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岛高空作业塔吊司机们的生活:40℃高温下和太阳肩并肩
不久前,369米高的青岛之巅海天中心正式亮相,成为“山东第一高”,耸立在云端的“玻璃盒子”观光打卡点迎来了一批批观光客。城市在长高,离不开无数空中“高人”们的汗水和辛勤。7月14日,记者走进城阳中瑞鼎峰伴山府建设项目施工现场,探访高空作业塔吊司机们的生活。烈日当头,身处百米以上高空,烈日从三面透明的塔吊驾驶室玻璃窗照射进来……在吊臂的抬升中,26岁塔吊起重工胡海洋的人生轨迹向上、再向上……
清晨5点爬上50米塔吊
“最喜欢清晨时,在塔吊上看日出,觉得一整天都是崭新崭新的。”
迎着5点多的朝阳,26岁的胡海洋爬上50米高的塔吊,开始一天的工作。
7月14日上午,阳光炽烈,连续多日的降水让岛城的天气愈发湿热难耐。位于城阳区中瑞鼎峰伴山府的建筑工地上,从塔吊驾驶室放眼望去,周边十几平方公里内,塔吊星罗棋布。根据规划,这里将来能满足上万人口的搬迁入住需求。
上午10时,胡海洋坐在50米高空的驾驶室中,“东南角吊钢管,吊到西北角内架……”对讲机中传来准确简练的指示,他正与信号工密切配合,通过两根操纵杆控制着这台庞然大物,把各种建筑材料精准送达指定位置。此时城阳区温度达到31℃,他抬头是艳阳高照,低头是钢筋水泥。
几个小时以前,胡海洋通过笔直的“云梯”,手脚并用攀爬进这个不足2平方米的驾驶室后,还没有下去过。“在攀爬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检查塔身上的标准节螺丝是否松动。最近雨水多,每天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检查并拧紧螺丝,避免在高空作业时因此发生晃动的危险事件。”胡海洋告诉记者,检查塔吊钢绳、打黄油保养也是每天正式作业前的必备工作。“看着没多复杂,这一路垂直攀爬上去,同时做到不断进行高空检查,其实很耗费体力,光这一通操作,到了顶上就已经是一身大汗了。”胡海洋告诉记者,就因如此,他上到驾驶室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打开窗户通风,凉快凉快。
烈日下驾驶室里的“烤”验
“上周末入伏,我们都在工地上开玩笑,又要‘渡劫’了。”休息时,胡海洋告诉记者,干他们这行的,碰上三伏天,得能经受得住“烤”验。先是攀爬到塔吊驾驶室时,必须戴手套,塔吊机和驾驶室的门都是铁的,太阳晒一会就烫手。驾驶室内三面都是玻璃窗,胳膊、脸上被晒得起皮是常事。而在操作塔吊时,阳光经常直射眼睛,除了过硬的技术,更需要极致的细心、专注和耐心,做不到这些,几十米的高空,哪怕掉落一颗小石子,都可能引发极大的安全问题。有些时候,就是汗顺着脸往下淌,也不敢擦一下。
“温度高的时候,塔吊驾驶室里超过40℃。为了防晒,必须穿长衣长裤,再加上安全帽、反光背心、厚重的劳保鞋……就跟进了蒸笼一样,一天能喝10瓶饮用水。”一边“渡劫”一边干,胡海洋已经坚持了7个年头。
胡海洋告诉记者,活忙的时候,他经常从早上不到6点干到晚上10点,工程赶进度的时候,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每天工作量最低时30多吊,忙起来时60多吊。为了节省时间,饿了就在驾驶室里简单吃一口,尽量不上厕所。”胡海洋感慨,一天最少三分之二时间都在塔吊上,一天下来,心理、身体都经历了不小的考验,回家就只想倒头呼呼大睡,但看着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就觉得苦点累点没啥。
7年里辗转多个城市工地
天气状况是高空安全作业的重要影响因素。“最近岛城频繁出现强风、下雨、打雷等天气,对塔吊司机的考验就很大。”在胡海洋看来,开塔吊是技术活,也是个体力活。
在中瑞鼎峰伴山府这个项目工地上,目前共有8名塔吊司机,胡海洋虽然是其中年龄较小的,但论资历,跟过20多个项目的他经验丰富,已经是工地上的“老师傅”了,工友们都抢着和他搭档。
但胡海洋回忆起自己2014年初次攀爬塔吊“云梯”时的情形,不好意思地笑道:“第一次爬塔吊时,不敢上又不让下,人在138米的高空,心怦怦直跳。”胡海洋对当时的情形记忆犹新。“爬到不足20米时就吓得腿发抖了,当时就想往下退。‘不要往下看!’在师傅的鼓励和催促下,犹豫老半天,最终心一横,继续往上爬,仿佛过了半个世纪,最后终于爬上138米的塔吊机。”回忆当时情景,胡海洋仍然心有余悸,那时候空中吹来一阵风都怕得不行,生怕会被吹下去。没有心情看风景,一边是汗水不住地流,一边是腿脚发软、控制不住地直打哆嗦……
