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符号?微尘:把爱的故事写成青岛人的“公益日常”
前不久,青岛市微尘公益基金会将今年准备的首批500个“阳光少年爱心包”送到了莱西市沽河街道中心小学、黄岛区大村镇后茂甲小学、平度市东阁街道蟠桃小学等5所学校。“我们送爱心就要送到孩子的心坎上,买的东西一定要是他们最能用得上的。”经过一番精挑细选,书包、运动服、护眼灯等6大类20余种学生必备物品被装进了爱心包。“用爱点亮孩子们成长的希望”,微尘基金从2013年与团市委启动这项爱心文具公益项目,已经坚持了9个年头,今年更是将项目升级,把简单的文具扩展成整整一箱的爱心包。
微尘,是青岛人最熟悉也最骄傲的一个公益品牌,代表着这座城市的温度。它从一个化名捐献爱心的普通市民,慢慢变成一个不留姓名默默支持公益的群体,再后来成为一个城市的精神符号。如今,关于微尘的报道不似最初那么“热闹”,但其实这个“精神符号”早已潜移默化在了青岛人的骨血里。正如微尘公益基金会理事长于海波所说的那样:“微尘是你,是我,TA代表的是青岛这座大爱之城中的每一个人。希望以我们持续不断、身体力行的公益行动,把人们内心深处那一份原本的善良迸发出来,让微尘精神保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内化成市民的日常习惯和生活方式。”
微尘基金向河南驰援30余万元物资。资料图
一年近千万元的善款,是爱心市民1元、1元攒起来的
清晨6点多,微尘基金工作人员的手机上发出一声特定的“铃声”。她从梦中醒来,拿起手机一看,又是那个“吴先生”打款到微尘基金账户,这已经是他第101次捐款,每次都是1元、5元、10元不等的零钱。“虽然额度不大,但是他的捐款持续了很久,我们猜他也是个有故事的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类似这样“持续性”的匿名捐款在微尘基金的账户上很多很多,许许多多的“微尘”常年默默奉献着点点滴滴的爱心。
当梦瑶还是青岛德县路小学一名6年级学生的时候,她就抱着自己存了13年的储钱罐走进了微尘基金办公室,掏出一枚一枚硬币,总共900多元,全部捐助给了微尘阳光少年。从那以后,小梦瑶每年都会拿出自己的压岁钱认捐。
80多岁的宋奶奶平时省吃俭用,却把攒下来的钱定期打款到微尘基金,迄今陆陆续续已有近10万元,资助了20多位大学生。“我们都是一粒微尘,尽微薄的力量,希望让大家的生活更美好。”宋奶奶质朴的语言中,表达了每个微尘人的心愿。
“无论是面对非典、印尼海啸、汶川地震等重大灾难,还是遭遇新冠肺炎疫情爆发、河南暴雨灾害,青岛人的爱心奉献从不缺位。但除了遇到重大事件的全社会参与,平日里我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这种持续的爱心奉献。”微尘基金工作人员介绍说,微尘基金每年都能收到善款数百万元,多的时候超过千万元,都是青岛人这样一点一滴攒起来的,“我们从来不知道他们是谁,但我们都知道他们为了谁。”
微尘基金凝聚着社会善意,让市民的爱心奉献方式也在慢慢发生改变——并不是看到哪里发生灾害了才去捐款,而是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一种习惯。
“那个孩子就想要个篮球,但是我们想给他的是希望”
“我曾经在帮扶一个特困家庭的孩子时问他有什么心愿,他小声说,他就想要一个篮球,他也想和其他孩子一样,抱着球在操场上奔跑。”于海波说,孩子的心愿“微薄”得让人心疼,资助阳光少年的计划就从这里起步,“因为我们不想仅仅资助他们一个篮球、一个书包,我们想要给他们带来成长的希望。人不怕穷,怕的是没有奋斗目标。”
2008年,于海波和一些认同“微尘”公益理念的爱心企业家共同发起成立了青岛红十字微尘基金。2019年3月,注册成立青岛市微尘公益基金会,以专业化的运营继续传递微尘精神。这其中,“阳光少年”项目正是微尘基金各救助项目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项目。每年,微尘基金会资助那些来自困境家庭的孩子,爱心足迹也早已跨越青岛,遍布全国17个省市地区。而他们在送出爱心的同时,会和孩子们约定,共赴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少年晓乐(化名)是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从小和妈妈相依为命。在她不到三岁的时候,妈妈就先后患上白血病和胃癌,这些年来不断进行手术、化疗,不仅没法工作,还背负着巨大的医疗负担,娘俩只能靠低保以及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生活。成为微尘基金阳光少年后,晓乐从中学开始就得到了一位“微尘”张先生的定向资助,每年获得6000元生活费和学费。当她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第一时间,微尘基金又立即为她拨付了4000元的大学生助学款。前不久,一位“微尘”王女士得知晓乐品学兼优,愿意提供每月200元的定向补贴用于她的大学生活费。一个原本艰难生存的孩子,就在“微尘人”的接力援助之下,一步步被托举着实现了自己的求学梦。而这种爱的力量不仅仅在本土生长,还响应国家号召,走向了甘肃陇南、贵州安顺、四川甘孜州、西藏日喀则等重点扶持地区,让来自大海的微尘之光,汇聚细微善举点亮山区孩子们的未来之路。
