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青青岛观察】1-9月实现税收974.4亿元 民企已成青岛经济新名片!

2021-11-10 07:36    青岛新闻网

【青岛新闻网原创】

(记者 黄晓)

民营经济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主体,亦是一座城市的发展活力所在。今年1-9月,青岛民间投资增长15.2%,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61.2%;民营企业进出口达4142亿元,同比增长40.45%,占同期全市外贸总值的66.5%,拉动全市进出口增长26.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实现税收974.4亿元,新吸纳就业27.3万人,占全市城镇新增就业的88.8%。不难看出,民营经济已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绝对“主力军”。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而企业家则是引领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为彰显青岛对企业家的敬意,今年,青岛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设立“青岛企业家日”的议案,将每年11月1日定为“青岛企业家日”,让这一节日法定化、规范化。同时,全市还组织了企业家座谈会、民营经济主题图片展、灯光秀等一系列活动,让企业家感受到了青岛尊商、重商、亲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青岛民营企业究竟有多强、对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有哪些影响?企业家们对于青岛营商环境又是如何评价的?值“青岛企业家日”之际,记者走进青岛民营企业,倾听企业家的心声。

国轩电池汪卫东:城市发展有我参与 看好青岛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

青岛国轩电池有限公司是合肥国轩高科动力能源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位于青岛莱西市。公司成立于2016年1月,总投资30亿元,占地300亩,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主要产品为磷酸铁锂圆柱电池和方形电池,年产能3GWh。以一部车出厂30度电(可行驶280-300公里)计算,能满足6-8万辆新能源车的电池需求。

公司现有授权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软件著作权2项,受理专利30余项,先后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山东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山东省动能转换二十强优秀企业”“青岛市专精特新示范企业”“青岛市民营业100强”“青岛市制造业百强”,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重大创新工程)项目承担单位、青岛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承担单位等荣誉。

青岛国轩电池有限公司董事长、党支书汪卫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选择青岛是看好山东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巨大前景。“山东本身就是汽车大省,消费层级好。特别是青岛这边,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集聚,更让我们信心倍增。”

对于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飞速发展,供不应求的国轩电池感受最为明显。汪卫东说,原先3GWh的年产能是根据5年前山东市场的需求设计的,现在这一产能已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他们正在考虑增加投资、扩大产能,满足客户需求。此外,他表示,新能源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他们挖掘到了一些“老爷车”改锂电的需求并提供了动力电池升级的解决方案;未来,农用机改造也是必然趋势,他们愿意为之提供改造方案,帮助不同产业实现动力能源升级。

国轩电池不仅计划扩大产能,还将持续增加科创成本。“近年来,我们在单体能量密度方面做了研发提升,从原来的150-160wh/kg,到现在的190wh/kg,预计到明年将达到210wh/kg。转换成车辆续航里程就是从最早的200、300公里向500公里迈进,未来这一数据将随着动力电池行业的技术突破不断刷新。”同时,他表示,也将加大研发投入,提升电池的低温性能,这对于北方地区而言非常重要。“保持电池在低温下的续航能力和良好状态,让电池质量更稳定、可靠,同时把成本降下去,这样才能够满足更多积极型的交通出行升级,这是当前青岛公司的主要目标。”

对于青岛营商环境,汪卫东也赞不绝口,称政府是“保姆式”服务。“刚落户时从土地供给到各种手续办理,都非常快。这几年更加高效了,特别是政策通平台,会把我们适用的政策第一时间推送过来,更好地帮助企业发展,让我们有‘获得感’,同时又做到了‘无事不扰’。”另一方面,他也充分感受到了政府对于企业家的尊重。“地方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都有征求我们的意见,满足了企业家们的‘参与感’,构筑起政府与企业间非常好的生态环境。”为此,国轩电池也积极投入到地区发展建设中,主动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为当地贫困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帮村里修路、参与到社区防疫中,实现了“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标。

