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运中心城市:青岛位列第15名
青岛位列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第15位
山东港口合并运营的大平台优势与融合发展成效逐渐凸显,集群效应和枢纽功能显著提升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7月12日讯 7月11日,《2021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报告》在上海发布。青岛位列2021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第15位。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别为:新加坡、伦敦、上海、香港、迪拜、鹿特丹、汉堡、雅典、纽约-新泽西、宁波舟山。报告指出,“青岛是迅速进步的城市。”在山东港口合并运营的背景下,青岛港货物吞吐量稳步增长,集装箱吞吐量、干散货吞吐量和液散货吞吐量分别同比增长4.8%、5.0%和7.3%。特别是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凭借先进的生产系统,码头接卸箱量越来越大,2020年吞吐量较2019年增长37%。山东港口合并运营的大平台优势与融合发展成效逐渐凸显,集群效应和枢纽功能显著提升,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作用愈发凸显。
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忙碌异常。
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由新华社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波罗的海交易所编制,2014年首次向全球推出,是对全球范围内符合一定条件的国际航运中心进行综合评价,见证了全球港口空间位势的梯次重构,全面衡量并能真实反映一定时期内国际航运中心港口城市综合实力。报告所分析的国际航运中心,基本都是以贸易流为基础,逐步吸引人才流与技术流,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其典型特点是具备为船舶及船东、管理公司和租船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支持的完善航运产业集群。指数包含3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从港口条件、航运服务和综合环境三个维度对全球43个样本城市的阶段性综合实力予以评估。
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港区可以停靠24000标准箱船舶的集装箱码头。
在2014年全球航运中心城市排名中,青岛位列第23位。近年来,青岛积极建设世界一流港口设施,进一步发挥港口作为“城市重大基础设施、重要公共服务平台、联通世界的窗口”作用,着力优化航线布局,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加快由传统的装卸港、目的地港向贸易港、枢纽港转型升级,到2018年全球排名跃升到第19位,2019年进位到第17位,2020年再次进位至第15位,2021年则保持住第15位。根据国际机构最新统计数据,2020年,青岛港综合实力和全球影响力显著提升,在东北亚地区大型港口中居于领先地位。青岛港集装箱吞吐量超越釜山港,全球排名第6位,成为东北亚领先的国际集装箱干线港;2019-2020年,青岛港航线增速创出历史新高,超过同期釜山港增量;班轮运输连通性指数(LSCI)由92点提高到98点,连通性稳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
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发挥青岛港等国际枢纽海港作用”。有关专家表示,根据航运中心指标体系,在港口条件上,青岛港已经位列前茅,但青岛在航运服务等方面没有优势,航运服务综合水平亟待加强。青岛航运中心建设应在港口服务上寻找突破点,以适应日益变化的国际航运发展趋势。(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建亮)
海运费上涨,何以解“箱愁”?
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影响,集装箱短缺状况仍在持续,青岛集装箱制造企业正满负荷运转
位于西海岸新区的伟海科技是国内数一数二的脚轮生产企业,董事长姜墩伟最近却面临幸福的烦恼:订单排到年底,设备24小时不停歇也忙不过来,只能婉拒部分客户。虽然忙到“飞起来”,但企业利润却“小步挪”。原因无它,暴涨的集装箱海运费“吃掉”不少利润。
