原历史真相。在近一个月的发掘中,考古人员共发现百余座汉代墓葬,从目前已清理出来的几十座墓葬中,发现了“积贝墓”,大量蛤蜊皮等贝类遗存,说明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居住在胶州湾的古人们,也和现代的青岛人一样,已经把蛤蜊当作日常美食。

据介绍,由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胶州市博物馆发掘的两处汉代遗址,初步厘清了东埠墓群、盛家庄墓群的年代和性质,丰富了青岛地区汉代的考古资料,为研究本地区文化演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东埠墓群发现铜器。

01.发现百余座汉代墓葬

胶州市东埠墓群、盛家庄墓群为青岛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埠墓群位于胶西街道办事处北侧的岭地上;盛家庄墓群位于三里河街道办事处盛家庄村南岭地上。因两处遗址均涉及项目建设,为配合基础设施建设,2020-2021年,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联合胶州市博物馆分别对项目拟占压地块进行了调查勘探工作,发现有大量古代墓葬存在,并于11月初组成联合考古队,迅速展开发掘工作。

进入冬季的田野考古,不仅是考验考古队员的专业技能,更是考验考古队员抗严寒的毅力和职业素养。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开工,从11月初开始,考古队员按照考古前置的具体细则要求,正式对涉及项目的遗址部分进行勘探,尽快完成考古发掘任务,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

12月2日,早报记者先后在胶州三里河街道盛家庄墓群、胶西镇东埠墓群发掘现场看到,考古队员为了配合项目建设,顶着寒风在山岗上发掘寻找历史真相,两处遗址发掘工作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据考古队员介绍,在近一个月的发掘中,汉墓中出土了陶罐、陶壶等器物。从形制和出土器物看,汉代墓葬的年代最早可到西汉早中期。未出土表明墓主人身份的相关资料,推测为一般地主和平民。

考古工作人员清理墓葬。

上百座墓葬多数为西汉早中期平民墓。

盛家庄墓群和东埠墓群发掘工作,一前一后正式展开,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一座座墓葬出现在大家的眼前。通过航拍器的镜头,遗址上大大小小的墓葬,构成了极美的几何图案。然而,就在这美丽的画面里,埋藏着2000多年前的历史文化真相。经过仔细的清理发掘,考古人员在两处发掘地点,共发现各时期墓葬近140座,以汉墓为主有近120座。于是,考古队员加班加点,截至目前已开始发掘清理60余座墓葬。

02.爱吃蛤蜊等贝类海鲜

根据目前清理的墓葬,除了陶器外,并没有更多的随葬器物,甚至连一件像样的铜器也没有发现。然而,在多座墓葬的发掘中,有一件“美食”遗存,传递出了一个重要的历史信息:原来,2000年前的汉代人,也已经和现代的青岛人一样喜欢食用蛤蜊等贝类海鲜。

在盛家庄遗址发掘的多座墓葬的填土中,发现了大量的蛤蜊皮等贝类遗存,最厚处几达半米,考古工作人员称其为“积贝墓”。这些蛤蜊等贝类在历史岁月的侵蚀中,虽然已经变得残缺不整,但仍然可以推断出在2000年前的西汉早中期,胶州湾一带盛产的蛤蜊,已经成为先民餐桌上的一道美食。

墓葬中的蛤蜊遗存,还原了一幅胶州湾汉代先民的生活场景:随着胶州湾的潮水退去,西汉渔民纷纷带着渔具来到海边收获蛤蜊等贝类海鲜,然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享受着大海的馈赠。

时光流转2000多年,这些西汉人并没有想到,他们曾经享用过的美食残留,会把他们当时享受美食的美好生活图景,通过这样一种方式,“曝光”于现代人面前。

在2000年之后,青岛胶州湾盛产的蛤蜊等贝类,同样承载着一种渔家文化,成了这座城市的美食。除了当作美食外,蛤蜊置于墓葬中,还有另一种特殊的作用。考古人员推断,在墓葬里发现的大量蛤蜊遗存,并不是随意放置,而很有可能是作为一种防腐、防潮作用置于墓葬之中。这也集中体现了汉代古人的聪明智慧。

03.“积贝墓”防盗又防潮

考古队员介绍,“积贝墓”是以牡蛎、海螺、蛤仔、沙海螂、锈凹螺、鲍鱼、海帽等海产软体动物贝壳为主要构材,散布在墓室的四周。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御湿,希冀尸体能够长久不朽,同时具有一定的防盗功能。“积贝墓”是西汉时期沿海居民墓葬形式的显著特点,同时代表墓主人身份显赫。

据介绍,在本次考古发掘的汉代墓葬,形制较为统一,已发掘的多为岩坑竖穴墓;墓葬方向以东向、北向为主。发掘可见的葬具多有木椁或砖椁,部分墓葬未见葬具痕迹。墓葬填土中发现的大量蛤蜊等贝壳,已经进行取样作进一步研究。另外,个别墓葬保存有较完整的人骨,由体质人类学专业人员进行提取。随着考古发掘的推进,考古队将与高校开展合作,针对发掘情况进行实验室鉴定。

早在2009年8月1日,在胶州市盛家庄村一土石方施工工地上,施工工人意外从土堆里发掘出了3个被贝壳厚厚覆盖的古代墓葬。

经发掘共出土玉器、陶罐、漆器、铜镜、钱币等文物10多件。经文物专家初步鉴定认为,这些文物属于西汉时期,三座墓葬也属于西汉时期的贵族墓。在西汉只有显赫贵族家族才使用积贝墓,发掘出这些积贝墓,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很高。墓葬的发现对研究当地汉代时期的风土人情提供了重要实物依据。

04.“考古前置”将出台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一个“先考古、后出让”的考古前置制度,是推进国有土地建设考古前置工作的重要保证。目前,青岛市《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前置的实施方案》正在编制中,这标志着青岛的考古前置工作,在几年来的不断摸索中,终于即将出台,进入实施阶段。

早在两年前,市政协委员、青岛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林玉海就提出议案,城市建设中,在土地供应前依法完成国有建设用地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等前置工作,实现“拿地即开工”目标,既提前发现保护地下文物,又降低建设单位投资风险及前期运作成本。

目前,青岛市重大建设工程,已经组织完成了莱西新能源汽车产业集聚区、黄岛馨和嘉园(一期)等30余项考古调查勘探、发掘工作。其中,潍坊至烟台高铁、济青高速中线等8个项目属于《青岛市“项目落地年”实施方案》中的重点项目。配合建设工程的考古工作,推进了民生工程顺利实施,为重大项目落地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丰富了青岛市文物考古资料。

来源丨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 通讯员 彭峪 于超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中国共产党青岛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将于2022年3月召开

2021-12-04    青岛日报

胶东国际机场首迎F类机型 青岛机场正式迈入4F时代

2021-12-05    青岛新闻网

啥情况?出生半个月的男婴被弃公园!莱西警方:已找到男婴母亲

2021-12-04    齐鲁晚报

明天延续温暖好天气!下周一下午冷空气杀到,大风降温又来…

2021-12-04    青岛日报

“青岛造”动车驰骋中老铁路!

2021-12-04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大连疫情扩散事件追责:8人被采取强制措施,20多名干部被查

2021-12-04    澎湃新闻

山东省政府发布一批人事任免通知

2021-12-04    山东省人民政府网站

寻味胶州 花样胶白 中国文旅特色美食胶州大白菜专项赛盛大开幕

2021-12-04    青岛新闻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