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潜降碳 青岛为企业量身定制绿色方案
积极推动能源和产业结构转型的同时,搭建“双碳”服务平台“把脉问诊”
挖潜降碳,青岛为企业量身定制“绿色方案”
8月25日,正值全国低碳日,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专业委员会、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行业协会专家齐聚青岛海尔中德滚筒互联工厂,海尔智家旗下海尔衣联网“碳中和”工厂的认证正式启动。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是全球首个家电行业的“碳中和”工厂,并带领家电制造业实现首个碳中和的“灯塔园区”。
青岛海尔中德滚筒互联工厂有望成为全球首个家电行业的“碳中和”工厂。图为工厂内景。
8月23日至29日也是全国节能宣传周。为企业“把脉”节能减碳,打造主题宣传公交车,组织志愿者发放节水节电、垃圾分类、限塑降塑等宣传资料和节能宣传周纪念口罩……围绕“节能降碳,绿色发展”主题,青岛在线上、线下展开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普及生态文明、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大力倡导节能低碳生产、生活方式。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革命。拥抱时代变革,青岛这座城市和青岛的企业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开拓节能降碳领域,在寻找绿色增长空间的同时,积极探索提供样板。
一场系统革命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对中国而言,庄严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作为,更是作为负责任大国,履行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担当。
8月9日,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第六份气候变化评估报告,明确指出气候变化正在加剧,除非立即、迅速和大规模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否则21世纪全球气温升幅将超过1.5℃,甚至2℃。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幅控制在2℃以内,将努力把升幅控制在1.5℃以内,这一目标来自于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上达成的《巴黎协定》。近年来,全球升温导致世界各地频发的极端天气已经发出了警报。
今年碳达峰、碳中和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对中国来说,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可谓“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付出更加艰苦卓绝的努力。
从排放总量看,中国碳排放总量巨大,约占全球的28%,是美国的2倍多,欧盟的3倍多,实现碳中和所需的碳减排量远高于其他经济体。从发展阶段看,欧美各国经济发展成熟,碳排放进入稳定下降通道;而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发展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中国从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时间跨度仅有30年左右,显著短于欧美等国的六七十年,所要付出的努力要远远大于欧美国家。从能源结构来看,中国要在短短30年内快速淘汰占85%的化石能源实现零碳排放,这不是简单的节能减排可以实现的转型,而是一场真正的能源革命。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系统化、深层次的变革,涉及能源结构、产业结构、消费结构、生活方式的方方面面。”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王涛表示,“碳达峰不是目的,我们要以碳中和为最终目标,来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
从“十一五”开始,中国在每个五年规划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的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变化不断升级管控模式,从早期的能源和碳强度目标,通过能源强度和总量双控目标过渡,最终转向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管控范围也从化石能源消费转向非化石能源发展、森林碳汇、行业及区域适应气候变化等全方位发展布局。“十四五”时期,要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降低13.5%和18%。森林覆盖率达到24.1%。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根据相关目标,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要下降3%左右。
对于每一座城市、每一个企业、甚至每一个人来说,这都是一场不得不面对的“战役”。
低碳青岛依然要“爬坡过坎”
在低碳发展方面,青岛一直走在前列。
青岛在2012年成为全国第二批低碳试点城市,是山东省第一个国家低碳试点城市,碳排放强度在“十三五”期间实现了明显下降。
