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中央商务区探索“一网统管”,“数字孪生系统”赋能智慧街区
青岛中央商务区探索“一网统管”
“数字孪生系统”赋能智慧街区,静态建模叠加动态数据,形成“数字生命体征”
位于市北区的青岛中央商务区核心区,1平方公里的区域里仅有企业入驻的商业楼宇就有18栋,每天人流量平均可达十万余人次,高楼林立、商业繁荣、人流不断都让这里的城市治理时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但在青岛城维运营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王乾看来,有了“数字管家”的协助,城市治理早已不似之前那么棘手。在城市管家综合管理服务中心,王乾打开CBD综合信息管理平台,大屏幕上随即呈现出一套1∶1的“活”的“数字孪生”——中央商务区核心区物理街区中的人物事件、高楼建筑、道路设施甚至产业布局,都成为数字世界中的虚拟映像,在静态建模基础上叠加多维实时动态数据,结合中央商务区服务和管理场景,让整个街区的精细化管理事半功倍。
在青岛中央商务区的城市管家综合管理服务中心,街区各个角落的视频信息“一屏”全呈现。任晓萌 摄
灯杆化身“千里眼”和“传声筒”
“车牌号鲁BN08……的车主您好,您现在所在的位置为消防通道,此处禁止停车,您可以根据路边的停车诱导屏导引,找到临近的地下停车场停车。”
每个周末,青岛中央商务区都迎来人流量小高峰,在连云港路上,违规停车的张先生被“喊话”挪车,而“发声”的正是路边的“智慧灯杆”。
“这款智慧灯杆,不仅有普通灯杆的照明功能,它还是我们的‘千里眼’,能实时以视频监控的形式观测到街区的情况,它还能变身‘传声筒’,将后台工作人员的话语实时传送到现场,完成远程管理。”王乾告诉记者,灯杆还配置了LED屏幕、WiFi等功能,同时留有预备端口,可以根据实际应用需要进行后续开发。
“如果你把它只当做是一双‘眼睛’、一张‘嘴巴’,那可低估了它,配合上我们后台‘大脑’,它能对一些常见的路况信息进行自我诊断并发出及时提醒。”王乾告诉记者,单单就游商浮贩为例,视频设备捕捉到这些游商浮贩行为场景后,后台管理系统“大脑”可以实现自我识别,不再需要人工判定。“当然,这是系统中AI识别技术的成果,为了能达到这种系统自动识别,我们仅对游商浮贩这种行为,前期完成了系统对5000多张相似场景图片的‘学习’,也正是有了这种学习,我们的信息后台才能在视频信号捕捉到现场场景后,第一时间完成行为识别,并在后台发出有违规行为的警告。”
在中央商务区,停车一直是困扰街区发展的一大难题。这里的智慧街区建设之初,就把智慧停车列在优先考量的位置上。“眼下,我们与本地智慧停车企业合作,通过市场化运作,打通了商圈内300多个商业停车场泊位资源,并与系统后台联动,实时更新泊位信息。市民在进入街区时,可通过路旁的停车诱导屏提示,找到最近的停车泊位,实现停车资源的数字化、在线化。”王乾说。
“街区规模越大,运行管理的面越宽,各类城市运行的风险和问题就越多。”青岛中央商务区管委会工作人员李思远介绍,而依靠传统的“人海战术”和一般的技术手段,许多问题已越来越看不清、管不了、处理不好。“目前,我们在整个中心商务区核心区安装的智慧设备除了59处智慧灯杆外,还有48路视频监控摄像头,涵盖了高点和地面两种,实现了街区视频监控全覆盖。要知道,原先街区巡逻需要40多人的团队用1个半小时才能完成,现在就省劲儿多了,视频监控点高清、实时监控,我们只需要点击进后台,就能了解当下街区每个角落发生的事件。”
街区的过去、现在、未来,“一屏”全掌握
“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实现了资源配置的合理布局,帮助街区市民更好地工作、生活,还为我们的综合管理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李思远说,系统的建设板块,全面梳理了中央商务区在建、停工及规划建设项目的情况,“街区的全覆盖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街区在建项目实现‘远程监控’,管委会工作人员可以在系统后台随时调取项目现场视频监控画面,了解项目推进具体情况,更好地督促项目落实。”
不仅如此,这套系统“明察秋毫”的同时,还能“穿越”到过去。“我们的这套综合信息管理系统还专门设置了一个规划板块,对中央商务区的所有地块信息进行集中汇总,从2003年到2019年的历史变迁情况进行了汇总统计,包括容积率、建筑面积、城市规划、目前地块状况等信息都一目了然。”王乾说,了解了中央商务区的过去,才能更好地建设现在、规划未来。
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央商务区作为产业发展商圈的实际情况,街区的综合信息管理系统也添加了产业经济板块。“中央商务区实行一楼一策,我们就在楼宇数字建模基础上,添加了针对每栋楼宇内企业的发展情况、招商现状等分类信息,包括辖区内全部楼宇状况以及每一栋楼宇的企业入驻状况,甚至楼宇每一层的企业信息,这样一来,就能更清晰地了解到楼宇内产业链分布情况,对接下来的招商布局、产业政策部署提供了更直接有效的数据支撑。”
从“一条街”到“一座城”
从复刻物理镜像到细化产业布局,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智慧街区的“数字孪生系统”。“这个系统是基于城市智能体参考架构,融合了云计算、大数据、AI、IOT等多种先进技术,接入系统的信息也涵盖了党建、规划、建设、智能管控等各类数据,依托这个系统,整个街区也有了‘数字生命体征’。”王乾说,“我们的系统作为一个数据中台,它所呈现出来的各类数据,就像街区在实时进行‘体检’,每一个数据的变动都代表着街区‘生命体征’的变化。”
不过“体检报告”只是“一张纸”,得到报告后如何有针对性地“治疗”“调理”更为关键。换句话说,有了这样一个“数据孪生系统”,收集到的综合管理信息如何快速实现“一网统管”,与社会治理的各个政府职责部门形成治理联动,也就显得格外迫切。
在采访中,王乾也坦言,目前中央商务区的“数字孪生系统”,还是局域性本地化部署,与整个城市的联动尚显不足。市北区大数据局相关工作人员也表示,目前正加快建设的市北区城市云脑,已经实现了与辖区内多个智慧社区、智慧街区数据中台的“数据联动”,但“业务联动”尚未打通。
市委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明确将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智能感知平台和数据中心,探索实现“一网统管”,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今年的数字青岛行动方案中,除了明确打造50个智慧社区、街区示范点外,也将建设集满足应急协同联动、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和数字青岛管理服务等工作需要于一身的一体化城市运行中心提上了日程。
我们也期待着这些有“数字生命体征”的智慧社区、智慧街区能够“连点成线”“交织成面”,助力青岛的城市数字化转型。(青岛日报/观海新闻首席记者 任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