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在青岛开会研讨,全国主会场放在青岛!这个全球性节日,青岛C位亮相!
鲲鹏九万里,非海之大,不能兴焉。
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国家、山东省把全国海洋宣传日主会场放在青岛,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以下简称“海洋十年”)中国研讨会同步在青岛启动。
青岛,这座城市激荡着海一样澎湃的活力,以领先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及深度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实力,昭显着她的世界知名度。
作为未来十年最重要的全球性海洋科学倡议,联合国“海洋十年”中国研讨会将研究提出中国参与“海洋十年”的行动目标和实施内容,备受社会各界关注。
自然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海洋局局长王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候增谦,副省长汲斌昌,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出席会议并致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执行秘书拉宾宁通过视频的方式对大会召开表示祝贺。
来自国家部委、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社会团体及国际组织的120余家单位和机构的260余名代表报名参加,其中院士10位,包括来自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的方国洪院士,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的李家彪院士,中科院海洋所的胡敦欣院士、侯保荣院士,中国海洋大学的李华军院士,厦门大学的戴民汉院士、焦念志院士等。
“构建我们所需要的科学,打造我们所希望的海洋,要推动形成变革性的科学解决方案,促进可持续发展,连接人类和海洋。”海洋一所副所长、研究员乔方利说,在海洋领域,中国海洋科学家和海洋工作者深感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的重要性和使命感,将积极响应“海洋十年”的倡议,不断推动海洋科技和海洋治理的创新,而作为海洋强市的青岛,更要贡献出更多青岛力量。
“青岛是我国海洋观测探测领域的重镇!”据了解,“海洋十年”有七大预期目标,其中最核心的是观测与探测,海洋二所李家彪院士正在实施“深音工程”,已经与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开展了合作,在新的机遇下,他对与青岛更多合作充满了期待。
依海而兴,向海图强。青岛目前正在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其中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参与全球海洋治理。“海洋十年”研讨会的举办,毫无疑问迈出了2021年的切实步伐。
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中国研讨会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一个明显的轨迹就是由内陆走向海洋,由海洋走向世界、走向强盛。
青岛依海而生,向海而兴。海洋是青岛最鲜明的城市特色和最大的优势。经略海洋,是这座海洋城市谋求强盛的关键方向,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对青岛的殷切期望。
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海洋是高质量发展战略要地。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完善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绿色可持续的海洋生态环境,为海洋强国建设作出贡献。
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后,在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强调,“发展海洋经济、海洋科研是推动我们强国战略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一定要抓好。关键技术要靠我们自主来研发,海洋经济的发展前途无量。”
经略海洋,青岛从未停止探索的步伐,向着总书记擘画的前进方向,青岛书写着奋发向上的蓝色乐章。海洋科技创新引领,海洋产业转型跨越,海洋港口提质增效,海洋生态湾美岸绿……
三年来,青岛将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转化为生动实践,聚焦经略海洋、建设海洋强国和海洋强省战略部署,发起经略海洋攻势,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达到10.5%,2020年增速6.1%,占全市GDP比重近三分之一。
“建设海洋强国,我一直有这样一个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三年前的殷殷嘱托,激励着我们凝心聚力、阔步前行。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出席山东代表团全体会议时表示,青岛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要积极拓展海洋经济发展空间,进一步提升海洋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工程,打造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以全球城市定位和海洋城市定位为坐标,青岛正开启经略海洋新的征程,努力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写就一场逐梦深蓝的绚丽诗篇。
01
海洋科技创新引领,
