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青岛市统计局公布了青岛七普人口数据,青岛人口的“秘密”逐一揭开。
数据显示,过去10年,西海岸成为最大的“赢家”,人口猛增51万,而青岛的“金边”市南,则减少5.82万人。近年来市南的经济低迷,在人口方面上找到了一个原因。而且,人口减少幅度之大,有点超乎意料,超过10%。
人口同样减少的,还有平度市和莱西市,分别减少16.61万人、3.01万人。
从减少幅度上讲,平度最高,市南和莱西次之,减少幅度分别为-12.24%、-10.68%、-4.01%。
人口流向折射一个区域的吸引力、活跃度,以及发展潜力。这份七普数据,暴露了各区市真实家底,也暗含着青岛各区市未来的强弱密码。
与2010年相比,至2020年青岛增加135.6万人,达1007万,占全省总人口比重9.92%,比2010年提高0.82个百分点,提高幅度居全省首位。具体到各区市,西海岸毫无意外地成为人口增长最多的区市,占到青岛整体增幅的37%。虽然数据漂亮,其实人口增加规模还未达到此前的预期。2018年,青岛发布《关于推进实施青岛西海岸新区发展总体规划的意见》,其中提到力争到2020年,常住人口达到240万左右。青岛10个区市中,人口增加的有7个,减少的有3个。除了西海岸新区,城阳区、李沧区、即墨区、胶州市、崂山区、市北区,分别增加37.24万人、22.49万人、15.89万人、14.47万人、12.29万人、7.62万人,增长幅度较大的4个区为城阳区(50.52%)、李沧区(43.89%)、西海岸新区(36.69%)、崂山区(32.38%)。值得注意的是,凡是人口减少的区市,均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老龄化。根据数据,青岛4个区市60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24%,分别是市南(25.92%)、平度(25.53%)、莱西(25.16%)、市北(24.57%),排在前三的,正是人口减少的区市,市北则是传统主城区。全国七普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为18.70%,青岛为20.28%。根据国际标准,超过20%即进入老龄化中度阶段,达到30%为重度阶段。以此来看,市南、平度和莱西的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一大挑战。再说一句,平度每10万人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仅为8427人,排名全市倒数第一。如何吸引人才,也是亟待破题的。要知道,全国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15467人,青岛则为22551人。人口相对年轻的区市,基本则是人口增量多的区域。最年轻的区市为城阳,60岁以上人口占比14.30%,65岁以上占比9.68%。与之相对应,其0-14岁人口占比达17%,排名全市第一。第二年轻的是西海岸新区,60岁以上人口占比16.52%;第三年轻的区市为李沧区,60岁以上老人占比也没有超过17%。年轻人是城市的未来,上述区域未来应该是值得期待的。区市人口结构的变化,背后是经济、楼市、区位、交通、配套等一系列变化的影响。最明显的例子是人口增幅较多的城阳和李沧。过去10年,随着传统市区房价的高涨,许多年轻人不堪承受房价之重,纷纷向外找寻安家之处。彼时,房价洼地的李沧、城阳自然成为首选。在一定程度上讲,这是城市发展的外溢效应。但随着李沧土地开发日趋饱和,人口大量涌入,这个青岛最小的区,房价也已站上2万以上,对年轻人已经不如此前“友好”了。去年以来,李沧北边的城阳,瞅准了时机,适时推出了“共有产权房”,又给了在青岛逐梦年轻人一次安家的机遇。凭借这一无可比拟的优势,2020年1-11月份城阳就吸引各类人才2.4万人。现在,工作在市南,住在李沧、城阳,已经成为诸多年轻人的选择。主城区的扩容,也体现在青岛最新的政策规划中。青岛“十四五”规划提出,“统筹市南、市北、李沧、崂山和城阳一体发展”,城阳已被看做是主城区的一部分。年轻人逃离传统主城区应该反思,但逃离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思考,“高房价、低工资”只是表象,缺乏高端产业和相关生态圈才是关键。可以对比的是杭州,七普数据中,无论是上城区还是西湖区,人口均实现了高度增长。主城区土地饱和不假,但挺进高端产业,引入并留住高端人才是可行的。首次,传统主城区要承认下滑乃至落后的现状,走出“舒适区”,在城市更新、营商环境等领域发力,先夯实“硬”与“软”的基础设施,所谓“栽好梧桐树”。以市南为例,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的高达4.5万人,高居全市第一,人才基础可谓十分雄厚。其次,立足青岛与胶东,发展适合本区域,并可与整个胶东产业基础相契合的高端产业,尤其是制造性服务业。在整个胶东半岛,青岛做总部经济、研发中心最具优势,多个方面匹配高端人才对环境、配套等方面的要求。歌尔声学将研发中心设在青岛,就是典型例子。传统城区的目光,不仅要盯着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也该多瞄准周边地市,寻求更多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