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创新引航工作模式,加快码头周转效率!为船舶“抢”回52952分钟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11月28日讯 引航工作是港口生产的关键环节,关系到港口综合竞争力提升和船舶航行安全。为提高服务效能,更好地服务航运企业,今年3月22日起,市交通运输局青岛引航站创新引航工作模式,推行“推近一海里、服务到船边”服务新模式。新的引航工作模式推行后,船舶可以随时完船,随时登轮离港;随时到达,随时登轮靠泊,从而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截至10月底,新模式已服务船舶1421艘次,为船舶节约时间52952分钟。
由于集装箱船舶运营效率是按照小时或分钟计算的,可以说,时间就是生命线、黄金线。青岛引航站站长王武修介绍,以往工作模式是2小时备点,1小时准点派出引航员登轮。由于装卸头绪多、节点多、变化多,往往不能按准点节点完船,不能完全满足生产需要。新模式的亮点是,在青岛海事局前海海事基地、青岛港集团轮驳分公司前湾工作船基地设置2个引航工作站。工作站距引航登轮点仅1海里距离,当班引航员在工作站值守,收到引航任务后直接登上引航艇,赶赴被引船舶作业。随着该模式的实施,大大缩短引航员的登轮距离,前湾工作站缩短6海里,前海工作站缩短5海里,从而为船舶和码头节约出更多作业时间。尤其是在雾季,可以抓住短暂的时间窗口,在视距可以通航的情况下,迅速把船舶靠离好码头,可以极大地减少引航艇和值班车的工作量,达到节能减排绿色引航的目的。
前海和前湾港区的集装箱船舶享受到了“到船边”的引航服务,黄岛油港区内贸油船则从“面对面”的引航服务中受益匪浅。
黄岛油港区是中国最大的原油中转基地,但该港区没有防波堤,直接受潮流影响,流向多横流,受岸线和水深的影响,实际潮时和潮汐表有较大差别,给内贸油船的靠离泊造成极大的威胁。为应对今冬明春能源运输的严峻形势,结合今年9月1日执行的《海上交通安全法》与《船舶引航管理规定》新要求,青岛引航站与青岛海事局协同倡议,于9月15日率先推出“服务面对面安全送上船”活动,保障青岛黄岛油港区内贸油船安全及时靠离,做好能源保供工作。“服务面对面安全送上船”活动包括船舶靠离泊技术咨询、泊位潮流讲解、船舶操纵培训以及应船方要求登临引航并对引航费减免等服务。活动开展两个多月以来,引航员24小时常驻黄岛油港区,为90多家相关船东、货主进行了专题解答,登轮引领服务船舶65艘次,对船长进行“一对一”的技术培训指导超过110人次,为船方和码头提供了及时、多样的技术咨询服务。
青岛丽星物流液体化工码头运营部长王付余表示,青岛引航站把服务送至港航企业“家门口”,不仅可以保障船舶“随完随开,随到随靠”,减少了船舶的费用支出,让企业享受到了实打实的获得感,而且有利于加快码头周转效率,进一步优化了青岛的口岸营商环境。(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