关键核心技术不断实现突破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进一步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加快海洋科技创新步伐。”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考察时的讲话,指明了以海洋科技创新经略海洋的方向。
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2021-2030)”中国研讨会
殷殷嘱托,牢记在青岛海洋工作者心中。三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勇挑创新引领重担,不断产出原创性系统性重大创新成果,使青岛成为当之无愧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
新冠肺炎疫情初期,精准筛选确定了7个抗新冠肺炎病毒药物靶点并及时开放共享,全球超过180家医院、科研院所下载使用,推荐并证明4种已上市药物抗新冠肺炎有效、2种有潜在的治疗作用;
基于北斗卫星成功实现6000米深海全水深大容量数据实时传输,使我国全球海洋定点定时观测能力居于世界前列;
深海高端装备联合实验室自主成功研发深海4000米级Argo浮标,使我国成为全球第4个掌握此项技术的国家;
与探测联合实验室(天津大学部分)研发的“海燕—X”水下滑翔机,下潜深度达到10619米,再次刷新世界纪录;
……
类似的创新成果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不胜枚举,其背后是强势的海洋创新要素集聚。这个全国唯一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汇聚了中国海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等一批“国字号”力量,一支包括院士31人、国家特聘专家18人、长江学者21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67人在内的2200余人的创新型队伍,为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开路引航。
青岛举行2021年全国“放鱼日”暨崂山仙胎鱼种质资源保护活动。
实际上,青岛的海洋科技创新成果远远不止于此。海洋科研机构云集,海洋人才荟萃,推动青岛海洋科技创新能力喷涌勃发,让青岛担负起“问海”的使命更有底气。目前,包括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在内,青岛共有国家深海基地等“国字号”涉海科研机构近30家,约占全国五分之一;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超30家,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全职在青涉海院士约占全国三分之一。这三项指标均排名全国第一。
“船舶动力定位系统,被称为‘定船神针’,填补国内领域空白;船用大型柴油机曲轴,好比船舶的‘心脏’,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在哈尔滨工程大学青岛船舶科技园,众多高精尖科研成果取得突破加速产业化。
“破解海洋生物密码,更好造福人类。”青岛华大基因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姗姗介绍说,目前,他们正在着力解决我国在海洋生物发育、进化、活性物质、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研究短板,力求产出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综观青岛,以海洋科技创新引领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的趋势锐不可当,与此同时,实现海洋科技创新的“硬件装备”也在持续增强。
近年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进入快速发展期,拥有目前全球海洋科研领域运算速度最快的P级超级计算机,超算升级项目也已落户;在国家深海基地,以“蛟龙”“海龙”和“潜龙”为代表的系列大洋深潜装备体系在青岛实现了“三龙聚首”;在各个涉海高校、科研院所,“东方红3”、“蓝海101”号、“深海一号”等一批先进科考船入列,增强了青岛的深远海探索能力。
02
海洋产业转型跨越,
“我们共同的梦想”逐渐照进现实
海洋赋予了青岛丰富的资源,彰显了这座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更让海洋产业成为青岛当之无愧的特色产业。
向阳红01号停泊在港口
海洋生物医药产业是青岛近年来着重发展的海洋特色产业之一。海洋药物的研发科技含量最高,其附加值也最大。在青岛考察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时,习近平总书记听取中国工程院院士管华诗关于海洋药物研发情况的介绍后指出,海洋经济、海洋科技将来是一个重要主攻方向,从陆域到海域都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有很大的潜力。管华诗回复说,自己的梦想就是打造中国的“蓝色药库”。总书记表示:“这是我们共同的梦想!”
经略海洋,共圆梦想。三年来,青岛谨记习总书记嘱托,大力实施“蓝色药库”开发计划,海洋药物形成“聚集开发、梯次产出”的发展态势,预计今后每年都有望诞生新药临床批件。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研究院执行院长张栋华介绍说,截至目前,国际上上市的16个公认海洋创新药物(全新分子结构的海洋药物)有2个(PSS、GV-971)来自中国、来自青岛,国内上市的甘糖酯、降糖宁散等大部分海洋药物也都来自青岛,青岛在国内海洋药物研发领域可谓“独领风骚”。
海洋生物医药业的发展是青岛海洋产业的一个缩影。三年来,青岛新增涉海上市企业7家,加快发展北船重工、中石油海洋工程、中海油海洋工程、明月海藻、聚大洋、鲁海丰等一批行业骨干企业,截至目前,海洋工程建筑、海洋交通运输、海洋旅游、海洋科教管服、涉海设备制造等5个海洋产业年产值过千亿元,海洋水产加工、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海洋化工、涉海原材料制造等4个海洋产业年产值过500亿元。
