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定调,省里发文,扶持这个5万亿的大市场!优势突出的青岛抢先站上风口
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为新一轮城市竞速赛开辟了新赛道。
8月20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邀请省体育局负责人对《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简称《实施计划》)进行解读。这是山东省率先落实国家战略的有力行动。
不久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明确提出了今后5年全民健身的发展目标,即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8.5%,带动全国体育产业总规模达到5万亿元。
上述计划的制定意味着,全民健身将掀起新一轮高潮。
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体育事业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每一个人的健康福祉。某种意义上,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也就没有全面小康。
国家战略犹如风向标,宣告着一个新风口的到来。
每年都有很多帆船比赛在青岛举行。王雷摄
对城市而言,全民健身不仅是一项健康事业,其背后蕴藏着5万亿规模的大市场,更是一个前景广阔的产业赛道。谁能率先抓住机遇,谁就有望在竞争中斩获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国内头部城市皆不遗余力,优势突出的青岛也在加速布局。
作为海滨城市,青岛在体育领域具有天然禀赋,于全国率先开创了滑冰、帆船、帆板、摩托艇等水上项目,并拥有了中国第一个帆船俱乐部。
真正“起跳”是在2008年。作为北京奥运会的唯一合作伙伴、奥运会帆船赛承办城市,青岛成功跻身世界级体育赛事举办地,赢得了中国“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
进入“后奥运时代”,青岛在体育领域迎来全面大爆发。青岛成为承办国际赛事最多的城市之一,举办世界杯帆船赛、克利伯、沃尔沃等国际著名赛事,创办“远东杯”国际帆船拉力赛等一大批自主品牌赛事。
除了帆船赛事,跻身全国首批五个“中国足球发展试点城市”之一的青岛还拿下了2023年亚洲杯承办城市资格;去年以来,CBA全程赛季、CBA全明星周末也均在青岛举办。
更重要的是,青岛没有辜负优良禀赋和高起点,对体育事业一直高度重视,不断加压奋进。2019年,青岛发起15个攻势,其中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把体育作为“主攻手”,对其进行了科学的顶层规划和全局性部署。
效果显著。青岛体育在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2019年底,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628.9亿元,产业增加值249.5亿元,占GDP比重达2.10%,不仅在山东省内高居榜首,在全国范围内也位居前列。
一切才刚开始。无论是潜在市场规模,还是对比头部城市的发展现状,青岛体育事业都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青岛正在朝着更高远的目标迈进。根据《青岛市“十四五”体育事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简称《征求意见稿》),2025年,青岛将初步确立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地位。
锻长板、补弱项,增内需、强供给。在目标明确之后,青岛的实现路径也愈加清晰。乘借国家政策东风,青岛体育产业或将迎风起飞。
01
5万亿规模的消费蓝海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中国的体育事业从来都是和国家和社会发展紧密相连的。
不同时代,体育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和意义。
当前,人民身体健康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全民健身就没有全民健康,没有全面小康。
全民健身地位一路进阶,国家甚至专门立法。为了加强群众体育这一薄弱环节,国务院于2009年颁布《全民健身条例》,规定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每五年制定实施一期《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自此,体育的种子在全国各地播撒,年复一年,健身逐渐深入寻常百姓家,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日前,《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正式出台。有了最新的体育事业发展指挥棒,各省市纷纷展开行动。
8月20日,山东率先编制、发布并解读了《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年-2025年)》;
8月9日,甘肃省体育局组织召开《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编制工作专题讨论会;
有的省市早已提前筹谋、跃跃欲试。
今年3月,深圳市就发布了《深圳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研究项目招标公告;
今年4月,河南省已经围绕《河南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征求意见稿》展开调研问询……
除了国家连续十余年的政策风向标指引,各地积极响应的背后,还有着经济效益的推动。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发布,“体育消费”逐步成为行业的高频词。
帆板也是许多游客喜欢尝试的一项海上游玩项目。王雷摄
5年后,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推动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市场化前进方向,也为城市经济发展明确了一条新赛道。
更诱人的是市场容量。根据《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体育产业将孕育5万亿元规模的消费蓝海。
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前排城市早早就开始跑马圈地,发力布局,逐渐尝到了甜头。上海就是典型。
2018年,上海制定了“体育产业30条”,加快体育产业创新发展。次年,上海全市体育产业总产出(总规模)为1780.88亿元,同比增长19.0%,实现增加值558.96亿元,占当年全市GDP比重1.5%,体育产业成为上海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
与此同时,近年来,上海平均每年举办国际国内赛事160余次,其中2019年举办的12项赛事共产生直接消费30.9亿元,综合拉动效益超过102亿元。
02
来自青岛的底气
珠玉在前,山东自然不甘落后。
山东省率先发布的《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年-2025年)》透露了雄心——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全省总人口42%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7平方米以上,每千人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2.6个以上。