一回生二回熟,凭着一股子好学劲,没过几天胡海洋就能独立操作了。而那时的他恐怕也没想到,自己能在塔吊上坚持这么多年,从老家四川辗转福建、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工地项目,最后来到了青岛,并且即将在青岛扎下根。
和城市一起成长觉得“值”
“尽管很累、很忙,但这高高的塔吊已经改变了我的命运。”胡海洋算了算账,如今,每个月最少能拿到8000多元钱,最多的时候拿到过1.8万元,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经过这几年的省吃俭用,他攒了50万元,去年终于买了套小房子,在青岛落了脚。“去过很多城市,只有青岛让我有家的归属感。虽然很辛苦,但是一想到往后越来越好的生活,我就觉得值。”胡海洋说道。
7年时间,胡海洋从稚嫩少年成长为奋斗的青年,也见证了塔吊越来越多的工地和高楼越来越多的城市,和无数像他一样的打工人分布在多个工地,不舍昼夜地为城市贡献汗水与力量。幸运的是,现在在许多工地上,已经为塔吊驾驶室安装了空调,基本能保证在室外温度38℃的情况下,驾驶室内温度控制在28℃左右。“塔吊师傅要是中暑或者因疲劳分神,造成的危险不堪设想。如今为了应对酷暑,从过去的风扇升级到了空调,解决了我们的一些难题,并且公司还为工人们准备了绿豆汤、西瓜、藿香正气水等,工作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改善。”胡海洋知足地说道,“在青岛工作起来觉得很舒心。”
胡海洋还记得自己毕业后,经常跟着父母在工地上干一些当信号工、绑钢筋的零碎活,那时候觉得塔吊司机站得高、望得远,高处的风景一定很好,因此选择了塔吊起重工这一工种。现在,他的想法还是没有变。
在寻常人难以到达的高度作业,看飞鸟,看日出,看夕阳,看路上的车水马龙。城市拔节生长,这其中有他们的无数汗水。换个角度看城市,他们说阳光既刺眼也很美,和城市一起“长高”、变好,让这群年轻的奋斗者们很有成就感。
人物名片
胡海洋
年龄:26岁
身份:塔吊起重工
对话
记者:工作性质属于高温户外、危险系数高的,父母是否支持你的工作?
胡海洋:在我老家那边,每家孩子一般都两三个,我家就我一个,所以一开始父母肯定是反对的,塔吊作业无论对体力还是对耐力、专注力都是很大考验,他们很担心年轻贪玩的我不能胜任。但后来仍给了我2000元来支持我去学习并考取塔吊司机上岗证,直到现在父母也会担心我,但是依然支持我。我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能干出成绩。
记者:当塔吊工人需要哪些技能和条件?
胡海洋:当塔吊工人要经过严格的筛选,通过严格的理论科目和实践操作考试,获得建筑塔式起重机司机资格,持证上岗。不仅需要充沛的体力、超乎常人的耐力,更重要的是要有精准的眼力,轻松地将建筑材料吊至准确的位置。我相信自己会坚持下去,度过又一个夏天。
记者手记
奋斗是唯一的答案
从“乡土中国”到“城镇中国”,一群群敢闯敢干的农村年轻人,打开了中国农民在城乡之间流动的闸门,也书写了一个个精彩的奋斗故事。截至2020年,我国贫困劳动力外出务工规模已达3243万人,务工收入占困难群众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二以上。从“外来人口”到“新市民”,他们渐渐在城市里找到了“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在追梦的过程,让自己变成幸福的人。
“哪有什么开挂的人生,奋斗是唯一的答案。”我国近3亿进城务工农民工,有不少来自贫困地区,这些“流动”在外的“打工人”曾熟悉贫困的滋味。但在每一个城市的角角落落、在大工程大项目的建设场里,他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不论酷暑高温,不论高空危险,他们用努力让薄土生金,以拼搏让石缝开花,他们的奋斗改变着城市的模样,更用自己的双手,在异乡创造出不一样的人生,让自己成为幸福的人。(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杨健 孙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