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半年 进出口反超成都!青岛做对了什么?
城市间的竞争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
时值年中,又到了“交卷”的时候。有没有努力,数据会给出答案。
近日,青岛海关发布了上半年青岛市外贸数据:进出口总值3975.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9.6%,较2019年同期增长41.3%,占同期山东省进出口总值的比重29.7%。
这个“成绩单”相当亮眼——
与全国相比,青岛上半年外贸增速高出9.8个百分点;
与同类城市比,青岛增幅位列计划单列市第一位,超过了大连、宁波、厦门、深圳,增幅和规模均创历史同期新高。
7月19日,成都市发布了上半年经济运行情况,其中,货物进出口总额3679.5亿元,同比增长14.9%,两年平均增长19.1%。
这意味着,在2020年上半年首次被成都超越后,时隔一年,青岛实现反超,而且优势十分明显:
从总量上看,青岛进出口总额2020年上半年落后成都366.5亿元,到2021年上半年转为领先成都295.7亿元,成功实现逆转。
从增速看,2021年上半年青岛进出口增速为同比增长39.6%,远快于成都的14.9%。
由沿海到内陆的梯次开放战略,决定了沿海开放城市更早地享受到国家政策的利好,涌现出一大批外贸重镇。
青岛作为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因港而兴,因贸而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青岛等沿海开放城市的进出口规模都比中西部大多数省份还大。
青岛
但随着对外开放向内陆地区推进,加上产业的梯次转移,大量产能布局内陆地区,广大中西部城市凭借后发优势迅速崛起。
成都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地处西南内陆、不靠海、不沿边,搞对外开放,成都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但成都凭借一股子韧劲,抢抓政策机遇,顺应产业趋势,从昔日的内陆腹地变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前沿。
2020年,成都进出口总额达到7154.2亿元,排名上升3个位次至全国第9位,超越了不少沿海港口城市,其中就包括青岛(当年青岛进出口总额为6407亿元,排名全国第12位)。
当所有人都认为2020年是一个拐点,认为成都的优势将进一步扩大的时候,青岛用一年的努力,扭转了局势,不但没有被拉开差距,反而一举实现反超,实属不易。
成都
今年5月9日至11日,青岛市党政考察团赴成都学习考察,寻标对标、加压奋进,成都的对外开放经验和做法就是学习考察重点。
学,就是为了赶。青岛在外贸领域的表现,让我们相信,只要拿出状态,鼓足干劲,紧紧追赶,争创一流,就一定可以超越自己,进位赶超。
01
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外贸不重要了吗
当我们谈论外贸时,实际上是在谈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问题。
到底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这曾经是一个“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的无解难题。80多年前,凯恩斯在其所著的、后来被奉为经典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中抨击“供给自己创造需求”的萨伊定律,提出“有效需求原理”。
经过几十年经济发展的充分检验,这一理论被证明是对的。
今天,超大规模市场释放的巨大消费潜力,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增长主引擎。
我们知道,需求主要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而消费需求分为内需和外需。外贸中的出口,正是建立在外需之上的。
如今,投资、消费、出口被认为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十三五”期间,包括出口在内的外贸累计带动就业约1.8亿人,有力保障国际收支平衡,贡献财政收入,关税、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累计超过8.9万亿元。
青岛前湾综合保税区卡口 青关宣 摄
外贸的作用更在于,它是中国与世界交往的一扇窗,通过这扇窗,让中国与世界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真正成为现代化国家。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不是封闭的国内循环,而是开放的国内国际双循环。显然,离开了外贸,就不是完整的双循环。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在部署“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时提出,立足国内大循环,协同推进强大国内市场和贸易强国建设,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强大引力场,促进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加快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当然,于不同区位、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而言,外贸的地位和作用是大不相同的。于青岛而言,外贸的作用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青岛港智能空轨货运动车输运集装箱 冯仲宾 摄
靠港而生、因贸而兴,青岛发展现代国际贸易的优势得天独厚。1988年起,青岛市对外经济贸易实行计划单列,自此拥有进出口经营权。30多年来,青岛市对外贸易规模从小到大,出口商品结构从初级、低附加值产品逐步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实现了由“大进大出”向“优进优出”转型。1988年青岛市进出口总值仅为2.8亿美元,2020年达到6407亿元,比1988年增长328.8倍。
没有外贸就没有今天的青岛。与全国相比,外贸在青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2020年,全国平均外贸依存度是31.9%,出口依存度为17.8%;而青岛分别为51.7%和31.3%,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可见,外贸仍然是青岛的比较优势所在,是青岛进位赶超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认识到这一点,城市才能正确定位外贸,并基于此制定正确的决策。
02
大通道建设让城市高效“链接”全球
从大航海时代开始,货物与贸易都是亲海的,过去,因为别无选择,现在,因为运输成本更低。
这也是建立在自给自足经济模式下的大陆型强国到了海洋时代逐渐没落,而沿海的外向型国家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很长一段时间,直至当下,中国城市的布局与兴衰同样遵循这一规律。改革开放以来,在外贸的强力拉动下,一大批沿海外贸重镇迅速崛起,青岛就是其中之一。