记者调查发现,去年下半年以来,集装箱“一箱难求”,海运价格持续上涨,部分航线涨幅近10倍,影响在航运业上下游产业链不断传导。
集装箱紧俏,运费蹭蹭涨
去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很多港口,集装箱“供不应求”状况十分普遍。记者查询国际物流在线平台“运去哪”发现,从国内港口发往东南亚、北美、欧洲等热门航线不但舱位紧张,运费也大幅上涨。例如,7月23日出发36天到达,从青岛港到南非德班港,目前显示库存极紧张。从青岛港发往鹿特丹港、休斯顿港等欧美热门航线,至少也要提前半个月预订船期。
山东港口青岛港主动协调船公司增开了100多艘加班船。
青岛易安达物流是一家有着20年历史的货运代理公司,客户遍布全国各地。公司商务经理郭平最大的感受就是“忙”,在接受记者采访期间,不断有客户打来电话。“基本都是预订、协调船期的,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国内企业订单大增,我们业务量也跟着大涨。”紧缺的集装箱和高涨的运费却如影随形困扰着她,“成本增加了,一些不太着急的客户选择暂缓发货。”郭平透露,从青岛发往欧洲、美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等地的海运费价格几乎全线上涨,比去年同期至少涨了一倍,一些热门航线甚至涨了10倍。
伟海科技的脚轮主要出口欧洲市场,从去年初至今,总计从青岛港发送约600个集装箱货物,运费从去年同期5000美元/箱涨到1.3万美元/箱,而前年同期只有3000美元/箱。
缺箱和海运价格上涨,在整个航运产业链上下游不断传导,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集装箱制造企业自然首先受益。岛城多家集装箱制造企业订单均出现井喷,营收和利润也较喜人。“我们的订单已经排到9月底了!”岛城一家大型集装箱制造企业负责人向记者透露,1个20英尺和40英尺标准集装箱售价分别涨到4000美元、6000美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一倍以上。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仍在继续、全球供应链严重受挫,但是全球前十大航运公司今年一季度财报却纷纷飘红。马士基一季度利润创历史纪录,达40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67%;长荣海运一季度扭亏为盈,实现营收32.35亿美元,同比增长约107%。
有人欢喜自然有人忧愁。中小型生产、外贸企业首当其冲。青岛沃富森机电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木工机械生产、出口的中小企业,客户主要在欧美,每个月要发送3集装箱货物,货值约15万美元。“集装箱要靠抢,船期也不固定,海运价格上涨导致钢材、芯片这些原材料跟着涨,加上增加的运费成本,每台设备成本比疫情之前增加了15%。”总经理王冠春头疼的还有大额提前垫资,“以前是客户尾款和海运费打过来之后我们再订船,现在由于船舶到港延误加上船期不固定,需要我们提前垫付订舱,公司资金周转压力大增。”更让王冠春无奈的是,快速上涨的海运费已经把产品价格优势抵消。
青岛市委党校刘文俭教授表示,持续飙高的运价或对出口形成一定的阻力。一方面,原材料价格上涨、海运价格高企抑制了中小企业的接单热情,也让国内产品的价格优势下降。另一方面,海运不畅、港口拥堵、发货时间延长、集装箱短缺等问题,让部分出口商有单不敢接,有货发不出,对出口造成一定阻力。
“疫情+黑天鹅”搅乱供需
集装箱紧缺和海运费大涨,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青岛科技大学经管学院博导杨皎平教授认为,从宏观经济角度来看,当前全球经济受疫情影响面临巨大压力,很多国家经济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而中国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做得好,大量订单涌向中国,外贸订单激增,集装箱需求随之大增。据商务部数据,今年前5个月,我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保持高速增长,特别是对美国、东盟、欧盟出口增速分别达38.9%、29.3%和27.9%;对金砖国家出口增长42.8%,高于整体增速12.7个百分点。
“第一季度出口增长300%,今年全年产能已经排满了。”位于即墨区人工智能产业园内的青岛影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生产线已经满负荷运转,集团董事长孙立表示,产品主要出口到英德法等欧洲国家,疫情并未影响产品出口,反而导致国外订单暴增,正在计划新增生产线。