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为3187万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6%,降幅较上年扩大1个百分点;青岛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5.1%,降幅高于全省2.7个百分点。
一组数字,显示了青岛在山东经济发展和低碳发展中的龙头作用:青岛以占山东9.8%的人口、实现了占全省17%的GDP,产生了占全省7.6%的能耗和7.2%的碳排放。
尽管青岛在2018年万元GDP能耗就基本达到了欧盟水平,但是依旧没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碳排放的绝对脱钩,要统筹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结构转型、能源低碳转型以及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挑战依然很大。
当前青岛能源及产业结构调整正处于压力叠加、不进则退的关键期,如何进一步挖掘节能降碳潜力,支撑优质项目落地,持续注入经济发展活力,是一项重要课题。越是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越要发扬“爬坡过坎、滚石上山”的精神,以新思维、新路径、新打法推动能源结构全面转型、深度转型、创新转型。
业内人士表示,不要“运动式”减碳,也不要“碳冲锋”,青岛要抓住以降碳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纠正唯GDP倾向,探索构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评价体系,将GEP作为衡量区域生态保护成效的重要指标,争创全省、全国碳中和先行示范区。
根据国家、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部署,在节能周前夕,市发展改革委在近十天里,组织召开了各区市、功能区及重点企业碳达峰工作动员座谈会,赴董家口经济区、新河化工区、重点汽车和造船企业等地开展实地调研。在密集的专题座谈会和现场调研中,市发展改革委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专班深入摸排重点产业园区、重点企业的碳排放情况和碳达峰面临的主要问题,结合各区市、重点行业和企业实际情况,科学推动青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新能源、新技术的试验场
一场基于能源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探索正在青岛进行,这也让碳达峰、碳中和也成为了新能源、新技术的试验场。
在西海岸新区,董家口发展集团与董家口经济区管委、金能化学(青岛)有限公司达成氢能综合利用三方战略合作协议,将逐步扩大氢能应用领域,延伸化工产业链,提升工业副产氢附加价值。
即墨区在企业屋顶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同时,在全国率先创新农业光伏大棚的发展模式,探索太阳能利用与设施农业的有机结合。目前,全区已建成光伏发电409兆瓦,年可发电4.2亿千瓦时。
今年9月,胶州市即将安装19台风塔,其中最高达170米,是世界上最高的构架式钢管风塔,由胶州本土企业青岛华斯壮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拥有20余项国家和国际专利技术。和传统圆形塔筒相比,可以有效地避免共振、大幅提升塔架高度,能更好地利用风资源,增加发电有效时数。
在王涛看来,青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突破口,依然是能源和工业部门通过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转型来调整发展方式。在新技术新模式上,可以结合青岛特色,探索海洋风电和氢能结合,将氢能作为储能介质、交通领域的燃料电池能源、应用于绿色化工等,同时还可以引入碳捕集和封存技术与氢能源结合,做成产业链。从碳汇资源角度来讲,青岛的森林覆盖率优势不强,但可以发挥海洋的碳汇能力,通过发展海洋牧场实现固碳。
企业要变“被动”为“主动”
对企业而言,节能降碳是发展的必然要求。这一点在国际市场上早已有所显现。比如,港交所早已对上市企业提出碳审计和碳披露的要求,沃尔玛领衔的世界500强也纷纷要求供应商必须完成碳足迹认证,否则将拿不到这些跨国巨头的订单。
青岛的企业也在加大投入,积极推进节能降碳探索。
海尔中德生态园光伏项目。
围绕节能降碳、提质增效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十三五”期间,海尔集团单位产值能耗减少30.3%,单位产值水耗减少19.3%,废水产生量削减16.1%,单位产值COD减排19.8%;在资金投入方面,仅2020年,海尔集团就在环境管理、污染防治、节能降耗等方面投资1.32亿元。把内部能源管理的经验积淀成可以复制的模式,海尔卡奥斯智慧能源还探索打造海尔中德生态园碳中和示范园区、天津八里台镇“5G+双碳”智慧安全园区,抓住时代机遇,用智慧化、标准化、标杆级的解决方案助力企业实现能源管理数字化升级。
把啤酒废液变“碳源”,青岛啤酒与污水处理企业合作,预计可为三家啤酒厂每年节约污水处理相关费用近300万元,也为下游三家污水处理企业节约碳源购买成本约600万元,每年减少碳排放量达5000吨;引进二氧化碳回收装置,将发酵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回收用于啤酒生产,每年可回收二氧化碳约13万吨,节省采购成本1.1亿元。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方位发展绿色输运方式,推进海铁联运模式快速发展,构建油品绿色安全疏运通道,减少陆运产生的碳排放;在自动化码头启用自主研发的氢燃料电池组为自动化轨道吊提供动力,启用氢燃料集卡,探索新能源新技术应用。
尽管行业领军企业都在探索节能降碳的新模式,但是在8月18日举行的碳达峰碳中和企业座谈会上,不少青岛企业都表达了对企业碳中和路径的迷茫。
