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不“以吞吐量为王”,以何为王?做“大”之后,山东港口确立了一条新路…

2021-03-27 18:54    青报观象山

对港口大省山东而言,港口是具有比较优势的宝贵资源。

2019年8月,山东将7个沿海城市的港口“握指成拳”,组建山东港口集团。一年多来,山东港口集团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港口运营商,世界级港口群。

做大之后亟需做强。

“十四五”开局之年,向海图强的山东把突破口锁定港口经济。

日前,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推进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设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从高标定位、夯实基础、完善功能、扩大合作、深化改革5大方面入手,提出了17条意见,明确了山东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的任务、路径、目标和时间表。

其中,“2035年全省沿海港口发展水平整体大幅跃升,沿海主要港口建成国际领先的世界一流港口。”

作为整个物流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港口的作用不仅是货物装卸的场所,更是资源聚集的重要平台,城市发展的重要引擎。

建设世界一流海洋港口,既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重要指示精神的担当作为,也是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把握主动、进位争先的关键动力源。

港口“吞吐量为王”的时代正在远去。目前,山东港口在“量”上居于绝对领先地位,但在发展模式上仍以传统业务为主,高端新兴业态发展不足,自身大而不强。

山东港口还面临群雄环伺的竞争局面。

纵观全球,很多先进港口已经开足马力,全力转变发展模式。在国内,浙江、江苏、河北等实力超群的省级港口集团动作频频,提出数字赋能,转型升级。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先决条件优越的山东要想让港口这一经济发动机率先动起来,就必须比对手更快强大起来。

突围路径很重要。从刚刚出台的“17条意见”中可以看到,山东沿海港口转型的着力点在于提升和延伸:即提升港口发展能级,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放大港口功能,从沿海向内陆延伸,促进黄河流域生产链、供应链、资源链集成集约集聚。

转型发展的作战指挥图已经出炉,山东港口要定好位、铆足劲,加速向世界一流进发。

01

做大之后更重要的是做强

港口是水陆交通的集结点和枢纽处,是工农业产品和外贸进出口物资的集散地,也是船舶停泊、装卸货物、上下旅客、补充给养的场所。

千百年来,港口的兴衰折射经济的强弱。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港口与城市乃至国家,相互支撑、共同繁荣。

“十三五”期间,中国港口规模稳居世界第一,沿海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数2530个。在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10名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均占7席。有效地发挥了“一带一路”重要支点效能,为畅通双循环发挥了重要作用。

专家预判,新的发展格局下,中国港口的作用和价值在“十四五”期间将继续被放大。

作为海洋大省、港口大省,港口对山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山东在发展港口经济上具有先天优势。

山东海岸线全长3024.4公里,大陆海岸线占中国海岸线的1/6。沿海岸线有天然港湾20余处,近陆岛屿296个,沿海滩涂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山东发展港口经济的优势和潜力巨大。

纵览山东辽阔绵长的海岸线,滨州港、东营港、潍坊港、烟台港、威海港、青岛港和日照港7个市级港口鳞次栉比排列。其中,青岛港、日照港、烟台港三个港口年吞吐量均居全国港口前十位。2020年,这三个港口全部跻身全球港口货物吞吐量前20位,青岛港和日照港分列全球第5和第10。

区位及战略地位上,山东港口地处“一带一路”十字交汇点和“东西双向互济,陆海内外联动”双节点,既是我国连接世界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省稳外贸、保畅通、促增长的物流大通道,枢纽价值明显,在促进全球贸易流通等方面优势突出。

拥有这些得天独厚的宝贵资源,做大做强港口经济成为山东的必然选择。

过去很长时间,山东沿海各港口由于腹地交叉、业务重合,同质化发展、无序竞争、重复建设的问题突出,严重制约了港口功能升级,实施资源整合迫在眉睫。

2019年8月,山东将青岛、烟台、日照、威海、潍坊、东营、滨州等7个沿海城市的港口“握指成拳”,组建山东港口集团。经过一年多的发展,山东港口集团交出了领跑世界的答卷:2020年,货物吞吐量14.2亿吨,同比增长7.5%,高出中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速4.3个百分点;完成集装箱3147万标箱,同比增长6.5%,高出中国沿海港口平均增速5个百分点;新增集装箱航线35条,其中外贸航线18条,集装箱航线总数达到300条。

