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两年,再次入围这一国家级荣誉!“触底反弹”,青岛工业“拐点”来了?
3月18日,工信部发布“2020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拟入选名单公示”,长春、合肥、厦门、青岛、洛阳、株洲、广州、荣昌、自贡、深圳等10个市(州)入围(排名不分先后)。
这是时隔两年(2018年、2019年),青岛再度入围这一国家级荣誉。荣誉的背后,折射的是青岛工业正在进行着的涅槃之旅。
工业是青岛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在青岛GDP中的比重一度高达60%,形成了实力比较雄厚、门类比较齐全的综合性工业体系,曾经创造了“上青天”的辉煌,诞生了至今仍令人津津乐道的“五朵金花”。
但因为没有及时抓住消费市场和整体产业转移的机遇,也没有跟上IT、网络设备、移动互联网、社交平台等几波信息化产业发展的浪潮,青岛产业更新蝶变逐渐滞后于时代发展,内生力、竞争力明显不足,在全国制造业版图中的位置已经不那么耀眼,工业对GDP的强支撑逐步减弱。
到2019年下跌至26.9%,已经低于30%的警戒线,对全市GDP贡献率仅为13.9%。求变,是唯一出路。
为重振制造业,青岛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力促高端制造业与人工智能融合共生,着力打造现代产业体系。连续两年的持续发力,已经收到了明显效果。
2020年度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市(州)拟入选名单观象山制图序号市(州)1吉林省长春市2安徽省合肥市3福建省厦门市4山东省青岛市5河南省洛阳市6湖南省株洲市7广东省广州市8重庆市荣昌区9四川省自贡市10广东省深圳市注:按行政区划排列,排名不分先后。
一系列数据表明,青岛工业正在“触底反弹”,迎来“拐点”。
01
逐步走出低谷
青岛的工业,有太多辉煌的过去。作为中国最早开启工业化的城市之一,工业始终是青岛的立市之基。
享誉全国的“上青天”辉煌了近半个世纪。2010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大关,成为全国第九个工业“万亿”城市,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三,仅次于深圳和广州。
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青岛经济综合实力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数据显示,在青岛工业高速增长的那些年,青岛GDP也实现了高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青岛工业总产值从5001亿元增加到11614亿元,增长了132%。同期,青岛GDP从2576.95亿元增长到5350.69亿元,增长了108%,在全国的排名稳居第10位,其中,2008年排名第9位。
“十三五”期间,青岛制造业走了“下坡路”,GDP增速也明显下滑:GDP从8658.57亿元,增加到12400.56亿元,增长了43%,增速远低于“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青岛在全国的排名从2015年的第12位,滑落到2019年的第14位。
2018年,山东开始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作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试区三核之一,青岛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加快“腾笼换鸟、凤凰涅槃”。
为重振制造业,青岛创新路数打法,坚持平台思维、生态思维,运用市场的逻辑、调动资本的力量,建体系稳增长,抓技改促转型,强创新增活力,聚资源优配置,搭平台建生态,全面发起“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攻势,建设“7+N”产业体系、“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胶东经济圈产业一体化发展生态,提升市场主体创新能力、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资源要素配置效率,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升级发展,工业经济运行实现平稳增长、提质增效。
效果立竿见影。数据显示,青岛工业增加值“触底反弹”:从2019年的3159.86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3268.38亿元,净增了108.52亿元,一举扭转了连续多年的下滑走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从2019年的13.9%上升到2020年的16.5%,上升了2.6个百分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从2019年的0.6%,大幅上扬至2020年的5.5%。
可以说,2020年,青岛GDP能够重回第12位,工业居功至伟。
02
“里子”正在向好
一直以来,青岛只能算是工业大市,还算不得工业强市。
即便是在峰值的2015年,青岛工业总产值高达18019亿元,但当年规上工业利润总额仅为936.56亿元,与腾讯一家企业的年利润额大体相当(933.10亿元)。
“十三五”的前四年,青岛规上工业利润总额一路下滑,从2015年的936.56亿元,下滑至2019年的476.58亿元,四年间下降了一半。
利润下滑的直接原因是工业规模的大幅下降。青岛工业总产值由2015年的18019亿元下降至2018年的11389亿元(2019年、2020年数据未发布),三年间下降了37%。