“青岛之所以吸引我们,不仅仅是因为便捷的区位、交通优势,更为重要的是优异的营商环境。”北船重工企业管理部部长郭涛在青岛的感受,映射出青岛为推动海洋产业发展而做出的不懈努力。西海岸新区精准发力船舶海工千亿级产业链,推动海西湾基地内涉海企业抱团发展。北船重工承担中海油FPSO船体建造项目,中船柴加大与北船重工、海西重工合作力度,优先采购海西重工生产的发动机曲轴,同时为北船重工提供船舶发动机,企业之间逐渐形成互为龙头、互相配套的集群式发展模式。
立足优势谋发展,补齐短板谱新篇。近年来,青岛正对标国内、国际先进城市,通过海洋新兴高端项目招引等方式,争取后来居上。2020年,全市海洋领域新签约项目102个,计划总投资2295亿元,总投资4000多亿元的134个涉海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79.3亿元,开工率达到92%以上。
“我们之所以选择落地青岛西海岸新区,除了区位、营商环境等方面的考虑,还因为青岛具有强大的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正好与清华大学的海洋工程技术形成互补。”中国海洋工程研究院项目负责人朱建勇的一席话,既点明了青岛这座海洋城市的吸引力,也体现出青岛招引项目的“落脚点”。
海工院是青岛市与清华大学、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会三方共建的重大“国家平台”,其打造“中国蓝海”、强调科技成果转化的定位,不仅将补齐青岛海工高端装备制造的短板,而且还将与打造“中国蓝谷”、强调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形成一体两翼、优势互补,擘画出青岛海洋基础科学与海洋工程技术融合发展的新未来。
打造青岛国家深远海绿色养殖试验区,建设国家深海基因库,谋划建立中国深远海开发和深海水下装备研究机构……
面向未来,青岛正在更多的产业、领域深谋远略,路漫漫不辞其远,依靠海洋科技领域的先发优势探索更多未知的深蓝。
03
港城融合、产城共兴,
青岛对外开放的格局和站位更加高远
青岛依海而建、依港而兴,港口是青岛巨大的优势之一。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更加注重经略海洋”“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重要指示精神,自山东港口集团成立以来,山东港口青岛港(以下简称“青岛港”)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东北亚国际航运枢纽的作用更加凸显。
全球领先的集装箱自动化码头在这里建成投产,生产效率位列国内沿海集装箱港口第一位;拥有集装箱航线超过170条,航线密度稳居中国北方港口第一位。得益于码头效率高、集装箱航线密度大等优势,2020年青岛港实现集装箱吞吐量2201万标准箱,同比增长4.7%,位居全球第六、东北亚第一;海铁联运量完成165万标准箱,同比增长19.6%,位居全国第一,连续6年居全国港口首位。
青岛港不止步于做一个运输枢纽,而是在做大做强港口运输的同时,向着港城融合、产城共兴的方向进发。在董家口港区,引入了能源储备基地项目等5大类14个工程项目,加快建设国家能源储运中心和大宗散货集散中心;在国际邮轮母港区,引进船舶管理、航运保险、航运交易、海事律所等高端航运服务机构,目前落地项目36个,投资规模达620亿元。
“青岛港,不仅仅是一个港,还是沟通世界的国际物流大通道。”在今年举行的青岛经略海洋攻势推进情况质询会上,这种观点成为共识。加快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山东自贸区、上合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加持下,青岛港越来越成为青岛向海经济、海洋外向型经济实现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桥梁。
依托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链接上合组织国家与东北亚经济圈的核心商贸物流运转基地;强化面向日韩门户功能,推进海港、空港与日韩主要口岸“多港联动”,实现日韩空中航线“公交化”,建设中韩日“海陆海”跨境电商高速物流通道……以港口为依托,青岛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促进物流、贸易、投资、商旅文化和海洋合作平台发展。
更为重要的是,站上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新风口,青岛正在加速全球海洋城市中心建设,为青岛担当长江以北地区国家纵深开放新的重要战略支点、山东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以及建设开放、现代、活力、时尚的国际大都市搭起新的平台、插上新的翅膀。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
面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青岛建设载体、打造平台、引进培育主体、发展新业态、改善环境,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加强人才国际交流和合作。例如,面向上合组织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山东省科学院海洋仪器仪表研究所组建起中乌、中白、中俄、中德4个国际技术创新中心,将汇聚10名左右国际海洋科技顶尖人才、50名杰出人才、150名以上领军人才,在青开展海洋产业研发。
日前,青岛发布的“十四五”规划提出,青岛将以全球城市网络和海洋城市网络为坐标,深化国际城市战略,突出海洋优势,彰显海洋特色,持续提升在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中的能级,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战略支撑。建设国际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现代海洋产业发展高地、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和海洋命运共同体先行示范区。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一系列发展新蓝图已经绘就,一系列改革新思想应运而生。站在新的起点上,青岛正牢记总书记嘱托,锐意进取,更进一步,为青岛走向未来提供澎湃的海洋力量,为建设海洋强国作出更大的“青岛贡献”。
作者 |李勋祥 摄影 |韩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