山东省港口集团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港口运营商、世界级港口群。

这还远远不够。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山东手握一把好牌,皆与港口贸易有关: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将为港口赋能;RCEP协定的成功签署,为深化山东与日本、韩国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合作提供了难得机遇。

打好这些牌,就是要让港口作为山东产业辐射带动的“发动机”,率先动起来、燃起来、强大起来。换句话说,成功做大的山东港口更要全力做强。

02

港口转型,新一轮角力赛

“做大规模后,山东港口的传统发展模式亟待改变。”山东省港口集团董事长霍高原在接受记者专访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山东港口自身大而不强的短板。

纵观全球,港口“吞吐量为王”的模式已经无法支撑长远发展。霍高原说,尽管山东港口在“量”上居于绝对领先地位,但在发展模式上仍以传统装卸、仓储、转运等业务为主,商贸物流、供应链服务、现代航运服务、旅游休闲等高端新兴业态发展不足,特别是航运要素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不高。

除了自身求变的必要性,山东港口还面临一系列外部压力。

从宏观大环境来看,近年来,受GDP及进出口增速放缓影响,中国主要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增速下降,体现出较强的经济周期性。中国沿海港口处于结构性产能过剩阶段,港口群林立,岸线资源饱和,腹地高度重叠,加剧区域港口竞争。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每个港口都很拼。

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组建省级港口集团,已成为多省港口做大的通用做法。

早在2015年8月,浙江组建成立了浙江省海港集团,成为国内第一家集约化运营管理全省港口资产的省属国有企业。集团通过整合,形成了以宁波舟山港为主体,以浙东南沿海温州、台州两港和浙北环杭州湾嘉兴港等为两翼,联动发展义乌陆港和其他内河港口的“一体两翼多联”的港口发展新格局。

2017年5月,江苏省港口集团组建成立。江苏省属港航企业以及南京、连云港、苏州、南通、镇江、常州、泰州、扬州等沿江沿海8市国有港口企业,整合并入集团。

2018年底,安徽省先行整合沿江马鞍山、芜湖、池州、铜陵、安庆5港和合肥、蚌埠2港中的马鞍山港口集团公司等10家港航企业,组建了大一类企业“安徽省港航集团有限公司”。

眼下,为了做强港口,这些省级港口集团又在转型路上展开新一轮角力赛。

浙江省海港集团、宁波舟山港集团旗帜鲜明地提出,数字化是打造世界一流强港的加速器。连续12年吞吐量位居全球第一的宁波舟山港,正处于从世界大港向世界一流强港迈进的转型期,港口竞争力已不仅仅是“以量取胜”,更多地取决于运营的高效化、服务的便捷化、生态圈的活力度,因此要加快发展数字经济。

江苏省港口集团则以打造世界一流智慧港航为目标,抢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加强互联网、云计算、5G、区块链等新技术与港航各领域深度融合,积极开展技术攻关、工艺改造和流程创新,全力推动集团转型升级。

山东港口转型发展的目标也已经定调。《意见》提出,制定全省沿海港口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升港口智慧、绿色、平安水平,推动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转型,全力打造功能完备、服务高效、特色突出、全面领先的现代化港口群。

《意见》对山东建成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列出了明确时间表,透露出十足的紧迫感和确定性:2021年全省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17.5亿吨、3350万标箱,2025年分别达到20亿吨、4000万标箱,基本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35年全省沿海港口发展水平整体大幅跃升,沿海主要港口建成国际领先的世界一流港口。

