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里追“星”,岸上挣钱!红岛渔民每天捕捞上万斤海星,主要销往南方城市
“养殖区不少蛤蜊苗被吃掉了。”3月11日,城阳红岛的渔民拨打青岛早报热线82888000反映,胶州湾海域出现大量海星,当地渔民雇来蛙人开始捕捞海星。3月11日,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赶到城阳区红岛渔港码头看到,10多艘养殖渔船载着大量海星上岸,这几天的捕捞量都在上万斤。渔民介绍,海星会吃掉蛤蜊和海蛎子苗,这些捕捞上来的海星将销往青岛和南方市场。
/目击 /
码头上满眼是“星星”
3月11日上午,在红岛渔港码头,10多艘渔船上随处可见海星的影子。许多渔民都在忙碌地分拣捕获上岸的海星,用筐装好后将这些海星搬运上车再分别运往市场。
海星的个头都在一斤左右。
“这几天一直都有渔船出海捕捞海星,已经连续10多天了。”当地渔民顾大姐介绍,最近青岛的气温升高,正是捕捞海星的时候,相比往年,今年的海星数量很多,每天出海捕捞6个小时就能收获上千斤。
这一网海星有四五百斤。
记者在码头上看到,海星不仅数量多,而且每个的重量都在一斤左右。当地渔民介绍,这几天海星都跑到了近海区域,他们每天早上6点出海,在10米深的海底开始捕捞,一个蛙人一上午时间就能捕捞数百斤,最多的时候能有上千斤。
“捕捞的海星一少部分运往了青岛的市场,大部分被运到了南方进行深加工。”顾大姐介绍,今年不知道什么原因,胶州湾红岛海域突然出现了大量海星,因为是刚开春,市场缺少其他海鲜,所以批发价格也在每斤5元左右。根据往年经验,捕捞海星能持续到5月1日休渔期前。
海星经过挑选后主要销往南方城市。
/讲述 /
10年后再现“海星大军”
别看海星长得好看,但它却是一个“美丽的杀手”。70多岁的渔民赵宇昌介绍,他在胶州湾红岛海域养殖蛤蜊已经30多年了,从去年秋天开始,他们就在附近海域发现了小海星。因为往年也出现过少量的海星,当时也没有太在意,今年春节过后,就有渔民在近海区域发现了大量的海星,搞养殖的渔民也很快发现,他们养在海里的蛤蜊苗遭遇了海星的袭击。
“这么多的海星出现在近海养殖区,会对蛤蜊苗生长带来一定的影响。”赵宇昌说,10年前,在胶州湾海域曾出现过一次“海星大军”,当时的海星数量比今年还要多。这几天随着渔民大量捕捞海星,有利于养殖区蛤蜊的生长。
/调查 /
成年海星几乎没有天敌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近海观测网络管理中心副主任张光涛介绍,海星具有极强的繁殖能力,每年春秋两季产卵,它的天敌(一些鱼类)只摄食其幼体,海星成体后几乎没有天敌,另外海星还具有极强的再生能力。
张光涛介绍,海星是一种食肉动物,有集群而居的习性,主要捕食一些行动较迟缓的贝类、鲍鱼、海胆等海洋动物。海星捕食时会慢慢接近猎物,用腕上的管足捉住猎物并将整个身体包住它,将胃袋从口中吐出,用消化酶将猎物在其体外溶解,然后吸收。
胶州湾近海养殖区域到底为何会出现大量海星?张光涛说,早在2007年,胶州湾就出现过一次“海星大军”,今年海星又一次大量出现,可能与近年来海边养殖规模的扩大有一定关系。海星分布的范围比较大,随着海边贝类养殖规模的扩大,海星的“饵料”越来越丰富。近些年胶州湾内蛤蜊等贝类养殖面积多达几十万亩,年产量可达几十万吨。而海星具有极强的趋食性,这些贝类是其非常喜欢吃的“美味”,因此促使其向岸边滩涂聚集。
/说法 /
捕捞海星有利蛤蜊苗生长
“海星是一种杂食动物,什么东西都吃。一个海星一天能够吃掉10个蛤蜊。”渔民赵宇昌说,海里生长的海带、海菠菜、死鱼虾等生物都是海星的美食,但是海星最喜欢吃的食物还是肉类,海里如果出现了海星所需的肉类生物,它们就开始挑食,所以贝类生物便成了海星的主要食物,及时捕捞近海海域的海星有利于蛤蜊苗的生长。
城阳区海洋发展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现在这个季节,海星的生长速度非常快,在海里的活动范围非常大,近海养殖的贝类生物容易成为海星的“美餐”,当地渔民正在积极地捕捞海星。“从海星的分布区域看,目前近海区域的海星数量在不断减少。”来自河南的蛙人王国胜介绍,这几天他一直在红岛码头潜水捕捞海星,开始他一个人几个小时最多捕捞上千斤,这两天海星渐渐少了,在10米海底忙碌5个小时,才捕捞了200多斤。
城阳区海洋发展局相关专家说,因为海星的经济价值不大,他们此前也较少对其研究。这几天他们也正在进行深入研究,找出合适的解决办法。(撰稿摄影 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康晓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