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应保尽保,员工成建制落户,全程VIP服务…来看青岛抓大项目的决心和诚意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青岛,再出重磅办法。
近日,青岛市政府办公厅印发《青岛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管理办法》,对市重点项目的界定、储备、管理、保障、服务等方方面面作出明确规定,特别是在项目保障和项目服务方面的决心和诚意令人印象深刻——
市重点项目新增建设用地供给根据项目建设时序和节约集约用地要求,按照应保尽保的原则予以落实;
市重点项目引进人才可按规定申请租购青岛市人才住房,享受住房优惠政策;
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按规定享受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绿色通道服务”;
市重点项目所属员工可成建制落入单位集体户,有关部门(单位)提供全程代办服务;
加快流程再造,采取容缺受理、集中办理、并联审批等措施,建立健全绿色通道,依法依规为项目引进、落地、征迁、审批、建设等全过程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
其实,青岛早就建立了重点项目相关管理办法,上一个版本是2016年3月印发的《青岛市市级重点项目管理办法》。
稍作对比可以发现,老版办法更侧重于管理,而新版办法则是管理与服务并重,专门用一章来部署如何加强项目服务,并拿出了相当有力度、有吸引力的优惠措施,如前文所述。
项目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是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突破口,对推动青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在区域竞争中争先进位具有重要意义。
今年以来,青岛旗帜鲜明地打出了“项目牌”,明确将2021年确定为“项目落地年”,掀起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
今年时间已经过半,项目抓得怎么样?青岛市发展改革委最新数据显示,青岛项目落地“期中考”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今年上半年,220个市重点建设项目开工率(含续建)达99.09%,投资完成率达78.27%;110个市重点准备项目提前开工59个,投资完成率达32.17%。37个项目入选省重大项目,数量居全省首位。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青岛的未来就在这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中慢慢蓄积、生长。
“升级版”项目管理办法的及时出台,无疑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01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
离开了项目,经济社会发展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十四五”能不能开好局、起好步,关键就在于项目建设。青岛把2021年确定为“项目落地年”,就是要聚力攻坚,用实打实的项目建设开局起步,提振信心,培植未来。
软控胶州装备产业园项目
今年以来,青岛抓项目的节奏极为紧凑,力度前所未有——
2月19日,辛丑牛年第二个工作日,青岛举行全市“项目落地年”调度会议,吹响了“项目落地年”的集结号。
2月26日,青岛举行项目集中开工活动,各区市尽锐出战,推出总投资2984亿元的270个项目集中开工,吹响了比学赶超抓项目的“冲锋号”。
在3月1日举行的“项目落地年”招商引资项目洽谈周签约推介会上,青岛签约正威新能源供应链、北汽整车制造总部基地二期项目等20个世界500强、重点产业项目,总投资达到526亿元。
3月17日,青岛市委办公厅印发了长达96页的《青岛市“项目落地年”实施方案》,要求迅速发起项目招引、签约、落地、开工、建设的强大攻势,真正以投资带动经济工作全链条,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5月9日至12日,青岛市党政考察团“走出去”,赴成都、深圳两市进行学习考察。这既是一次开阔视野、提升境界之行,更是一次对标对表、加压奋进之旅。
青岛市党政考察团考察腾讯
考察归来,马不停蹄,从5月16日开始,在两天半时间里,由市领导和各区市、功能区、有关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观摩团“走下去”,实地观摩了全市10个区市和4个功能区的30个重点项目,边走、边看,边议论、边思考,既对比学习,又相互激励,比学赶帮,掀起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热潮。
5月下旬,青岛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健全完善市级领导同志顶格推进重点项目制度的通知》,对市级领导顶格推进重点项目范围、途径等作出明确要求,还详细列出了“2021年市级领导同志顶格推进重点项目清单”,给市级领导“派了任务”。
5月31日,青岛市采取视频连线的方式,举行二季度重点产业项目视频集中签约活动,共签约项目65个,计划总投资873亿元。
……
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首先要把成效体现在抓项目、促投资上。
如今,青岛上下已经形成了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的浓厚氛围,将之作为衡量所有工作的重要标尺,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合力。
02
“期中考”:提前1月“时间过半、投资过半”
事实一再证明,抓和不抓大不一样。
