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长带队赴一汽总部走访,释放了一个重要信号……
全面“回归”实体经济、全力建设制造强市的青岛,加快“谋篇布局”。
3月19日,青岛市委副书记、市长赵豪志率市直有关部门、有关区市主要负责同志,赴长春市走访中国一汽集团,并与中国一汽董事长徐留平进行座谈,双方围绕加深更多领域互利合作深入交流。
作为中国工业化较早的城市,青岛曾创造了“上青天”的辉煌,形成了实力比较雄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涵盖了全部41个工业大类中的39个。
但在一个重要门类上,青岛是有短板的,那就是“汽车制造”。
这块“短板”非同小可,因为汽车制造业太重要了。2020年,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06.14万亿元,其中,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8.156万亿元,占到总体工业企业营收的7.68%,仅次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的12.1万亿元,在所有工业大类中位列第二。
“车轮上的国家”都强了富了。今天的城市竞争格局,很大程度上是以汽车产业实力做后盾的。翻开中国汽车地图,北有长春,中有上海、武汉、重庆,南有柳州、广州、深圳……
在第一轮传统燃油车的竞争中,青岛落在了后面,在中国汽车工业格局中的“存在感”很弱,青岛制造未能在汽车时代再创奇迹。
近年来,青岛加紧“补课”,大力布局汽车产业,先后迈上了整车、乘用车、新能源汽车几个关键台阶,发展势头不错。但与前排城市相比,青岛汽车产业链条还不完整,产业规模还不算大,总部车企缺乏。
青岛想要建设制造强市,汽车制造业是必须要攻下的山头。
在走访一汽时,赵豪志旗帜鲜明地提出了青岛的目标:全力打造全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聚力建设全国重要的汽车制造基地。
显然,这是在表达青岛的雄心,也是在展示青岛的机遇。
1、青岛的“汽车梦”正照进现实
在工业革命时期,汽车业被称为“皇冠上的明珠”。作为改变世界的一大发明,汽车为人类带来激情与梦想、带来生产方式革新的同时,更“驱动”着城市和国家前行。
一度站在中国工业化“最前排”的青岛,心中一直编织着一个“轿车梦”。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英国老牌汽车公司罗孚衰落,急于变卖各种资产,以求还债。这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无疑是一个大大的机会。最早引进其生产线的两个中国城市,一个是芜湖,还有一个就是青岛。青岛的“轿车梦”由此发端。
在此后的岁月里,青岛不是没有努力,但离“轿车梦”的距离还有很远。很长一段时期内,青岛有了卡车、工程车、特种车、微车、面包车,但就是没有像样的轿车,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轿车品牌。
直到2020年下半年,新款奥迪A3在一汽—大众华东基地正式下线,至此,青岛才有了拿得出手的轿车。这款车是奥迪品牌为重塑中国豪华A级轿车市场格局,所落下的关键一子。而对青岛乃至整个山东来说,该车型的落户则填补了一直以来的高端车空白。
目前,青岛已经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汽车工业体系,整车生产企业达到5家,改装车企业达到28家,拥有170多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接近900家其他相关配套生产企业。
青岛市工信局数据显示,2020年青岛整车产量近120万辆,已连续3年突破百万,其中新能源汽车近13万辆,创历史新高;全年汽车产业增加值增速超过20%,对青岛全市工业增长贡献率超过45%。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汽车产销总体仍呈下降态势。新能源汽车领域,青岛已跻身前茅,全国平均每10辆车就有一辆是“青岛造”。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青岛汽车产业后发优势明显,特别是在集聚发展上可圈可点。2020年,位于即墨区的青岛汽车产业新城汽车产值超900亿元,同比增长12.5%,规上工业总产值约699亿元,同比增长39.83%。逆势增长,跑赢了“大盘”。
青岛“十四五”规划把制造业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明确提出,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市、质量强市,重塑“青岛制造”优势,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并对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做出部署。
可以说,汽车产业肩负着青岛制造业崛起、重现辉煌的光荣使命。
2、总部突破+“换道超车”
但就目前而言,青岛与前排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头部的车企总部。
中国汽车产业的新理念、新技术、新产品绝大部分都从总部发端,强大的总部效应也让人才、资金、技术等行业资源加速集聚。
中国知名的汽车城无一不是车企总部所在地:长春有一汽,上海有上汽,广州有广汽,重庆有长安汽车,柳州有五菱汽车,武汉有东风汽车。
2020年,长春汽车工业实现产量265.45万台,成为中国北方规模最大、产值最高、最为发达的汽车工业中心。其中,总部位于长春的中国一汽实现整车销量370.6万辆,实现营业收入6960亿元,利润467亿元。
再来看上海。2020年,上海汽车产量达到264.68万辆。能取得这样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有着上汽集团这样的超级车企。2020年,上汽集团整车销量达到560万辆,连续15年保持国内第一。