荣华建设孙涌:积极践行社会责任 技术创新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如何节能减排实现“双碳”目标成为全社会关注和攻坚的重点。有数据表明,在我国,建筑领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到了38%,包括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和后期的建筑运行,因此减少建筑能耗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必要举措。当前,“被动房”和零碳社区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主要方向,而国内这一技术的引领者正是一家青岛本土企业——荣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提到荣华建设,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实际上,这是一家成立于1952年的老企业,其前身是青岛人都耳熟能详的莱西建筑总公司。这是一家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作为行业龙头,在69年的发展历程中,公司承建了许多大跨度、高难度、高技术含量的民用、公共建筑工程,先后十三次荣获中国建设工程最高奖——“鲁班奖”,十八次荣获“国家优质工程奖”,三次荣获“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十六次荣获“中国建筑工程装饰奖”,两次荣获中国市政工程“金杯奖”、“金屋奖”,获得“泰山杯”、“青岛杯”等省、市级质量奖300余项。“做中国最好的建造商”绝不是说说而已,这份沉甸甸的荣誉册背后,是企业几代人对于卓越品质的传承与坚守。在建筑行业急需突破、实现转型的今天,荣华建设凭借装配式技术和被动式近零能耗建筑技术,屡屡斩获国内外建筑科技创新大奖,获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青岛市“专精特新”企业,不断颠覆和引领着行业发展。

荣华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涌介绍说,装配式技术是对传统建筑行业的颠覆,而“被动式”建筑则代表着行业的未来,二者有效解决了生产施工和后期运行的减排降耗问题。装配式技术的革新,逐步实现了行业的标准化与智能化,提升了建筑效率和品质。随着技术的应用普及,装配率也在不断提升,目前钢结构建筑的装配率能达到80%-90%,普通建筑也能达到50%以上。孙涌解释说,50%的装配率意味着能减少90%以上的人工,用工量能缩减到传统方式的十五分之一,即同一工作面,原先需要150人的工程,现在仅需10-15人就能完成;同时,原先需要半个月才能达到的混凝土强度,现在通过智能制造仅需4个小时就能实现,这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解决了行业劳动力紧张,特别是熟练劳动力稀缺的难题,也大大降低了生产和施工环节的碳排放量。

而“被动房”则是一种全新的节能建筑概念,在国内又称为“近零能耗建筑”,是指通过高隔热隔音、密封性强的建筑外墙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使所有消耗的一次性能源总和不超过120千瓦·小时/(平米.年)的房屋,这一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学者菲斯特博士提出的。此前,因为承建中德生态园项目,荣华建设与菲斯特博士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开始在国内实践和推广这一技术,先后承建了被动房技术体验中心、被动房住宅推广示范小区、全国最大的被动式酒店、中德未来城中学等项目,建造面积超160余万平方米,涉及学校、办公、住宅、酒店等多种类型,是国内首屈一指的被动房总承包商。“我们早在2013年,就与德国方面和菲斯特博士进行了接触,目前做了也快10年了,是国内最早做‘被动式’建筑的总承包,也是目前国内这一技术标准的制定与引领者。”孙涌介绍说,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被动房”建筑的降耗已从早些年的90%提升到了95%以上,甚至公司已与海信合作,正在青岛打造一座“被动式”零碳社区,未来将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代表性的示范项目,助力“双碳”目标的加速实现。

同时,他认为,节能减排造好房和投身公益慈善事业都是践行企业责任、回报社会的体现。一直以来,荣华建设在技术创新、做强做大企业的同时,还发扬着“义利兼顾、德行并重,发展企业、回馈社会”的担当精神,积极投身慈善助学、结对帮扶、攻坚扶贫等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冲在抢险救灾的最前线,是汶川地震后首批进入绵阳进行灾后重建的团队,也是去年疫情初期青岛多家医院发热门诊紧急建设任务的承建者。

“我生在红旗下、长在红旗下,无论是读书时还是工作后,受到的教育都是要回报社会。没有谁是能脱离时代、脱离社会发展独立存在的,没有党的领导、没有改革开放政策,就没有企业今天的成就,也没有我们现在的生活。因此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应该感恩和回馈社会。”孙涌认为,担当社会责任、回馈社会是理所当然的,有多大能力做多大事,在不影响企业发展的前提下,多做一点公益和慈善,可以弘扬正能量、树立良好风尚,所以荣华建设把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写入了企业愿景,这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

