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订单暴涨!“缺箱潮”下,青岛货代行业加速转型
出口订单暴涨,空箱成了不少中小货代企业“甜蜜的烦恼”
“缺箱潮”下,青岛货代行业加速转型
在各大船公司和港口努力下状况正在好转,企业也开始扩展增量、展开错位竞争
天下苦“缺箱”久矣。
在这个出口旺季,不少外贸商忧的不是没有订单,而是没有集装箱。
牛年伊始,形势是否有所好转?
“比年前好转,但明显还是紧缺。”从业16年的老货代人,青岛联丰航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剑的答案是并不乐观。他用了反常这个词形容今年的行情,往年节后还能清闲一段时间,今年初七复工就忙不过来了,很多订单已经到了4月底,箱子和舱位都十分抢手。
空箱整体供应仍偏紧
“港不是老大,船不是老大,货也不是老大,抢破头也抢不到的空箱才是老大。”张剑对这句话有着切身感受。去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外贸订单断崖式下跌,中小货代的生存都是问题;9月份之后,出口订单暴涨,中国每出口3个集装箱只能返回1个,空箱又成了货代“甜蜜的烦恼”。
“运力最紧张的时候,一条航线一周四班船缩减为只有一班船,大家都在抢舱位抢箱子。”张剑告诉记者。
繁忙的山东港口青岛港集装箱码头。
中国港口协会数据显示,2月中上旬八大枢纽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同比增长60.7%,虽有去年同期受疫情严重影响基数低因素,但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幅可达到9%,集装箱业务已好于疫情前水平。
从源头来看,“一箱难求”症结在于国际供应链体系和运输体系的不平衡。一方面美欧需求强劲复苏,中国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优势支撑出口额大幅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疫情和劳动力短缺,空箱在国外港口卸船时间较长而滞留在口岸,1月份美国洛杉矶港的船舶排队时间甚至长达两周。
为了缓解空箱短缺矛盾,各大船公司加大空箱调运力度,中远海运甚至派出大型集装箱船一次运回1.3万个空集装箱。在山东港口青岛港,今年卸船空箱量超过2000标箱的船舶达到40余艘次,“中海环球”“中远海运阿尔卑斯”“达飞康迪卡瑞吉”等主力干线运回大量空箱,但受国外疫情和春节停班影响,空箱整体供应仍偏紧。
“预计今年年中将会好转,随着船公司下半年在一些航线上换大船,将进一步缓解运力紧张的状况。”山东港口青岛港前湾集装箱码头公司副总经理张军介绍。
目前,山东港口青岛港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携手黄岛海关大力推进国内空箱调拨放行实现电子化进程,彻底改变手工审核纸面关封模式,大大加快了国内空箱放行时间。
从存量搏杀到增量突围
货代是连接货主和承运方之间的中间商,进入门槛较低、价格竞争激烈,疫情下的“一箱难求”和运费暴涨更加大了货代行业的存量搏杀。
“货代每票货物利润其实并不高,而且船公司票结有一定账期,其间往往需要货代垫付运费。”张剑坦言并不希望看到运费暴涨,毕竟会加大自身的资金压力。
在企查查上搜索青岛货运代理,共有37766个结果,多数都是张剑这样的中小货代,只有少数拥有船公司一手资源和人脉关系的大货代被称之为“庄家”。当然,不是人人都可以坐庄,大部分货代还得靠差异化生存。
2005年,张剑刚刚入行的时候,货代还属于比较吃香的行当。2015年之后,货代行业逐渐面临“去中间化”的挑战,价格愈发透明,利润空间缩小。疫情以来,一些船公司和平台公司更试图通过线上方式直接销售舱位,中远海运集运、合德海运、马士基等都试水了直播带舱模式。
不过,张剑认为货代并不会完全被市场淘汰,自身的核心价值体现在服务能力上。正如他的公司名为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货代的角色正从单一的货运代理转变为供应链管理。疫情之前,张剑的重点方向在印度线的特种箱,这一年来他把自己的业务范围拓展到电商、拼箱、陆运等方面,客户有需要就提供方案,从而增强抗风险能力。
“去年我没有感觉到特别难,就是因为比别人想得更多一点做得更快一点。我们定位为供应链公司,比如做全程陆运代理,通过货车把货物拉到缅甸,比空运便宜又比海运快捷。”张剑表示,“大家的业务多集中在青岛,做山东周边,我今年还准备到深圳开公司,不靠低价去硬拼,而是要拓展增量、展开错位竞争。”(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周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