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委书记、省长顶格推进,山东与德国深度对话,先行者青岛再迎“机遇之窗”
越是疫情阻隔,越是需要交流对话。山东对外交往的脚步一刻不停歇。
继8月“对话山东-日本·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9月“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暨深化与北美合作推进会”之后,又迎来了“对话山东—德国・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
10月28日下午,“2021对话山东——德国·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在济南开幕,来自德国和山东的各界人士云端相聚、线上洽谈,共建山东与德国地方政府、产业界、创新平台长效合作机制,深化对话交流,共谋合作发展。
省委书记李干杰出席交流会主题研讨会并与德国企业代表连线交流,省委副书记、省长周乃翔致辞,省委副书记杨东奇出席。
“2021对话山东——德国·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由山东省人民政府、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和德国工商大会共同主办,以“深化创新合作共谋产业发展”为主题,包括主题研讨会、产业交流会、德国企业实地考察洽谈等活动。
频繁与世界对话,这种繁忙是山东常见的,也是山东乐见的。对一个以对外开放为特色和优势的省份来说,集聚全球要素,不断提升城市能级,本来就是高水平开放的前提和要义。
当“开放”在全球范围内遭遇不确定和“回头浪”的时候,作为山东面向世界开放发展的桥头堡,青岛以“对话山东”为契机,积极对话世界,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
系列对话活动中,青岛主动抛出合作共赢的橄榄枝,挽手而进、相向共行,以“对话”的形式倾听诉求,寻求合作。这不仅是一种发展策略,更是这座城市一种深层次的品格和特质。
作为中德地方合作的先行者,青岛一直与德国保持着频繁的经贸往来、产业合作与人文交流。截至今年9月底,德国累计在青投资项目401个,实际使用外资26.5亿美元,德国是青岛在欧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外资来源地。
以“2021对话山东—德国·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的举行为契机,青岛将在拓展先进制造业合作空间、提升现代服务业合作水平、打造高水平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继续深化与德交流合作,努力将青岛打造成为中德合作示范城市。
01
友好对话,搭建交流平台
去年以来,“对话山东”“连线世界500”系列重磅活动连续推进,日本、德国、欧洲专场、北美专场……不难发现,山东与世界的联系愈发紧密。考量其背景,此举就更不寻常——新冠疫情持续演化,国际局势复杂多变,全球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大变局。就山东和青岛的对外开放而言,外部环境中的种种不利因素,均带来持续挑战。
但从另外一面看,愈是有挑战,愈发可彰显开放的决心。
“对话山东”系列活动搭建了开放包容、多边互利、求同存异的国际交流平台,众多全球企业坚持加入,无疑传递出世界对山东市场的信心。在不断吸收外部智慧、提升自身能级的基础上,山东进一步打开了面向世界的大门。
“疫情之下,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在此情境下,山东省能举办如此盛大规模的产业交流会,对此表示由衷的敬佩。”德国下萨克森州州长斯特凡·威尔说,“疫情再次让人们认识世界是一个整体,面对危机与挑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合作才是应对危机的唯一道路。”
中国贸促会会长高燕表示,当前,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叠加,中国正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了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德国与山东历史渊源深厚,产业互补强,希望“对话”能转化为具体的行动,为中德的合作做出扎扎实实的努力。
参与交流的企业也对中德企业间的合作充满信心。
费斯托总裁安斯格·科瑞维特表示,费斯托集团在山东打造了全球最大的、工艺最全的高度自动化生产基地,项目从建设到投产,“山东速度”“中国速度”让费斯托深感震撼。下一步费斯托将继续扩大投资,为两地合作谱写更加美好的篇章。
青岛,被赋予建设上合示范区、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等国之重任,推动形成“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的开放格局,必然要求青岛进一步加强与欧洲的联系,也赋予了青岛在中德交流合作中更大的责任。
疫情发生以来,青岛承担了中德“快捷通道”任务,架起了中德友谊“空中桥梁”。德国工商大会全球执行总裁马丁·万斯雷本在视频致辞中不吝溢美之词,直接点赞“青岛已成为德国人的第二故乡”,并表示青岛与德国产业互补、互利共赢的趋势不会改变,将进一步推动资源要素在新发展格局下汇聚互动。
02
产业对接,拉紧互惠纽带
科技引领城建设、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国际时尚城建设、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这些都是青岛为积极融入中国开放大局,打造中国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的新的重要战略支点而提出的城市发展目标。