这是青岛“腾笼换鸟”、去产能必须承受的阵痛。阵痛过后,青岛工业正在迎来新生。
“新经济”加速成长。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7年的25.8%提高到2020年的32.6%;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2017年的30.3%提高到2020年的31.4%;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超过10%。
创新能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由2017年的2039家增长到2020年的4396家,其中2020年一年就增加了567家。PCT国际专利年申请量由2017年的761件增长到2020年的1755件。其中,2020年一年就增加了374件,提前超额完成2022年1100件的目标。
打造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形成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增长极,是青岛作为引领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的“三核”之一的建设目标。
三年来,青岛新旧动能转换强势推进,成效初步显现,从质量结构、体制机制到发展环境,正在发生脱胎换骨的系统重塑。
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数据是青岛工业企业利润的止跌回升:规上工业利润总额由2019年的476.58亿元,上升至2020年的531.6亿元,一年间增长了55亿元,增长12.4%,一举扭转了下滑势头。
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利润177.8亿元,增长2.1%;股份制企业利润353.7亿元,增长18.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利润178.4亿元,增长3.3%。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水平,推动了工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的转变。青岛工业逐步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加速转变,内生力正在不断增强。
03
关键在于投资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增长。青岛工业曾经的高增长是建立在高投资基础上的。近年来,青岛工业规模和增速的下滑,投资不足是直接原因。
1985-1992年,青岛工业投资年均增长达38.9%。本世纪以来,青岛工业投资再掀高潮。其中,2004年,青岛工业投资增速高达惊人的57.8%。
2016年,青岛工业投资总量达3512亿元,连续四年名列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比第二名长春市多出1092亿元;在省内,比第二名的潍坊市多出647亿元。
但2017年以来,青岛工业投资增速明显下滑。2019年,是一个拐点。这一年,青岛工业投资增长20.2%,增速创6年来新高,一举扭转了2017年至2018年三季度连续21个月下降的颓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技术改造投资的大幅增长。
技术改造是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对现有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投资活动。
可以说技术改造投资是存量工业提质增效的“加速器”。青岛通过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增强企业技改意识,通过技术改造提升竞争力,使全市存量工业快速向中高端发展。2019年,青岛工业技术改造增长29.7%,增速创10年来新高。
这些投资陆续转化为产出,成为2020年青岛工业增加值总量和增速实现反弹的重要原因。
需要注意的是,受疫情等因素影响,这一势头没能得到很好的延续。2020年,青岛滚动调度的208个投资过5亿元工业项目总投资3412.82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55.21亿元,规模不算大。
从增速看,2020年,青岛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6%,比整体增速低了一半,拖了后腿。同年,无锡二产投资增速为13.3%,宁波二产投资增速为10%,远高于青岛。
青岛将2021年确定为“项目落地年”,就是要把握重点、找准“穴位”,用实打实的项目建设开局起步,提振信心,宣示决心,培植城市未来。抓好工业投资是关键的关键。
近期,青岛发布了2021年市级重点项目,共包括重点建设项目200个,计划总投资5050.2亿元;2月26日,计划总投资2984亿元的270个项目集中开工。
项目不少,但仔细对照项目清单就会发现,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的产业类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数量偏少,能给予青岛未来的支撑力不足。
可见,经过不懈努力,青岛工业经济已经逐步走出低迷,主要指标明显好转,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内生力不断增强。
事实证明,青岛工业走的这条迭代之路是对的,应当继续走下去。如果能乘势而上,假以时日,必能有所成,工业经济一定能重新成为青岛名副其实的立市之本、兴市之器、强市之基。
作者|沈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