武汉是中国六大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区域之一,享有“中国车都”的美誉。早在2018年,武汉市汽车产量就达到170万辆,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达4000亿元,连续9年成为第一大支柱产业。总部位于武汉的东风汽车集团现有总资产3256亿元,员工16万多名,累计产销汽车超过4000万辆,上缴税费超过4000亿元,为武汉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青岛对总部车企渴望已久。因为只有具备研发创新中心和总部企业,在产业中才能真正拥有话语权。否则,就算布局再多产能,青岛也顶多是一个汽车组装厂,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汽车城”。
传统燃油汽车产业“大局已定”,青岛作为后来者想要占得一席之地并不容易,大力培育和引进车企总部,只能算是“亡羊补牢”。
青岛还有机会吗?有。那就是运用后发优势,布局新能源汽车。这是青岛实现“换道超车”的最佳路径。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孕育兴起,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入了加速发展的新阶段,正与新能源、新材料以及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开启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的变革。
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把新能源汽车等八大产业作为构筑产业体系新支柱。尤其是,中国明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加大力度发展新能源汽车、支持新能源汽车技术创新的产业升级方向更加明确。可以预见,“十四五”期间,新能源汽车将迎来一波快速发展期。
抓住了这个机会,青岛就拥有了追赶,甚至超越的可能。
在新能源电动汽车制造领域,青岛乘借政策东风后来者居上。目前,已建成产能近50万辆,拥有北汽新能源、一汽解放、上汽通用五菱、一汽大众等四家新能源整车企业。此外,国轩电池、力神电池、特锐德电气、乾运高科新材料等188家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也在青岛形成集聚发展的良好态势。
青岛已是目前新能源汽车生产规模最大的城市之一。去年,青岛顺势提出,“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这一高远目标,开启了新一轮布局。
新能源汽车是个新物种,自然不能按照传统燃油汽车的路子来培育。目前,青岛正在加快构建新能源汽车生态,已经具备了打造全球最大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的坚实基础。
3、牵手一汽是个好选择
纵览汽车业发展的百年历史,其产业的变革催生了一个个“汽车城”。被誉为“东方底特律”的长春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其汽车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甚至一度占据当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近六成,是一个产业带活一个城市的典范。
一汽的总部便位于长春。即便是受到疫情的冲击,一汽的表现也相当强悍,是汽车行业唯一实现销量、收入、利润同时快速增长的大型汽车企业集团——
2020年,一汽实现整车销量370.6万辆,同比增长7.1%,增速优于行业9个百分点,市场占有率达到14.6%;实现营业收入6960亿元,同比增长12.7%;实现利润467亿元,几乎相当于2019年全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利润(476亿元)。
一汽的目标是,到2025年,实现销量超过600万辆,年均增长8%左右;营业收入过万亿元。
凭借现有产能,一汽显然是无法实现上述目标的。快速扩张,势在必行。作为有着良好合作基础的青岛,无疑是一汽的最佳选择之一。
在一汽走访时,赵豪志表示,中国一汽依托完整的产业布局,在红旗、解放、奔腾、合资合作、新兴业务、海外业务、生态业务等板块取得了丰硕成果,与青岛大力发展汽车产业的方向高度契合。
中国一汽董事长徐留平给予积极回应,并对青岛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汽解放、一汽大众、一汽新能源等驻青企业实现快速发展,销路不断扩大、产能持续攀升,青岛已成为中国一汽重要的产业基地。中国一汽将与青岛市进一步深化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努力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发展。”
这不是“客套话”。早在2018年5月,赴青岛出席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建成投产暨全新一代宝来首发亮相仪式时,徐留平就对一汽与青岛的合作不吝溢美之词:中国一汽集团、德国大众集团、一汽-大众与青岛的“汽车之约”,是新时代继往开来、合作共赢、转型升级的典范之作。
肯定的背后,是一汽青岛板块的上佳表现:
2020年,一汽解放青岛公司年产量28.28万辆、同比增长42.7%,产值549.3亿元、同比增长42%,增速远高于一汽“大盘”;一汽—大众华东基地全年生产车辆24.36万辆,产值215亿元。
基于长期以来的良好合作基础,以及双方对未来的美好愿景与清晰谋划,我们相信,一汽与青岛定能寻找到更大的“公约数”,双方的合作也会成为名副其实的“典范之作”。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