微尘基金助力川藏高原儿童求学梦想。资料图
基金也是一个爱的“孵化器”,在公益之路上做一束引领的“光”
“其实,微尘基金的力量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帮得了所有有困难的人。但它从诞生开始,就是城市的一道光,它在更多时候发挥的是一个引路灯的作用。”于海波说,微尘基金更像是一个爱心“孵化器”,孵化慈善项目、孵化爱心志愿者、孵化公益规范。
至今,微尘基金秘书长丁德亮还记得微尘基金救助的第一个先心病患儿——文杰。“他三四岁的时候就发现患有先心病,到2009年11岁的时候病情已非常严重,嘴唇和指甲都是紫色的。我们为他提供了1万元善款,但他的父亲对我们深鞠一躬说‘谢谢,我们不要救助了’。”丁德亮说,这句话让大家感觉“很揪心”,因为文杰的家庭即使接受这笔救助,即使再卖掉家里的房子和仅有的一头牛,还是交不齐治疗费。后来,微尘基金理事又以个人名义再度捐助文杰,才帮这个家庭走出了泥沼。
也就是在2009年,微尘基金发起贫困先心病儿童救助项目,首批救助了18名患儿。由于先心病手术成熟,治疗效果立竿见影,引起了其他慈善机构、企事业单位的极大关注,于是越来越多的公益组织和个人都参与其中,让先心病患儿家庭的负担越来越小。
关爱自闭症儿童。资料图
2011年,微尘基金健康项目启动,主要针对自闭症、脑瘫患儿的康复,同时展开自闭症教育培训。那时候,大家对这一特殊群体了解不多。微尘基金特地从美国请来自闭症专家,为家长讲授症因,教授治疗方法,引起青岛市政府极大关注。后经各方协助配合,青岛出台政策,由财政拨款,给予青岛户籍的自闭患儿每人每月500元康复费用,减轻了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多的爱心企业、组织也开始关注、了解自闭症患儿,并参与到公益行动中来,为自闭症儿童提供精神上的关爱和物质上的帮助。
“微尘基金一个很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发现那些百姓非常需要救助的点,然后启发爱、传递爱。”于海波告诉记者,“解政府所需、应人民所盼,引善如流——这正是微尘基金肩负的社会责任。”
一路走来,“微尘”的队伍不断壮大,“微尘”的初心却不曾改变,以善心带动善行,直面最现实的社会问题。如今,微尘基金已成为爱心市民与单位参与公益、奉献爱心的重要载体和平台,拥有数百位理事,以“生命、教育、健康”为核心的微尘公益基金会救助项目体系日渐成熟,开展大病救助、喘息日服务、微尘阳光少年、大学生助学、博爱小学等30余个项目,累计筹集款物一亿余元,直接受益人群达10万人,爱心足迹遍布山东、河南、安徽、贵州、四川、云南、新疆、西藏、青海、江苏等全国10个省、17个地区。
“你看,大帅又给我发信息了!”采访中,于海波的手机叮咚一响,他拿起来看了一眼,立即露出慈父般的笑容,那是他亲自参与救助的一个孩子,12年前随着父母来青卖水果的时候被查出了白血病,险些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是微尘基金迅速组织力量,连续三年陆续向大帅捐助,直至孩子的病被治愈,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大帅的父亲打通了水果的销路,让他们的家庭没有后顾之忧。如今,大帅已经上高二了,成为了班里的班长,他时不时就会给“于爸爸”发信息汇报近况,俨然是“一家人”。
救人于危难,予世以温暖,微尘基金总在危难之中,守护着,给予困难家庭对生活的希望,同时又被他们感动着,变成微尘基金践行公益之路的不竭动力。
如今,微尘的品牌已不仅停留在理念上,它逐渐成为市民的自觉行为,已经融入了市民的内心,成了不可或缺的道德力量。每月化名微尘的爱心市民一如既往地奉献着爱心,捐款榜上总有源源不断的微尘故事,他们就活跃在岛城的大街小巷,让微尘精神处处闪光。正如当年微尘获评“感动中国”时的颁奖词所说:他来自人群,像一粒尘土,微薄、微细、微乎其微,寻找不到,又随处可见。他自认渺小,却塑造了伟大,这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是一座城市的良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王娉 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