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新闻APP

打开

【黄海观澜】山东盯紧了这个发展方向,“乘风破浪的哥哥”正扬帆…

2021-03-17 20:20    青岛新闻网

blob.png

文 |刘文蕾

近日,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发布2021年省重点项目名单,推进1100个省重点项目,总投资1.3万亿元。再加上之前省政府文件印发的总投资1.8万亿元的500个省重大项目,山东省确定2021年省级重点项目1600个,总投资3.1万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项目突出“两重一新”“十强产业”以及补短板,其中新兴产业和补短板项目占比超过60%。由比例可见,发展新兴产业与补短板仍然是山东今年的侧重点。

blob.png

顺势而为,山东扶持新兴产业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时间如流水,一边在不断奔向前方,一边在把刚诞生的新事物迅速“折旧”。

如果不能看到“日新”,对于“月异”也感受不强,那“年异”总是会有明显感觉的。时间段放得越大,社会的发展就会看得越清楚,就人们的“新感官”——手机来说,又出了很多新品,增加了很多新功能;就出行工具而言,汽车变新能源了,列车从绿皮到复兴号,很快又迎来了磁浮列车;国产大型客机C919要带我们翱翔蓝天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不是一句空话,应成为每一名企业家、决策者的座右铭,要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要懂得在社会发展中,新旧更替、新陈代谢也是一种社会规律。

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山东对于新兴产业的重视,其用意便不难理解,发展思路总要领先当下一步甚至更多。

“十三五”期间,山东便提出了《山东省“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海洋、绿色低碳、数字创意七大产业被确定为重点发展产业。

而实际上,早在“十二五”期间,山东的海洋、生物、高端装备、新材料等产业规模均居全国前列,形成了一批影响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产业集聚区和创新型产业集群。

发展新兴产业,不仅是山东对自身提出的要求,也是顺应经济发展要求和国家政策走向的必然之举。

战略性新兴产业向来被视为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成长潜力巨大的产业,是促进就业、稳增长的“稳定器”,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

自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后,各领域的具体发展规划以及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相应出台。山东也在其中。

前行之路不是平坦的,不容忽视的是,山东的产业结构“偏重”,传统产业占据较大比例,发展未来产业面临的挑战比南方省份的负担要大。这是一大挑战,却不失为机遇。已步入工业化后期的山东,现代工业体系相对比较完善,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新兴产业起步较早,具有独特优势。

紧随大势的山东,近年来动作频频。在一些新兴产业领域中,山东有部分产业紧跟全球,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生产制造、推广应用等方面都有比较好的基础和发展亮点。像海尔、浪潮等骨干企业自身能量较高,具备引领带动作用。

步履不停,前进不止。去年3月,《山东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1)》中提出建设全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区发展目标。前瞻布局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新培育认定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探索形成具有山东特色的“链式整合、园区支撑、集群带动、协同发展”集群发展新路径。

如今“十四五”的帷幕已拉开,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全文正式发布,再次强调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性。全文提出,着眼于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培育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

政策之下,各省市正紧锣密鼓抓紧布局,业内预计,十四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达到20%左右,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支柱性产业。届时山东会占多少比例,令人期待。

目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确实还存在创新水平还不高的状况,一些领域的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改革举措和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新兴产业监管方式创新和法规体系还有待完善。山东虽然也难以避免这些弊端,但促进一批新兴领域壮大并成长为支柱产业,坚持走这条路,必能迎来质的突破。

“辞旧迎新”的“山东答卷”

3月17日出版的《光明日报》,以《落实国家战略展现山东担当》为题点赞山东新旧动能转换,文章称山东正在坚定不移“腾笼换鸟、凤凰涅槃”,以更大力度落实“三个坚决”,持续做优“十强”现代优势产业集群,不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为全国新旧动能转换探索路子。

发展新兴产业,山东一直在努力。大力推进新旧动能转换,让新的经济业态“刷新”发展模式,激发出更大的发展潜力,跟上时代的步伐。

2018年,是山东的“新旧动能转换年”。当年,国务院正式批复《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同意设立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山东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一年全面起势、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取得突破、十年塑成优势”的工作目标,坚决淘汰落后动能、坚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坚决培育壮大新动能。

三年来,山东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强”产业,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5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到44.5%,如期实现了新旧动能转换“三年初见成效”。

