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大战略 青岛这样构建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青岛新闻网9月10日讯(记者 李丽涛)今天上午,“庆祝建党百年·巡礼健康山东”主题新闻发布会青岛专场在山东省卫生健康委机关3楼大会议室举行。发布会中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以来,青岛市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情况。
据青岛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薄涛介绍,近年来,青岛市先后被确定为国家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国家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付费试点城市、国家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城市,全市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2020年的81.51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降至2020年的4.26/10万、1.67%,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处于全国前列,达到全球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健康基础。
一直以来,青岛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公益性主导、公立医院主导,着力加强卫生健康服务体系均衡发展。
一是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医疗、医保、医药“三医”改革联动,建立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动态调整、医疗费用增长联合调控、公立医院绩效综合考核等机制。全市所有公立医疗机构药品耗材全部实行零差率销售,公立医院医药费用增幅降至10%左右,药占比降至30%左右;卫生总费用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比降至23.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群众看病就医负担明显减轻。
二是全力打造医疗高地。按照国内外一流标准,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市财政连续8年每年投入3000万元用于重点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全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卫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泰山学者等各类高层次人才达到448名;建成国家级重点专(学)科14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博士后流动工作站2个、省级重点专(学)科108个、省级重点建设专科1个;获批建设2个综合类别、4个专科类别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肺病、康复、心血管3个齐鲁中医药优势专科集群;55个学科入围中国医院科技量值百强榜,数量居全国计划单列市首位。
三是加大城乡优质医疗资源供给力度。近10年全市共投资158亿元,先后建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一期、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二期、青岛市妇女儿童医院等60余个卫生重点基础建设项目,新增用房近230万平方米,新增床位1.6万张。2021年建成启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青岛医院,青岛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清华大学附属青岛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青岛)二期等21个重点项目加快建设,总投资近300亿元,建成后将新增床位1.78万张。
四是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行动。全市规划内村卫生室“四类五化”达标率100%;76%的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达到国家“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高于全省平均值19个百分点;有1479个村卫生室配备了重点人群智慧随访和康复理疗设备。
五是积极推进分级诊疗。6个涉农区市全部纳入国家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建成18个县域医共体;市内四区建成4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1个松散型城市医联体、73个专科联盟、113个远程医疗协作网,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六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和急危重症救治能力。建成市级质控中心55个、区(市)级质控中心187个,以及31家胸痛中心、25家卒中中心、17家创伤中心、41个癌症规范化病房、16家危重孕产妇救治中心和9家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
七是加快医疗服务数字化转型。建成青岛市区域诊疗“一卡通”平台,通过网站、手机APP、微信服务号等渠道为群众提供预约挂号、诊疗信息推送、检查检验结果查询和第三方支付等智慧医疗服务;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部公立医院、镇街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41家互联网医院;19家医院接入市级“互联网+区域影像诊断平台”,实现医疗机构间影像检查结果共享和远程会诊。
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在青岛召开“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及便民惠民服务新闻发布会。截至2020年底,青岛市共有各类卫生健康机构8531个(含村卫生室),床位6.44万张,卫生健康技术人员9.48万名,分别比2012年增长16.26%、36.33%、72.07%;2020年提供门诊服务6730.73万人次、住院服务138.65万人次,分别比2012年增长54.77%、22.49%;三级医院达到28家,较2012年增加1倍,群众看病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看病就医更加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