今年以来,以“项目落地年”为抓手,青岛聚焦聚力15个攻势和13条产业链,着力建设工业强市、创新型城市,奇瑞汽车青岛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开工,数字青岛建设全面起势,城市功能品质显著提升,市场预期不断改善,全市经济向好态势进一步巩固,各项工作成效明显。
Handle全球根节点
青岛从项目筛选、项目服务、项目管理、项目推进、项目督导全流程发力,项目落地“期中考”成绩还不错——
上半年,市重点建设项目新建项目开工104个,较一季度增长近一倍,比去年同期多33个;开工在建(含续建)率达99.09%,较一季度增长16.52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加10.24个百分点。其中,新建项目开工率达47.27%,较一季度增长51.56%,比去年同期增加40.01%。
项目只有落地了、达产了,才能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
上半年,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800.25亿元,投资完成率达78.27%,提前1个月完成“时间过半、投资过半”任务;15个50亿元及以上大项目已开工建设14个,完成投资182亿元。市重点准备项目提前开工59个,较一季度实现成倍增长;完成投资近80亿元,是一季度的5倍。
观摩青岛(莱西)航空产业新城项目
一批引领性项目加快推进,展现出较强的带动作用;一批创新性项目定位高端,增强了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一批集聚性项目重点发力,展现出良好的集群效应。
但也要看到,与先进城市相比,青岛重大项目尤其是过百亿的、具有引领性的先进制造业项目少,对城市发展的支撑和拉动作用不明显。
这也是青岛此番专门为重点项目“量身定制”管理服务办法的初衷。
03
要管理,更要服务
管理出效益。土地、资金等资源要素是有限的,尤其是土地。政府要做的是把土地配置到最需要的领域和项目上,正所谓,好钢用到钢刃上。
对项目进行管理的出发点正是要把牢门槛,清晰界定重点项目的标准和筛选机制。
符合城市定位和总体规划、符合产业政策、对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事关长远和全局……这些应当是重点项目的基本特质。
资源有限、精力有限,必须有所取舍,一定要清楚青岛缺什么,要什么,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汽解放新能源轻卡基地项目
城市竞争,关键在产业;产业竞争,核心是产业链。
青岛立足自身实力,顺应产业发展趋势,瞄准城市未来,全面梳理、聚力做大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商务服务、现代海洋、高端化工、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高效农业、高端装备等13条产业链,这是青岛对产业变革趋势的主动把握。
只有全力做大做强13条产业链,在延链、补链、强链上进一步提速,青岛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城市竞争中不断进位争先。
当然,这13条产业链发展的水平层次各不相同,紧迫性、优先度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哪些产业应当是“重中之重”?
5月18日举行的全市转作风创一流当排头动员会暨“项目落地年”观摩总结会“划了重点”:综合考虑青岛产业基础、发展势头和行业潜力,下一步要重点打造海洋经济、智能家电、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5个全国一流的产业集群。
因此,无论是在项目招引,还是项目建设过程中,都应当紧扣13条产业链,尤其是围绕“5个全国一流产业集群”这一目标来推进。
只要有好项目,就不怕没地用。重点项目首先必须是好项目,青岛对重点项目用地的态度是:应保尽保。
今年以来,青岛落实“要素跟着项目走”保障机制,为市重点项目办理供地手续,解决奇瑞汽车基地、领军科技、山水集团、北汽发动机等项目土地指标2014亩。
观摩惠科6英寸晶圆半导体功率器件项目
在追求数量的同时,绝不能放松“质量关”。为了完成招引指标、投资指标,往往会出现“来者不拒”“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情况。有些项目因为缺乏严谨的可行性研究、不符合产业政策导向和环保标准而仓促上马,后期无法推进,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项目建不建,怎么建?说到底是企业的市场行为(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项目除外),抓项目一定要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绝不能越俎代庖,无视市场规律,替企业拿主意。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它们对市场规律最为懂得,对市场趋势最为敏感,更何况,每一个选择都关乎企业生死,它们自然会慎之又慎。
政府要做的是为项目招引、建设创造优良环境。这也是青岛在项目建设上从侧重于管理,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的原因。
《青岛市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管理办法》提出的一系列做法,包括对项目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协调解决、建立健全绿色通道、实行自愿代办服务、全过程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等都具体举措,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科学高效的管理,加上尽心尽力的服务,青岛项目建设一定可以再提速、再提质。
作者 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