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笔!国信集团拟68亿元入主国融证券,青岛金融版图布下关键一子
与外资机构联手申请的券商牌照尚未落地,青岛已经迫不及待开辟新路。
4月7日晚间,青岛国信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简称“国信集团”)公告称,近期公司为收购国融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国融证券”),通过受让目标公司现有股份及认购目标公司增资的方式向目标公司进行股权投资。目前,国信集团已与协议各方签订了股权转让协议及增资协议,各协议金额合计684,159.85万元。
简言之,国信集团拟斥资68亿元入主国融证券。
消息一出,立即引来各方关注:68亿元重金买入一家券商,青岛究竟意欲何为?
作为5个计划单列市中唯一没有本土券商牌照的城市,青岛对券商牌照的渴望由来已久。自2019年7月,证监会重启内资证券公司设立审批以来,青岛积极谋划并付诸行动。去年9月,国信集团联合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向证监会申请设立一家证券公司。仅半年后,国信集团通过股权收购的方式再次出击券商牌照。
对一座城市来说,本土券商除了体现城市的金融实力,更将从税收、人才、资本、产业等多方面进一步反哺城市发展。
此次收购国融证券,意味着青岛金融版图的关键一块拼图已经找到。国信集团和青岛的整体产业、营商环境将为国融证券带来新希望,而这一本土券商也必将为青岛产业发展提供新助力。
青岛从不掩饰自己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雄心。
站在“十四五”的历史新起点,青岛补齐金融要素市场短板的步伐再度提速,在金融版图上频频落子,并高标准谋划,包括建议在青设立期货交易所。
券商牌照只是征途中重要的一步,但它为我们坚定了信心,打开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01
青岛出手,“一参一控”
早在去年11月,就有媒体爆出国融证券出让控股权,国信集团接洽尽调的消息。
国融证券是经中国证监会核准的综合性证券公司。公司成立于2002年4月,主要股东为长安投资集团、普润投资、内蒙古日信担保集团等,国融证券2019年年报显示,北京长安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持股70.61%,为控股股东。
长安投资出让国融证券控股权也是不得已为之。一方面,长安投资背负的偿付金额或高达28.5亿元。其中,2016年长安投资与杭州普润星融股权投资合伙企业等签订过国融证券的上市对赌协议,如果2021年国融证券不能上市,长安投资需偿付约16.23亿元。如今期限将至,国融证券仍处于上市排队中。
另一方面也受制于《证券公司股权管理规定》的限制,长安投资难以满足相关财务要求。根据规定,券商控股股东的总资产、净资产分别不低于500亿元和200亿元;而截至2020年6月,长安投资的总资产和净资产均不符合要求。如果长安投资在5年过渡期仍未达到要求,国融证券就须由综合类证券公司转型为专业类证券公司。
于是,资金并不宽裕、且券商控股股东资格恐将丢失的长安投资,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入局者国信集团。
作为青岛国资旗下国有资本投资与运营的主体,金融类资产是青岛国信重点布局的业务条线。目前青岛国信重点投资的金融机构包括青岛银行、青岛农商行、陆家嘴信托、泰信基金、中路财险以及青岛场外市场清算中心。此外控股经营的子公司则涵盖小贷公司、融资担保、股权投资、金融信息、产业投资基金等多个类金融领域。
证券公司仍然是国信金融资产布局中的“缺失一环”。
2020年9月,国信集团曾向证监会提交申报材料,申请设立一家证券公司。但该证券公司控股股东是外资机构的意大利联合圣保罗银行,国信集团为参股。
此次,国信集团拟出资68亿元收购国融证券。根据公告,国信集团以453832.46万元受让国融证券股东所持737938954股股份,国信集团与国信金控合计投资230327.39万元认购国融证券新增股份374516089股。
在业内看来,这两者将形成互补,正好完成了青岛国资的“一参一控”布局,“国信集团收购国融证券有利于青岛金融业发展体系的丰富和金融牌照的完善。同时,国融证券有青岛国资的入主,将会在未来资本力量的增强、管理的提升、业务的拓展等方面更有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
02
一块重要“拼图”
此次国融证券收购,国信集团十分重视。有媒体报道称,收购是由国信集团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邓友成亲自带队尽调。
无论是68亿元的大手笔作价,还是总经理亲自出马尽调,实际上都透露出青岛这座城市对券商牌照的渴望。
作为重要的金融机构和核心资本中介,证券公司总部对城市来说意义重大,其手握的券商牌照一直是重要的金融牌照,是各地方政府的呵护对象,一地拥有证券公司数量的多寡,也是当地金融实力的体现。不仅如此,本土券商更将从税收、人才、资本甚至产业等多方面进一步反哺城市发展。