海丽雅张旭明:国家需要什么 我们就做什么

诞生于1922年,经历了中国工业起步以来的所有历史阶段和变革,从濒临破产到成为行业“隐形冠军”,海丽雅既是中国工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青岛传统工业转型升级、涅槃重生的一面旗帜,同时,也是最能体现青岛企业家精神的承载者。二十多年来,海丽雅通过自主创新打破技术壁垒,助力华夏儿女实现“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伟大梦想,因为它的存在,让深海和深空都留下了“青岛制造”的身影。“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正是这样朴素的理念成就了今日的海丽雅。

一根绳子卖3毛6分钱,员工加班加点不仅没赚钱,还赔了钱。这一惨痛的教训,让海丽雅集团董事长张旭明决心转型,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做别人做不了的产品。彼时,她瞄准了国内市场空白的特种绳缆,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花重金引进先进设备和专业技术人才,突破国外对这一领域的技术封锁。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展会上,海丽雅生产的海洋绳缆被国家海洋局的相关负责人相中,在后续反复的沟通和测试后,海丽雅打开了海洋绳缆的市场,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

2009年7月,“大洋一号”采用海丽雅研发的深海勘探高强力绳缆成功下探至3000米,开创了我国海洋科考首次使用国产绳缆的先河。2012年6月公司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发的深海特种绳缆,助“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7062米,标志着我国特种绳缆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两年后,公司研发的防切割、抗冰川碰撞结构海洋潜标绳缆助“雪龙号”科考首次在南极布放,获得圆满成功。2020年5月8日,我国新一代载人宇宙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连接返回舱和降落伞的垂挂吊索是海丽雅生产的“蛟龙牌”特种绳缆,用高性能超纤绳缆替代笨重的钢缆,成功助力返回舱着陆,填补了国内航天领域的纤维绳缆空白。2021年5月,“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发射成功,海丽雅集团为其提供了着陆伞绳连接技术和特种弹性绳索装备,用于着陆器耐冲击试验,这两项技术都是探测器进入火星后安全着陆的核心环节。

与此同时,海丽雅在生产特种绳缆装备的基础上,加长产业链,向安全应急领域延伸。公司相继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高层楼宇缓降器,把出口美国的车载应急箱、家庭应急包进一步完善,研发出了家庭应急逃生、校园应急逃生的工具产品;同时还打造了应急安全教育培训中心,首创了“体验式”安全应急文化教育培训模式,先后为90万余人次进行培训,有效提升了全民安全意识及安全应急处置能力。

公司始终以创新为轴,不断深化,把一根绳子做到极致。目前已拥有创新产品1000余种、专利1600余项,荣获中国专利申请50强企业、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首批国家应急产业重点联系企业、国家首批“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企业、全国“百佳”安全生产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等国家、省、市级殊荣百余项,已发展成为以海洋装备产业、军工装备产业、安全应急产业三大版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名副其实的行业“隐形冠军”,享有“中国绳王”的美誉。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一部手机、一个二维码,在青岛市民中心实现“一码通”!

2021-11-1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驰援五莲归来!青岛800位医护人员逆行出征 采集近15万份核酸样本

2021-11-10    青岛新闻网

青岛地铁四号线劲松三路站主体结构完工!周边路段正式恢复交通

2021-11-10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市民健身好去处 彩虹桥休闲运动公园亮相城阳

2021-11-10    青岛新闻网

前10个月青岛外贸进出口值6975.6亿元 已超去年全年

2021-11-10    青岛新闻网

"双11"警惕这些套路 市场监管为"尾款人"保驾护航

2021-11-10    青岛新闻网

探访青岛的淘宝村 一个冬季销售1亿片“暖宝宝”

2021-11-10    青岛新闻网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青岛持续提升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质量

2021-11-10    青岛新闻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