港口在青岛对外开放,尤其是对外贸易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0年山东港口青岛港货物吞吐量6.05亿吨,超越新加坡港,跃居全球第五;集装箱吞吐量2201万标箱,超越釜山港,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
即便是在疫情冲击之下,青岛港仍然没有放慢扩张的步伐。仅2020年就开通新航线20条,其中外贸航线14条。
今天,青岛港依托200余条互联互通的航线、每个月近700个航班,构建起了国际物流大通道,成为全球航运、贸易的重要空间节点。
7月11日,《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发布,青岛位列2021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15位,在内地城市中仅次于上海、宁波舟山、广州,是“迅速进步的城市”。
大港,大船,大外贸。这是青岛外贸鲜明的成长路径,是广大内陆地区城市无法比拟的优势。
但或许正是因为海港在外贸中扮演的作用过于突出,导致空港、陆港未能发挥出应有作用。
与深居内陆的成都相比,海港是绝对优势,但空港和陆港则是劣势。
地处西南内陆、不靠海、不沿边的成都凭借陆港和空港,已与235个国家(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从昔日的内陆腹地变为名副其实的开放前沿。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
空港方面,成都双流国际机场跻身国内第四个“5000万级机场俱乐部”成员和全球最繁忙机场25位,国际(地区)航线数量达到130条。6月27日,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通航,可满足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的使用需求。成都成为继北京和上海之后,全国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而青岛流亭国际机场的旅客吞吐量仅为2556万人次(2019年数据)。
成都国际铁路港
陆港方面,成都已经构建了7条国际铁路通道和5条海铁联运通道,连接境外59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2020年,成都国际班列开行量达到5000列,占全国的比重为40%,连续五年位列全国第一。而同年青岛开行的中欧班列仅为401列,相去甚远。
全球五分之四的货物贸易是通过海运实现的,青岛只要持续发挥好海港的优势地位,在国际贸易中的就将拥有一席之地。
但这还不够,必须发挥好陆港和空港的作用。尤其是随着青岛胶东国际机场的转场运营,青岛空港将给青岛带来全新的想象空间,要进一步发挥空港作用,建立“空中优势”。
青岛要着力建设涵盖海陆空铁的立体综合交通网络,打造高效链接全球的大通道,让城市更好地“链接”世界。
青岛海关监管验放“上合快线”中欧班列 陈星华 摄
青岛有这个条件。2019年、2020年,青岛分别入选生产服务型(港口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成为全国唯一“三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青岛进入20个加快建设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名单,站到了全国枢纽城市的第一梯队。
天赋异禀,又有国家战略加持,青岛大通道建设大有可为。有了高层次、高能级的国际大通道作支撑,青岛外贸发展空间和潜力很大,城市发展的空间也将进一步拓展。
03
新业态、新模式风生水起
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国际贸易的形态也在发生变化。
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是我国外贸发展的有生力量,激发了外贸主体活力,拓展了外贸发展空间,提升了外贸运行效率,稳定了外贸产业链供应链。
先来看跨境电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催化下,全球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发生深刻改变,跨境电商席卷而来,已成为外贸高质量发展新引擎。2020年,我国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达到了1.69万亿元,5年增长了10倍。
青岛在跨境电商领域深耕已久。2016年,青岛入列“跨境电商综试区”这一国家队。经过持续几年的培育,青岛跨境电商基本成势。今年以来,青岛继续实施跨境电商倍增计划,实现六种通关模式全覆盖;创造性开展“前展后仓”模式,打通对欧洲贸易门户,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疫情影响,实现供应链的高效对接。成效十分明显,上半年,青岛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突破100亿元。
再来看市场采购。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是适应国内专业商品市场的国际化发展而建立的,支持企业用内贸的方式做外贸,使外贸变得更简单。2013年以来,市场采购贸易规模6年增长了5倍,2020年突破了7000亿元。
青岛曾是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拥有2700余家纺织服装生产企业的青岛即墨,素有“中国针织名城”“中国童装名城”之称。去年9月,青岛即墨国际商贸城获批开展市场采购贸易试点,青岛小微纺织服装制造企业借着市场采购新业态的东风,加快走出国门的步伐。即墨国际商贸城市场采购贸易联网信息平台建成,备案各类主体超过500余家,实现出口超过80亿元。
此外,青岛西海岸新区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创新性、示范性、引领性作用初显。全国首批、全省唯一航空物流超级货站项目获批,全省首单飞机融资租赁业务、青岛首单外锚地挂港加油等业务正式落地。
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有利于推动贸易高质量发展,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对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作用。7月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外贸新业态新模式的意见》,作出了安排部署。
如果能在这条新赛道上取得有利位置,青岛外贸就能实现迭代,不断增强内生力。
7月15-16日,第二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举行,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青岛,青岛又一次成为中国进一步扩大开放的宣示地,又一次站在了中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最前沿。
只要顺应时代潮流,善于捕捉机遇,精准“切入”全球供应链价值链,就能进一步提升在对外贸易格局中的地位,为城市发展打开新的机遇之窗。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