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式通勤,青岛市民有望年内在即墨蓝谷“尝鲜”
“无人驾驶”式通勤,年内或可“尝鲜”
位于即墨蓝谷的全省首个园区内载人5G自动驾驶项目运行5个月后,开放道路示范项目也有望年内运行,青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加速驶向未来
没有驾驶员和方向盘,也没有油门和刹车,每个站点的停靠和行驶速度完全依靠系统指挥和车辆自主行驶,乘坐“无人驾驶”汽车通勤的未来城市生活,青岛市民有望年内率先在即墨蓝谷的科技路上进行体验。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蓝谷的山东易华录青岛总部,工作人员正在紧锣密鼓地为相关申请做准备,他们的目标是成为首批拿下青岛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牌照的企业之一,在地铁11号线鳌山卫站至蓝谷核心办公区间,提供“无人驾驶”汽车公共交通微循环服务。如果一切顺利,这将成为山东首个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示范应用项目以及全国首个长期提供轨道交通站点短途接驳运营服务的示范应用项目。
而就在离科技路不远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园区内,由山东易华录建设的全省首个园区内载人5G自动驾驶项目已经平稳运行了5个多月,被评为“2020年青岛市5G十佳场景示范项目”和“山东省5G试点示范项目”。
从封闭园区驶向开放道路,快速推进中的易华录智能网联汽车示范项目带给青岛的,除了全新出行方式的新奇体验,更多的将是产业层面的变化。以示范带产业,青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翻开新篇章。
“小车”汇聚“大生态”
虽然行驶时速只限定在15公里左右,但大多数第一次在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园区内搭乘“无人驾驶”小巴的人非但不会觉得慢,反而会觉得“有点快”。
“无人驾驶”汽车穿行于位于即墨蓝谷的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园区。
这辆达到L4自动驾驶级别的小巴车,块头与五菱微型面包车差不多,内部只有两排相向的座椅和一个用于显示时速、站点等状态信息的显示屏。车上配备平板电脑和紧急制动按钮,一旦发生紧急情况,随车安全员会第一时间采取措施。
园区内试乘一圈下来,站点停靠、等待信号灯、躲避行人、变道超车、倒车入库,原本所有依赖驾驶员的驾驶行为全部由车辆自主完成。
与特斯拉奉行的单车智能路线不同,我国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路线是车路协同。一辆能自主上路的自动驾驶汽车背后,还会有路侧感知设备、边缘计算设备、5G与V2X通信设备、高精度地图平台、车辆控制平台、综合交通管控平台、后端运算与存储平台等基础设施的支撑,大大提升了自动驾驶汽车的能力。易华录这个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示范项目的成功运行,就少不了32家产业链上下游生态合作伙伴的参与。
据山东易华录智能网联事业部营销总监马圣辉介绍,在全长3公里的园区内部道路和科技路开放道路上,已经建设了基于5G、V2X、新型感知、边缘计算、智能信号等先进技术的车路协同系统,聚集了东风汽车、华砺智行、镭神智能、晶众地图、特来电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
随着项目的持续运营,这些企业与青岛的合作将逐步深入。众所周知,智能网联汽车近年来虽然飞速发展,但总体来看仍处于起步阶段,开展示范应用恰是推动技术加速成熟的重要手段。示范项目通过为车辆和解决方案提供可落地、可试验、可展示的机会,帮企业找到技术迭代和商业化运营的最佳方案。
“比如在路口,为了让车辆能实时掌握信号灯状态、其他方向行驶车辆,我们加装了大量设备,不仅包括激光、毫米波等多种雷达,还有通信设备、融合计算单元等。未来,我国道路侧的融合基础设施会逐步完善与普及,为人民群众享受低成本、高品质的自动驾驶交通运输服务提供有力支撑。”马圣辉介绍。
随着示范项目的建成运行,青岛引起了产业链的广泛关注,也拓展了本地企业、院校的发展空间,不断有新的合作伙伴加入进来。中国海洋大学不久前就与易华录洽谈,商讨将相关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小巴车中。
赋能汽车产业
一边将更多智能网联产业生态合作伙伴带入青岛,另一边山东易华录也将向青岛车企输出智能网联技术方案或服务,赋能青岛汽车产业发展。
山东易华录是中国华录集团旗下企业,在数据存储、智能交通领域积累深厚,在海洋大数据领域率先与青岛展开合作。此次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项目,是企业探索智能交通业务转型升级的重要实践。
智能汽车是继智能手机之后最具商业潜力的智能移动终端。业内预测,未来一辆汽车的价值构成中,将变为40%的硬件、40%的软件以及20%的内容和服务,而背后的海量出行大数据更蕴藏巨大价值。依托自身产业基础,山东易华录通过推进车路协同、自动驾驶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商业化示范应用,整合电子、软件、通信、装备制造、信息服务等领域的优势资源,培育数字交通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
据介绍,通过示范项目建设,山东易华录与各合作伙伴共同构建了一套开放式、轻量化的智能网联汽车商业化解决方案和运营服务体系原型,并具备了为智能网联汽车提供后台的算力、存储、软件平台等方面云服务的能力。
去年落户莱西的北京汽车制造厂也有望成为山东易华录的第一个本地车企合作伙伴。通过双方合作,将帮助车企降低智能网联汽车研发成本,提升效率。
据悉,山东易华录还在筹划多方合作成立未来出行产业研究院和建设智能网联产业基地,更好地服务青岛市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城市“名片”
作为青岛首个落地投用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该项目也是青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的一张“名片”。越来越多的行业关注能为青岛带来更多产业合作人,壮大青岛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
智能网联汽车是各大城市争相布局的新兴产业。不同城市资源禀赋不同,发展路径也不尽相同。北京“搭基础”,上海“靠造车”,广州、深圳“做技术”,而依靠“建生态”的长沙则正是通过大规模投资道路测试着手,聚集起庞大产业资源的典型代表。短短几年时间,长沙便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声名鹊起,接触过的业内人几乎都言必谈长沙。近400家企业快速汇聚,人才队伍不断充实,产业迅速壮大。2020年5月,赛迪发布《2020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投资潜力城市百强榜研究》白皮书,长沙位列第三,仅次于北京和深圳。同年底,工信部批复长沙建设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
自2020年开始,利用良好的市场预期吸引产业落地,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的路径具备了技术和政策条件,有望成为后发城市换道超车的机会。相比道路测试的庞大投入,示范应用的投入产出比更高,成为青岛利用后发优势抢占产业先机的更优选择。青岛市汽车电子产业基础较薄弱、汽车产业创新策源能力也并不突出,面临这样的产业现状,2020年,青岛提出“全域全员全场景”示范应用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思路,开放各类与智能网联汽车相关联的应用场景,通过广泛开展各个级别的自动驾驶示范应用,聚拢产业资源,带动产业发展。
实打实项目的落地就是展现青岛这种产业态度的最好窗口。山东易华录通过项目沉淀下来的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应用解决方案,未来也将复制推广到其他城市。(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孙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