以这些目标为出发点,在今日的“对话山东—德国・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青岛向德国发出邀请,希望在拓展先进制造业合作空间、提升现代服务业合作水平、打造高水平产业合作平台、推动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加强合作,以进一步拉紧互惠纽带,实现共赢。
当然,这样的“邀请”,一定是基于双方产业基础、发展空间以及人文往来的巧妙碰撞。
青岛是中德地方合作的先行者,德国是青岛在欧洲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和第一大外资来源地,迄今累计超过200家德国企业在青岛落户。今年1-8月,青岛与德国贸易进出口总额24.8亿美元,同比增长29.5%;截至今年9月底,德国累计在青投资项目401个,实际使用外资26.5亿美元,大众汽车、空客直升机等一批德资合作项目先后在青岛建成投产。
事实上,在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青岛与德国早已经筑牢了相当深厚的合作根基。如:
上世纪八十年代,青岛电冰箱总厂引进了德国利勃海尔生产技术和设备,造就了后来驰名中外的海尔集团;
2011年,在青投资的德国商人亨利安发现,青岛基督教堂楼顶的大钟齿轮就是其曾祖父在102年前生产的;
中德两国政府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青岛中德生态园,更是被誉为“中德两国政府间生态领域灯塔式项目,是中德双边合作园区的典范”。
青岛中德“国际客厅”于2019年11月揭牌,成为双招双引和双边经贸对接的集中展示交流平台。
……
因此,推介会上邀请一经发出,就得到了德方的积极回应。
如“德国制造”享誉全球,青岛也以制造业闻名,思爱普(SPA)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柯曼表示,山东省和青岛市的工业技术很强,德国的工业4.0技术也很知名,这些都可以在中德生态园得到很好地结合。青岛自贸片区和中德生态园极富魅力,不仅有各类工业研究院,还有多家德国企业,这些都是中德两国企业今后合作发展的基础。
青岛将立足良好基础,扩大与德国企业在机械制造、精密仪器、高端化工、汽车、能源转型、绿色和数字经济等领域合作,加强与德国“隐形冠军”企业合作,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塑造制造业发展新优势。
03
持续开放,放大乘数效应
“对话山东”——日本·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德国·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山东与世界500强连线——欧洲专场、东盟专场、北美专场……去年以来,一场又一场的“对话”与“连线”,是地方营商环境的“放大器”,也是世界优质资源的“引力场”。
面对这一个又一个的“富矿”,青岛积极参与“对话”“连线”系列活动,其初衷,就是通过同先进国家、城市和全球头部企业、头部企业家之间的高频互动,最大程度为青岛引进经验、打开思路,并尽快实现改革开放的新破局。
事实上,这两年持续下来,对话活动的意义,已单纯超越产业对接、经济治理本身,亦是在一个更加开放的平台上,不断向世界彰显青岛的功能价值与自身形象。在这过程中,青岛集聚起国际市场资源要素,拓宽了深化开放沟通渠道,坚定了跨国公司与青岛合作共赢的信心,在推动青岛利用外资持续提速的同时,也助力青岛外资结构实现进一步优化。
如紧抓RCEP机遇举行的“2021对话山东——日本·山东产业合作交流会”,青岛积极扩大与日本经贸合作。截至目前,日本累计在青投资项目2175个,实际到账外资60.8亿美元,占到了日本企业在山东投资总金额的一半还多,是青岛市第三大外资来源地。
再如“连线世界500强”,青岛瞄准重点国家地区,加大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走访力度。今年以来,引进了日本欧力士集团、英国BP、山东能源集团、保利集团、正威国际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落地签约,且部分项目已实现到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累计有166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投资352个项目。
相较于日韩及北美国家,青岛与德国合作的产业路径相对更加清晰。依托中德生态园这个载体,青岛对德合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中德两国政府建设的首个可持续发展示范合作项目,2014年以来,中德生态园项目连续三年在中德两国总理见证下签约,2家德国世界500强企业、20余家德国中小企业落户;园区德国本土、德籍以及德国海外留学人员90余人,已成为省内最大德语人才基地和对德交流合作平台。2020年园区德资企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8亿元,外贸进出口额超过6000万美元。
除了继续拓展制造业合作空间,下一步,青岛还将利用德国在金融等领域的全球竞争优势,深入推进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依托山东自贸试验区青岛片区,着力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积极探索有利于德国企业在青投资和产业发展的政策举措。同时,双方还将继续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加快推进中德工业大学、中德青年科学院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对德合作的专业化人才,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关照当下,是为了更好遇见未来。坚持“开放”信心不动摇,相信青岛与德国的合作之路,将会越走越宽、越行越远。
作者|胡相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