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向全球精英发出“邀请” 156个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赴约”……
求贤若渴的青岛,再一次向全球精英发出了盛情邀请。
12月2日,以“聚才聚力创赢未来”为主题的第二十一届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国际人才暨产学研合作洽谈会在青岛西海岸新区启幕。疫情当下,这场蝉联了21年的人才盛会,再一次让全球人才的目光聚焦到青岛。
作为青岛市自主打造、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引才活动品牌,已经21岁的“蓝洽会”已经不仅是一次海洋人才共话发展的盛会,更成为青岛招引国际人才、精准对接高端创新项目的一个长效平台。
实现海外高层次人才、项目的青岛“结缘”,向来都是历届“蓝洽会”的重头戏。本届大会同样“收获颇丰”——156个精选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展现来青意向、13个重点引才引智项目现场签约、50多个优质项目现场深入对接……青岛表现出在吸引海洋人才、海洋创新项目方面卓越的“虹吸力”。
此外,包括青岛在内的7个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310家用人主体带来了涉海涉蓝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3400余个,项目需求150余个。会上达成更加紧密的区域协同“抱团”发展共识,成立了胶东暨蓝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园区)发展联盟,完成“胶东才赋同城礼遇”合作协议签约等……目的是更好地聚焦全球海洋领域人才、项目,更好发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的魅力。
青岛,这个青春之岛、创业城市正成为四海八荒不畏风险的智者成长成功的逐梦港湾。
01
巧打“海洋牌”,打造蓝色高端人才高地
正如名字中所赋予的“蓝色”底蕴,“蓝洽会”自创始之初,便展现出对海洋产业的“偏爱”。
作为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本土优势,海洋一直是青岛必须打好的“王牌”。而打好这张“王牌”,人才尤其是具有国际视野和突出科技创新能力的国际人才必不可少。
瞄准前沿蓝色经济,广纳海洋领域高端人才,“蓝洽会”的初衷便是发挥高端人才的“塔尖优势”和“杠杆效应”,撬动全国乃至全球的海洋智力资源,实现平台价值倍增。
为此,今年的“蓝洽会”也提前做足了功课——
聚焦海洋生物医药、高端海工装备制造、海洋文化旅游等青岛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会提前对352家涉蓝涉海重点企业及科研院所项目人才基本需求进行了摸底并建立起紧密联系。同时,汇集并发布了半岛蓝色经济区七个地市310家用人主体对涉海涉蓝高层次人才岗位需求3400余个,项目需求150余个。
瞄准这些人才、项目需求,本届“蓝洽会”也精心筛选了156个来自全球各知名高校高端人才、创新创业项目的报名,涵盖海洋科学、数字经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多个领域。并在大会期间帮助他们牵线搭桥、精准对接。
大会举办当天,13个优质重点项目签约落户青岛。其中,仅青岛西海岸新区就签约落户6个产业领域重点项目,总投资额达2.3亿元,包括油气田开发工程一体化关键技术项目、工业智能应用端技术树项目等,有效破解西海岸新区在石油工程装备、信息技术等领域遇到的“卡脖子”难题,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才技术支撑。此外,在会议现场,还有50余个匹配度高的人才项目与重点用人单位进行深入洽谈。
历经20年品质打造,“蓝洽会”在国际海洋人才中“久负盛名”,它也早已从一场年度盛会变成一个青岛引才品牌。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青岛海市海诺集团首席研究员惠觅宙现在也已是一名地地道道的“青岛人”。2015年,他通过第十五届“蓝洽会”引进并在青岛落户。他认为,“蓝洽会”作为一个平台,集聚起了一批能攻克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同时作为一架桥梁,又串联起优质项目与高端人才智库。
“在这里能找到‘对的人’。”通过“蓝洽会”成功引进6位高层次人才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人事处副处长王家栋也表示,“蓝洽会”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人才“磁力场”,“这里能看到全球海洋领域的顶尖事业、顶尖团队和顶尖人才,更好地满足我们对前沿科技创新的人才需求。”
过去20届,“蓝洽会”累计发布海外人才岗位需求超过1.5万个,集聚高端人才留青创新创业近3000人,创办高科技企业500余家。本届“蓝洽会”期间,又有一批位于世界科技前沿和热门领域的高层次人才签约来青,成为青岛新的“城市合伙人”。