如果把全国视作一个班级,山东应该是一名勤奋刻苦且成绩不错的优等生。如果感觉其成绩不够理想,一方面是认可了山东的潜力,另一方面也是看到了其他更优秀学生的努力和实力。

山东有优势学科的支撑,也有着一些“弱科”。近年来,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成渝双城,对人才、项目、资本、要素的集聚能力越来越强。如“木桶定律”一般,能盛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短板在哪?这从山东与其它省份的GDP对比中可见,尤其是近年来山东与江苏的对比,一直受到外界关注。

山东素来是我国东部传统经济的大省,经济发展在全国一直名列前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山东GDP总量曾居全国第一,改革开放以后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山东依然曾排在全国第二位,稳压江苏一头。

曾经流行过这么一句话,“八十年代看广东,九十年代学山东”。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工业基础好,又抓住了当时宏观经济政策调整的机遇,山东迅速进行企业制度创新,经济发展非常快。但进入新世纪后,广东和江苏的GDP均超越了山东。

落后的原因,与互联网时代紧密相关。如广东深圳、浙江杭州一般,一些城市往往因为拥有几个互联网巨头脱颖而出。抓住产业最新动态,紧跟社会财富的变化打造自身产业,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足。但山东错过了这轮大潮,与江苏的差距越来越大。

落后,最直观的便体现在与江苏的GDP对比上。

今年1月,各地2020年经济成绩单接连公布,广东独占鳌头,生产总值110760.94亿元,同比增长2.3%,这已是广东连续第32年居全国首位。江苏则首次突破10万亿元大关,2020年GDP为10.27万亿元,比上年增长3.7%。虽然江苏GDP总量居第二,但其省长吴政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称,江苏人均GDP达12.5万元,居全国各省(区)之首。

山东以全年生产总值73129.0亿元位列第三,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加3.6%。

分产业来看,江苏、山东两省的情况如下表所示:

blob.png

可见,在这“三科”成绩中,山东的二、三产业与之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这也是造成GDP总量差距的主要原因。

山东是我国耕地率最高的省份,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粮食产量也较高,第二产业主要是纺织和食品工业,其中重工业企业发展较快。而江苏的第二、三产业在快速增加,高新技术企业为江苏的发展做出贡献。

正视差距,如何弥补成为山东必须面对的问题。提出补短板,正是山东对症下药的体现。

谋划一批补短板强弱项项目,着力补齐发展短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部署。

blob.png

以青岛为例,在本年度入选的省级重点项目中,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度大,带动能力强的现代产业项目是一大亮点。青岛沃尔芯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研发设计封装制造项目、曙光数创电子设备的液冷产业创新研发项目等面向芯片、大数据产业方向的前沿项目,将助力提升青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实力;东橡年产1500万平方米高强力节能输送带新旧动能转换项目、华测检测认证集团北方区域检测认证基地项目等,将有力推动青岛先进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持续提升……诸如此类,不胜枚举。从发展方向来说,青岛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也踩上了发展的节拍,跃上了时代的潮头,将带动全省行业的转型升级,成为未来“山东卷”的得分大项。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在新经济大潮中,山东也一定还是那个“乘风破浪的大哥哥”。

2021的春天已悄悄来临,阳春三月,大地吐绿,在山东广袤的大地上,一切都是新的。在经济领域,也正在长出新的枝叶,只待浓荫匝地、繁花似锦的那一天。

最新评论

打开APP查看更多评论

精彩推荐

@青岛人,2021年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清单公布,来看看有你家小区吗?

2021-03-17    青岛日报社/观海新闻

民生在线:青岛这些养老福利红包请查收

2021-03-17    青岛新闻网

康复大学(筹)建设推进会在青岛举行

2021-03-17    大众日报客户端

5分钟办好准迁证 青岛迎首批稳定就业居住人员落户

2021-03-17    青岛新闻网

青岛胶州湾海星泛滥成灾,吃光靠谱吗?

2021-03-17    中国新闻网

三方联动就地调解!青岛首家市区协同一体化工会派出庭成立

2021-03-17    青岛新闻网

五部门:小额贷款公司不得向大学生发放互联网消费贷

2021-03-17    银保监会网站

国内成品油价首创“九连涨” 加满一箱92号汽油多花约9元

2021-03-17    人民日报

查看更多

青岛新闻APP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