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大数据……大学生就业新热门!山东高校这波操作“把准脉”……
文 |刘文蕾
有人说,上大学选什么专业无非有三种考虑:一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二是根据市场的需求,三是重视学校专业无所谓。“学以致用”,虽说高校专业设置不能完全惟市场马首是瞻,但毋庸置疑的一点是,专业设置不能脱离市场需求太远,最佳的结合方式是,高校具有前瞻性,能领先市场一步,培养未来人才,服务未来市场。
今年2月下旬,《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显示,山东新增备案本科专业149项,新增审批本科专业18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相关专业成为驻鲁高校开设的热点。
人工智能、大数据……近年来一直都是亮相频率很高的词汇。对于山东高校而言,不仅是2020年,此前就有高校在上述相关专业上有所布局。《2018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显示,山东共13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为当年数量之最,其次是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到了2019年,山东又有14所高校增加了人工智能专业,11所高校新增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6所高校新增机器人工程专业。
可以看到的是山东高校的专业倾斜,也能令人感受到,迫切需求背后透露出山东新旧动能转化、产业升级的时代步伐。2020年,青岛提出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围绕这一目标,青岛全方位发力,邀请全球合伙人,汇聚更多企业、资本、人才和技术集聚,互联网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青岛越来越常见的场景。济南市咬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目标,全力打造科创济南、智造济南、文化济南、生态济南、康养济南,加快建设“大强美富通”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对于相关人才也极度渴求。
环顾国内,近年来其他省市都发布了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上海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14个领域,四川重点关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关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六大重点发展领域……
各省市之间你追我赶,“人才大战”轮番上演。毕竟,谁能引进、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取得更快更大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飞速发展的今天,山东要分得一杯羹,必然要跟上时代的节奏,制定人才发展战略,不能再像错过消费互联网大潮时那般迟钝。这一次,灵敏捕捉到新事物的山东绷紧了神经,把握住机会,便增加了在该领域成为佼佼者的砝码。
不仅是外部环境的要求,山东自身状况也需要高校教育施力。
随着新旧动能加速转换,落后产能逐渐淘汰,“四新”经济发展跟进,工业互联网高地崛起,山东急需的正是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现实是这类人才数量偏少,特别是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严重缺乏。
这在本土职业网站给出的统计分析中可体现。齐鲁人才网曾对2020年山东省人才需求情况进行了不同维度的统计分析,从2019-2020年山东省就业市场人才需求量行业分析来看,去年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人才需求量最高,占比为8.27%。
中青校媒最新一项调查发现,超半数大学生向往新一线城市,占调查人数的52.57%。除了新一线城市表现出一定热度外,超八成大学生希望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
(来源:中国青年报)
山东在“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推进工业互联网行业平台升级,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工业互联网+制造业”成为山东精准聚焦“六新”突破,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抓手和发力点。
吸引外来人才,更要培养本土人才。山东本地的高校毕业留鲁就业率也相当可观。公开资料显示,2017年以来,我省高校毕业生年均保持在60万人以上,占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的7.5%左右,总体就业率一直保持在85%以上,其中,留鲁毕业生比例保持在80%左右,且呈逐年上升态势。截至2020年7月底,应届高校毕业生留鲁率达到82.56%,明显高于前三年水平。因此高校开设新专业,“肥水多流自家田”也是个可喜的局面。
培养能力型人才而不是培养“书呆子”,高校也一直在努力。山东高校在开设新专业的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实践。比如山东大学、山东科技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这几年纷纷与校外机构签署了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相关的校企合作协议。通过校企合作,高校与用人单位之间进行资源的交互,实现高校人才培养成果与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无缝对接这一目的,服务于山东的战略需求。
这也符合《山东人才发展蓝皮书2020》提出的要求: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实现教育培养与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并根据发展战略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求,打造终身教育体系。
社会为人才提供良好的成长条件,具备专业知识的高校人才也将为山东发展注入更多活力,助力山东走在时代前沿,形成了良性循环。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在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关联密切的今天,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意味着城市发展增加了一份软实力。未来,山东如何更好地以教育力量引领发展突围,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