其中包括: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引进一名“鳌山人才”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牵手美国密苏里科技大学腐蚀专业的樊博士;青岛科瓴汽车技术研究院引进国家级人才陈嘉全博士,其设计开发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商用车自动变速器系列产品,相比国外同类产品成本降低20%,将突破国内自动变速技术空心化的瓶颈问题……
02
发挥龙头带动作用,构筑区域性人才集聚“强磁场”
本届“蓝洽会”带来的惊喜,还有胶东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市更加深切的人才招引“抱团”发力共识。
今年11月,《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发布,明确“十四五”期间在海洋经济领域构建“一核引领、三极支撑、两带提升、全省协同”的发展布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各地市只有抱团合作,以规模效应对冲政策、环境同质带来的竞争损耗才能更具发展竞争力。
作为“龙头引领”的青岛,正积极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城市间协同发展。去年7月,胶东经济圈公共就业与人才服务联盟成立,通过建立一系列合作机制,推动胶东半岛成为人才尤其是海洋产业人才集聚的高地、创业创新的乐园。
不仅如此,青岛还会同胶东经济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群,持续推出“胶东经济圈招才引智名校行”“全球博士山东蓝区研修营”等专项引才活动,搭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青年人才招引线上专区,通过需求统筹、活动统筹、宣传统筹的方式,形成区域引才合力,逐步优化胶东半岛城市群落间的人才资源配置。
本届“蓝洽会”上,青岛也与烟台、潍坊、威海、日照、东营、滨州等市达成更加紧密的合作意向,就共同开展国际引才、共建海洋人才集聚高地、实现高层次人才互认等12个方面签订深化合作协议,激发各类人才在半岛蓝色经济区创新创业、创意创造。同时,成立胶东暨蓝区人力资源服务业(园区)发展联盟,探讨人力资源服务业(园区)合作发展的可能性。
这样一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间将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提升对海内外人才和产业的双重虹吸作用,构筑区域性人才集聚“强磁场”,胶东经济圈、半岛蓝色经济区城市的“同城时代”也将次第开启,人才一体化的蓝图从“大写意”到“工笔画”层层晕开。
03
让人才在青安心安身安业,奋力打造人才“五区”
高筑黄金台,贤士八方来。
日前,在2021欧亚经济论坛上,青岛市第十次入选“魅力中国——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除了极具吸引力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连续十年入榜的背后,是青岛不断优化的创新创业政策和人才发展生态。
今年是青岛的“人才政策落实年”,在进一步完善人才政策优势同时,更加强调人才服务质效和人才生态环境打造——全面整合升级人才在青服务,启用高层次人才“俊采管家”线上服务平台,打造“税学医房”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开发运行“留学人才港”系统,在全国率先实施人才主动服务、无感服务试点,陆续启用10家人才驿站为来青人才提供免费住宿、政策代办等服务;打通“引、育、用、评、激、流”各个环节的制度桎梏;延长引才招才奖励政策的有效期,延长人才住房分配条件和评分标准细则的有效期;启动青岛“人才服务一件事”联办平台,将涉及8个部门的13个人才业务事项实现“一件”办好……
种种努力,吸引各类人才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全市人才总量突破240万人,较“十三五”初期增长50%以上;国家级高层次人才、省泰山系列人才均占全省三分之一左右、居全省首位。
当然,这并不能让青岛“止渴”。日前青岛市发布人社“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市人才总量突破300万人。而今年启动的人社三年行动计划,更是提出了每年引进集聚各类人才25万人的目标。
青岛市人才工作主管部门也明确,要打造人才“五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先行区、人才配置枢纽区、科教产融合试验区、海洋人才集聚引领区、人才发展生态示范区。
同时,明确加快推进政策集成优化,出台《关于实施新时代“人才强青”计划的意见》;继续拓宽“多方协同”的引才聚才渠道,创新人才流动、市场评价、资本配置等机制;继续强化人才政策落地落实,健全完善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容错纠错机制,营造浓厚的识才爱才敬才城市氛围……
盛会有尽日,聚才无止境。青岛正瞄准重点产业和“四新”经济急需紧缺人才项目需求,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招才引智活动,广邀全球“城市合伙人”,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高地。
作者|任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