与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38.5%,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2.16名”的目标相比,山东目标远大。
很大程度上,这种底气要归功于青岛。从需求端看,青岛体育事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庞大的消费市场。
近日,青岛市体育局根据国家体育总局、山东省体育局有关安排,对青岛市辖区内10个区市的3周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开展居民体育消费调查。据测算,2020年,全市居民体育消费总规模达到290.60亿元,创历史新高;人均体育消费2885.35元,占人均消费支出9.5%,占人均可支配收入6.1%。
这个人均消费金额即使与上海相比也毫不逊色。数据显示,2019年,上海市人均体育消费达到2849元。
从供给端看,青岛体育产业展现出蓬勃的发展势头。数据显示,2019年底,青岛体育产业总产出628.9亿元,产业增加值249.5亿元,占GDP比重达2.10%,不仅在山东省内高居榜首,在全国范围内也位居前列。青岛几乎拥有所有体育及相关产业业态,其中体育健身休闲业、体育竞赛表演业、体育场馆建设与服务业等行业占比持续提升,体育产业门类齐全。
事实上,截至“十三五”末,青岛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9%,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已达到2.96平方米,基本实现主城区“8分钟健身圈”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9名。
换言之,青岛早已超额完成全省的“十四五”全民健身目标。其亮眼成绩的背后既有先天优势的因素,也是后天努力的结果。
作为海滨城市,青岛在发展体育产业上具有天然优势。新中国成立初期,青岛在全国率先开创了滑冰、帆船、帆板、摩托艇等水上项目。20世纪初,青岛又拥有了中国第一个帆船俱乐部。
当“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青岛开启了“体育之城”的强力打造。
2008年,青岛成功举办奥运会帆船赛,跻身世界级体育赛事举办地,赢得了中国“帆船之都”的城市名片。自此,青岛在体育领域全面爆发,是“后奥运时代”承办国际赛事最多的城市之一,收获了足球名城、田径之乡的光环、荣誉,为这座城市营造了绝佳的体育氛围,夯实了体育消费基础。
消费拉动产业,产业促进消费,青岛深谙此道,在这条道路上不断疾行。
去年,青岛与深圳、南京、成都、西安等共40个城市携手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入围将为青岛体育场馆面积的扩张、设施的完善提供动力,更健全的体育场地设施和庞大的喜欢锻炼健身的体育人口,则为培育体育消费市场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青岛发展体育产业进一步夯实市场基础。
此外,青岛相继出台了《青岛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5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用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03
打造核心竞争力
发展体育产业,青岛不仅有优势有基础,更有必要。因为它是国际时尚城建设攻势的“主攻手”,是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力量,也必将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青岛虽是山东体育事业发展的绝对高地,但在全国还不够高。无论是基于5万亿元的潜在市场规模,还是对标上海、深圳等前排城市的现状,青岛的体育产业发展都还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面向“十四五”乃至更远的2035年,青岛提出建设全球知名体育城市和国家体育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
想实现目标,首先要找到短板。
《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全民健身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如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布局不平衡,承办国际国内大型群众体育活动数量不够多,影响力、引领力不够强等。
体育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如体育产业总体规模不大,区市发展不均衡,招商能力弱、项目落地难。体育用品制造亟需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引领能力不足,市场竞争力有待提升等。
接下来是补齐短板。2020中国青岛时尚体育产业大会上,青岛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体育总会主席车景华在主旨演讲时表示,青岛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体育事业、体育产业良性互动的新格局,要抓住五个关键,即做好顶层设计规划、引进体育总部机构、培育一批品牌赛事、打造一批领军企业、建设一批体育平台。
通常,发展城市体育最有效的做法就是落地大型体育赛事,由大型体育赛事带来的全民关注度和连锁经济效益往往会推动城市全方位的发展。
近年来,青岛相继举办了世界杯帆船赛、克利伯、沃尔沃等国际著名赛事。去年,2019-2020赛季CBA联赛复赛、季后赛、总决赛几乎整个赛季都在青岛举办。今年3月19-20日,青岛再次承办CBA全明星周末,这是2020年新冠疫情以来我国首个允许对观众和球迷售票的全国性体育赛事。同时,青岛还是2023年足球亚洲杯承办城市之一。
正是这些国际体育大赛,让世界更多更深入地认识和了解青岛,确定了青岛在国际体育界的地位和影响,激活青岛体育产业的生命力。同时,观看一场大型赛事,体验家门口的体育盛宴,也激发了市民体育消费热情。
这是一举数得的发展路径。《征求意见稿》中提到,青岛将建设国家体育赛事中心。以承办2023年亚洲杯为契机,申办创办更多国际国内高水平体育赛事,构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青岛特色的优质体育赛事体系。年均承办国家级以上体育赛事110次。
要提升体育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青岛还必须打造一批领军企业。车景华曾公开表示,将支持企业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打造青岛特色的职业体育精品俱乐部,培育一批实力强、信誉好、技术新、潜力大的优质体育企业。
尤其在体育制造业领域,《征求意见稿》提出,工业立市的青岛要着力优化营商环境,建设体育制造产业轴和集聚区,培育全国体育制造龙头企业,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推动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
体育产业的新风口就在眼前,青岛唯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补短板、锻长板,以创新的思路和更加实干的精神,迈上新台阶,为城市发展提供新动能,引领山东体育事业打开新局面。
作者 |长亭 策划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