“证券公司既是资本中介,又可以通过股权直投,对企业融资能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进而培育和引导一个城市的产业走向。”青岛一家大型证券公司营业部的负责人坦言,一个城市对自己的券商话语权更强,在资源配置上也能与城市更匹配,“综合类证券公司要比专业类证券公司的含金量更高,对城市产业发展的助力更大。”
券商牌照的这些价值,青岛看得到却苦于缺失,因此补短板的心情更为迫切。
作为中国唯一的经国务院批准的以财富管理为主题的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青岛的金融资源得天独厚,金融实力也不容小觑。近日发布的第29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GFCI 28)”中,青岛位居全球金融中心第42位,较上期提升5个位次,列上海、北京、深圳、广州、成都之后。
青岛证监局信息显示,截至2021年2月28日,青岛市辖区内共有证券公司及分支机构156家,其中分公司35家,营业部120家。其中,仅有中信证券(山东)注册地为青岛市。虽然中信证券(山东)注册地并未变更,但在业务和管理上已与青岛市财政局“脱钩”。
经济、金融地位如此卓越的青岛却没有属于自己的券商牌照,这与城市的资源禀赋、实力、定位严重不符。
收购国融证券是青岛补齐券商牌照短板,在金融领域寻得的一块重要“拼图”。
早在收购消息尘埃落定前,就有消息传出:国融证券的战投要求注册地在内蒙古的国融证券迁址。这进一步佐证了青岛国资收购国融证券的深层次谋划布局。
03
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潜质
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国诞生了一批超级金融城市。放眼这些超级金融城市,无一不是金融机构的云集之地。
上海作为名副其实的国际金融中心,不仅集聚了包括股票、债券、期货、货币、票据、外汇、黄金、保险、信托等各类要素市场,持牌金融机构总数更达到1600多家,其中外资金融机构占30%。截至2020年8月31日,注册地在上海的证券公司多达27家(包括资管公司和承销保荐公司),证券营业部超过700家。而注册地在深圳市的证券公司(含资管子公司等)多达23家。
对标先进,同样锚定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青岛,近年来发展迅猛。金家岭金融聚集区作为试验区的核心区和主阵地,截至2020年12月21日,已聚集金融机构和类金融企业1052家,其中大型法人机构18家;持牌金融机构211家,金融业态22类,成为青岛金融业发展的“热带雨林”。
从全市金融业态角度来看,自青岛银行、青岛农商银行,到中信(山东)证券、中路保险,再到兴华基金、陆家嘴信托、青银租赁,再到去年12月获批的港信期货,青岛市法人机构已集齐七张金融牌照。如果此次收购国融证券顺利落地,这七张牌照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圆满”。
但与前排城市相比,青岛依然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青岛的“项目落地年”,青岛丰盈金融要素市场的步伐明显加快。
今年一季度,日本欧力士平台总部项目、意大利意才证券项目签约,外资金融机构引进取得重要进展,为金融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3月24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带队赴京走访,其中一站为中国证监会。对于这个全国证券期货市场的统一监管机构,青岛党政考察团的此次走访,显然是想要借鉴证监会监管改革成果,进一步提升金融监管能力外,推动城市加速布局资本市场、培养本土券商牌照和金融机构总部。
在资本市场,青岛国资的动作频频。国信集团正式公告拟收购国融证券消息之前,3月25日,华西股份发布公告披露了其参股子公司——联储证券的增资事宜,青岛全球财富中心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拟斥资16.5亿元认购将成为联储证券第二大股东,同时青岛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也早已“潜伏”在这家券商股东之列。
青岛还在谋求更高级别的市场要素。
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青岛市政协主席杨军提出,建议国家发改委、证监会等中央部委给予大力支持,批准在青岛设立期货交易所。而青岛“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提出,远期争取开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交易,拓展保税展示交易、保税期货交易等功能业态创新。
基于自身的城市定位、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青岛着力打造财富管理、创投风投“两个高地”的目标,铆足劲破局券商牌照乃至更高级别市场要素的行动,让我们看到了青岛打造国际金融中心的潜质。未来,青岛还要持续修炼内功,谋定快动,为打造全球金融中心城市,积蓄发展动能。
作者|长亭 策划|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