03

提升能级,延伸港口

尽快建成世界一流港口,山东要朝着哪些方向发力?《意见》给出了“关键词”。

一个是“提升”。  

从装卸港向枢纽港、贸易港、金融港升级,是港口转型发展的大势所趋。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就是要提升港口发展能级。《意见》对提升港口枢纽地位、增强港口贸易功能、拓展港口金融服务、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等方面提出要求。

自山东省港口集团组建以来,这一转型动作正稳步进行。山东港口整合后先后将各港口独立运营的物流、贸易、金融、装备制造等业务进行再整合,组建了11个板块集团,为大力发展港口新动能提供组织保障。

一个实力超群的省级港口集团或者港口群,势必要有一个具有“龙头”地位的核心港口,在经验探索、转型发展上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

青岛港就是这样的存在。

青岛早就意识到,青岛港虽然是世界级大港口,但港口功能比较单一,主要以物流运输为主。单从港口的航运功能看,青岛没有与世界知名的航运中心城市拉开多大距离,但在港口贸易、航运服务和金融服务上,却存在明显差距。

先进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运输港只有成为贸易港,在更大市场空间内配置资源,港口的效应、港口对一个城市的价值才可能最大程度地发挥。

基于青岛港的转型需求,也基于国家开放大局的要求,2019年以来,青岛市发起国际航运贸易金融创新中心建设攻势,围绕航运做贸易,围绕贸易繁荣金融,以金融放大贸易,以贸易撬动航运,搭建航运、贸易、金融协同发展生态系统。

借助生态的力量,贸易、金融、类金融、保险等高端要素逐渐向青岛港聚集,同时又反哺港口和城市经济发展。

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青岛港为山东港口转型发展提供了样本思路。

下一步,山东港口要继续放大青岛港的样本带动作用,结合各地实际加速航运、贸易、金融三大要素协同创新,发展临港产业,实现港口发展能级的进阶。

另一个是“延伸”。

在新的发展格局中,港口应该如何定位和发挥作用,赢得新的发展机遇,这是摆在中国港口面前的新课题,同样也指出了港口转型发展的突破口。

山东港口选择海铁联运作为积极融入“大循环”“双循环”的实现路径,通过开班列、建陆港、拓资源等举措延伸港口,打通“双循环”的陆海联动大通道,把港口搬到内地企业的“家门口”。

去年前三季度,山东港口新开通海铁联运班列4条,海铁联运线路总数达到68条;新建内陆港3个,内陆港总数达到18个。

山东对此还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根据《意见》,到2025年,建成内陆港50个。

要打通这一突破口,青岛港必须发挥龙头引领作用。近年来,青岛港坚持海陆双向发力。作为国内9个国际枢纽港之一,自2015年起,青岛海铁联运箱量保持20%以上的高速增长,已连续六年位居全国沿海港口第一位。

未来,在做好“外贸大港”服务外循环的同时,青岛港还需更加注重服务经济“内循环”,加快布局内陆港的步伐,拓展海港功能腹地,促进黄河流域生产链、供应链、资源链集成集约集聚,让“龙头”昂得更高,助力山东港口驶向世界一流。

作者 |长亭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党史学习教育中央宣讲团宣讲报告会在济南举行 青岛设分会场收听收看

2021-03-27    青岛日报

全线14座车站进入主体施工!青岛地铁6号线传来新消息

2021-03-27    大众网

最高23℃!冷空气造访 青岛升温态势不减 还有这些花儿开好了

2021-03-27    青岛日报

青岛即墨:重点功能区集聚成势,激活发展新动能

2021-03-27    人民网

总投资超170亿元,青岛高新区一季度21个新项目签约

2021-03-27    齐鲁晚报

风从海上来 | 第三批赴上海专业实训队赴外高桥保税区参观

2021-03-2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百年里院丨保护性修缮留历史痕迹 宁阳路片区首批项目6月开街

2021-03-27    蓝睛新闻

爱吃蛤蜊的你,见过“种蛤蜊”吗?快来围观青岛蛤蜊苗播种季

2021-03-27    齐鲁网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