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岛快评|“双减”背后,有一些观念需要改改了
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指出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并明确了“双减”工作的具体任务和措施。目前山东省各地市纷纷响应,济南、青岛、日照、潍坊等多市已停止部分类型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并严查证照不全校外培训机构,推进“双减”措施落地。
作为教育大省,山东的“双减”落实情况备受关注,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对于为学生减负,大部分人表示支持和理解,但也有部分家长担心孩子成绩下滑。这种担忧的背后,反映的是应试教育下大众教育观念的扭曲。
“孩子考不上好高中、上不了名校、找不到好工作,人生就完了。”“读职校的找不到好工作,一辈子只能干苦力。”家长的这种观念并不是个体偏差,而是当今社会确实存在的一些求职困境,这也造成了我国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巨大缺口。进一步深究,这其实是大众对社会分工的偏见。
此前,教育部、人社部、工信部联合发布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的熟练技术人才缺口到2025年将接近3000万人。我国也通过《职业教育法》的修订,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心。
然而为什么家长们却不买账?究其原因是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并不明晰,职业技术工种得不到尊重、社会地位低。所以当务之急,需要改变的是职业教育的上升通道,打造职校中的“985”“211”,或将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相结合,为存在人才缺口的高精端产业定向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双减”只是教育改革的第一步,或者说是推动社会观念变革的第一步。只有打破大众对社会分工的偏见,孩子们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有时间、有精力发展培养兴趣爱好,进而明确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规划。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在时代的背景下,这句诗被赋予着不同的意义。希望肩负着国之未来的青少年们,都能找到热爱的事业,在不同的岗位上,为国之强盛贡献自己的力量。(黄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