这只是一个缩影。今年前5个月,青岛外贸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1至5月份,青岛外贸进出口总值3156.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3.7%。其中,出口1695.9亿元,同比增长22.8%;进口1460.5亿元,增长49%,进口增速在五个计划单列市中位列第一。
除了国外订单大量涌向国内,杨皎平教授认为,当前全球的主要港口(除中国港口外)因受疫情影响出现了集装箱运输卸载需要排队、空箱回流较慢等问题,再加上苏伊士运河拥堵事件等因素的干扰,从而加剧了集装箱区域性短缺的状态。
中国集装箱工业协会表示,由于美国和欧洲因疫情而削减运力,中国集装箱的平均周转时间已从60天跃升至100天,这加剧了中国的集装箱短缺。
一面是欧美对中国货物的强劲进口需求,一面是中国至欧美航线集装箱紧缺、舱位紧张、港口拥堵,运转效率下降,严重的供需失衡导致海运价格上涨。
集装箱短缺问题何时能够缓解?高涨的海运费何时能回落?岛城多位货代、物流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种状况至少要等到国外疫情得到较好控制,能够基本复工复产之后。“下半年国外还有圣诞节,9月份就要进入发货旺季,出口量还会维持在高位,集装箱和海运的需求量还会很大,估计得等到明年年初才能缓解。”岛城一家大型物流企业负责人邹泉分析。
全球海运巨头马士基预计,全球进出口需求激增将导致供应链瓶颈、缺箱等状况持续至今年四季度。受中国至美国出口增长推动的影响,公司海运业务增长预期从此前的3%-5%上调至5%-7%。
提升产量、加快回流是破题之道
对症下药,才是解决之道。寰宇东方国际集装箱(青岛)有限公司负责人赵菁告诉记者,从供给端加大集装箱生产能力是破解缺箱难题的有效途径。
作为中国重要的集装箱生产重镇,青岛聚集着中国中集、寰宇东方、新华昌、马士基等龙头企业的生产基地,影响举足轻重。其中,全球三成以上的冷藏集装箱出自中国中集位于胶州上合示范区的工厂;青岛马士基集装箱工业有限公司已成为马士基集团全球最大的集装箱工厂。
机器轰鸣,焊花飞溅,胶州上合示范区青岛中集冷藏箱制造有限公司生产车间里,醒目的数字大屏详细记录着每天的订单进度。各条生产线上的工人紧张忙碌着,不远处,一排排集装箱整齐摆放在堆场里,等待运往海外。
满负荷生产的不只这一家,一湾之隔的西海岸新区,寰宇东方集装箱产量比去年同期翻倍,员工人数也从2000人增加到3100人。新华昌、马士基等也都开足马力,青岛集装箱制造企业正用实际行动,为填补全球市场集装箱缺口贡献青岛力量。
杨皎平教授分析,要想缓解缺箱难题、抑制海运价格上涨,还需加强集装箱统筹管理,推动集装箱加快运转。“原则上,现在的集装箱足够满足全球贸易需求,问题出在集装箱的位置不对,以及港口拥堵导致的集装箱流转速度减慢这两件事上。目前箱子出去3.5个,只回来1个。”
刘文俭教授建议,应该提高港口的作业效率,政府也应该出台相关政策增加航线运力,保障空箱回流,还要想办法抑制大型船运公司集体涨价,打击一些船代公司“黄牛”乱加价。此外,还可尝试协调大型船公司优先将空置集装箱部署到中国、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加密海运频次,保障重点航线用箱和用船。
努力已经开始,曙光也将出现。山东港口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加快空箱周转,今年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联合黄岛海关,大力推进国内空箱调拨放行电子化进程,加快国内空箱放行时间。同时,充分发挥山东港口一体化优势,为船公司空箱调拨提供无缝衔接,保障干线转支线空箱流转通道畅通,有力支持威海、烟台、日照促进重箱中转增量。为缓解舱位紧张,山东港口青岛港还主动协调船公司,增开了100多艘加班船。
部分船公司也作出努力,例如中远海运通过规定订舱时选择的目的地不允许中途更改的方式、信风海运明令禁止员工干涉空箱流向,来避免“黄牛”通过虚假货单“骗取”空箱。
面对市场上出现“一舱难求、一箱难求、运价持续上涨”的情况,国家部委也在积极应对。交通运输部副部长赵冲久日前回应称,下一步交通运输部将会同商务部等部门继续落实好稳外贸的相关措施,引导国际班轮公司持续加大中国大陆出口航线运力供给,同时提高集装箱的周转效率,指导地方交通运输部门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确保国际物流供应链的稳定和畅通。价格方面,交通运输部也将配合市场监管部门加强海运口岸的收费监管,依法查处违规收费的行为。(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德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