作为工信部备案的首批公益性节能诊断服务单位,青岛希诺新能源有限公司为上千家企业进行过碳核查、诊断以及方案制定。在公司总经理林洁看来,对于企业来说,目前的迷茫主要在于减排“没有空间”,这主要是因为大多企业都是被动参与到“双碳”进程之中,需要变“被动”为“主动”,改变观念,改变粗放的发展和管理模式、从细致的角度进行节能降碳,这就是现阶段切实可行的路径。
碳排放交易作为一种重要的市场手段,通过规定碳的实价或隐含价的政策能刺激生产商和消费者大量投资温室气体低排放量的产品、技术和流程,有助于减少排放。7月16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上线交易,发电行业成为首个纳入全国碳市场的行业。据介绍,目前,青岛有40余家企业参与到碳排放交易中。
为企业提供贴身服务,市发展改革委组织开展节能服务机构为重点行业、企业进行节能降碳诊断活动,引导相关企业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出贡献。在节能周启动仪式上,海尔集团智慧能源、青岛市工程咨询院等6家节能服务机构,分别与青岛海立电机有限公司、青岛动车小镇昌明装配建筑科技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下一步,青岛将搭建服务平台,分批次组织节能服务机构为企业“量身”制定节能减碳诊断方案、实地入场“把脉问诊”,帮助企业挖掘节能降碳潜力。(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杨光)
更多新闻:
作为全国首个既有社区改造项目的奥帆中心:
“零碳社区”一期完工预计年减碳2253吨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8月25日讯由青岛能源集团和旅游集团携手构建的奥帆中心零碳社区能源深度利用项目一期工程目前已经基本完工。截至目前,东部市立医院项目、奥帆中心媒体中心海水源热泵项目、国际会议中心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已投入运行,预计年减排二氧化碳2253吨。
奥帆中心媒体中心海水源热泵项目已投入运行。
为达到能源供需两侧精准匹配,青岛能源开源热电公司通过前期大量基础调研、暖通系统测试,在媒体中心建设两台高效螺杆式海水源热泵机组。同时开展建筑暖通系统水力平衡调试、末端空调箱及风盘调试工作,优化暖通系统运行策略,整体建筑进行能效提升。项目于今年7月1日正式供冷运行,经测算每年节能量可达37.2万千瓦时,预计每年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可达300吨。
与此同时,国际会议中心屋顶的光伏发电项目在历时三个月的建设后,也已正式并网发电运行。该系统总装机容量692千瓦,截至目前已发电10167.2千瓦时,除了可以保障整个国际会议中心的用电外,余电也实现了“上网”。“经测算,光伏发电项目年均发电量为76万千瓦时,可节约标煤224吨,年减排二氧化碳580吨,将对青岛市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广作用。”青岛能源开源热电有限公司新能源公司副经理张琳杰说,同时投入运行的还有市立医院(东院)冷热系统改造项目,该项目年节能量可达530吨标煤,减排二氧化碳1373吨,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能耗,也为医院这一应用场景提供了有效的模式和范本。
据青岛能源开源热电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阳介绍,智慧赋能在零碳社区建设中也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我们搭建了奥帆中心智慧能源管理平台,通过实时运行数据的收集和积累、AI智能控制等,实现奥帆中心区域内各种能源的多能互补、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碳排放。”赵阳说,除了一系列技术改造,项目还积极贯彻国家“双碳”战略,立足碳配额资产,充分发挥碳交易在金融资本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联通作用,创新落地1000万元碳排放权配额质押贷款,成为碳资产管理的创新模式。
据了解,奥帆中心零碳社区能源深度利用项目共分两期工程进行。在目前一期工程的基础上,项目二期工程将根据社区内十栋建筑物的实际用能需求,优先采用各种无污染的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海水能等,完成供热改造以及空调系统的能效提升。如根据后勤保障中心建筑装修进度,同步建设污水源热泵加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博物馆屋顶则采取光伏加光储直柔系统应用研究,实现光伏供电、智慧储能、系统直流、建筑柔性用电;海上宴会厅则采用空气源热泵加海水冷却技术。通过以上可再生能源应用技术,稳步实现社区能源系统的零碳目标。整个项目建成后,每年能够直接节约用电量303万千瓦时,节约用热量2.2万吉焦,节约燃气量5500标准立方米。预计每年直接减少碳排放8663吨。
“奥帆中心零碳社区项目作为城市系统的缩影,集合了建筑、能源、交通、人文等一系列社会经济子系统,是碳循环经济的重要节点,以打造‘零碳社区’为切入点逐步迈向‘碳中和’,是实现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举措。”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可持续研究中心主任康艳兵表示,作为全国首个既有社区改造项目,由于在管线布局、空间设计方面难度更大,因此示范意义更强。“奥帆中心将为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既有建成社区实现零碳排放提供标杆和范本。”(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记者 贾臻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