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十四五":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 不是用来炒的"
青岛新闻网3月3日讯(记者 朱颖)记者今天下午从市政府新闻办发布会上获悉,“十四五”时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站在历史新起点,全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将以推动城市高品质发展、创造人民高品质生活为目标,加快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聚焦“宜居住房、绿色城乡、智慧建设”三大领域,让城乡基础设施更完备、交通更顺畅、环境更优美,让市民生活更便捷、居住更舒适、感受更温馨,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
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聚力提升人民群众居住品质
“十四五”时期,继续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着力解决住房结构性供给不足的矛盾,完善住房市场体系和住房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
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防范房地产市场金融风险,加强金融管控和房地产交易资金监管。规范商品住房销售管理,完善房屋网签备案制度,健全以网签备案制度为基础的房地产交易管理体系,强化房地产市场监测分析指导。健全房地产行业信用评价体系,与社会信用系统对接,建立健全多部门、跨区域联合工作机制。健立住房和土地供应联动机制,合理安排住宅用地供应,根据住房需求变化,做好住宅用地需求预测和供地计划。
健全住房保障体系:继续完善住房保障制度,促进住房保障对象从以户籍家庭为主转向覆盖城镇常住人口;优化多主体、多渠道的保障性住房供给方式,推动住房保障方式从政府单一供给转向政府、企业和其他机构多主体供给;合理调配公共住房供给结构和优化公共住房空间布局。
大力发展住房租赁市场:通过完善多样化多渠道的租赁房源供应体系,加快培育专业化规模化的租赁市场供应主体,提高规范化信息化的租赁监管服务水平等举措,形成租购并举、协调互促的住房发展格局。
提升居住品质和服务:以提升新建住房品质、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和全面提升社区服务为重点,“十四五”时期,着力提升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住房设计建造质量和设施智慧化科技化水平。
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全力提升城市能级品质
加强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快速成网、节点立体、主干完善、次支贯通”的市政路网体系。建设胶州湾第二隧道,推进杭鞍高架二期-辽阳路等快速路工程,新建海尔路-银川路等立交工程,实现快速路系统“成环成网、互联互通”。积极推进唐河路-安顺路等主干路建设,打造高效畅通骨架路网,促进各区及功能区组团的联系,加密次支路网建设,畅通微循环。是推进智能停车设施建设:采用地面与地下、立体与机械式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公共停车场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市级智慧停车系统平台融合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5G传输等手段整合、盘活全市停车资源。推进多功能杆体建设,结合道路新建、扩建和整治,推进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加强老旧路灯设施改造,提高城市路灯智能控制水平。
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在供热方式转变上求突破。在市内三区范围内开展“煤改气”改造试点工作,充分论证海阳核电供热的可行性,打通热源之间的联通管线,构建“民生保障有力、多能高效耦合、清源慧网低碳”的清洁供热体系;在气源保障能力建设上求突破。统筹LNG接收码头、应急调峰储气设施和燃气管网布局建设,提高我市天然气供气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在环卫处理体系上求突破。建设胶州垃圾处理园区,完善与垃圾分类相适应的终端处理设施、处置系统。
加强海绵城市和地下管廊建设: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贯彻实施《青岛市海绵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办法》,完善海绵城市规划建设闭环管控机制,促进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到2025年,实现50%城市建成区达标;因地制宜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贯彻落实《青岛市地下综合管廊规划建设管理办法》,科学编制修订管廊规划,优化“干线、支线、缆线”管廊布局和供给结构。“十四五”期间,建设各类管廊50公里。
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设美丽宜居乡村青岛样板
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规范提质:持续巩固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确保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分类覆盖率100%。建立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系统,实现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改厕后续管护机制,按标准设置服务站,满足户厕和公厕维修清运需求。按照“就近消纳、鼓励还田、资源利用”的原则,探索建立农厕粪污资源化利用机制。
继续推进美丽村居试点建设:“十四五”期间,持续建设省级美丽村居试点,打造市级美丽村居试点。推进村居建设与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及典型引领相结合,探索打造“村嵌山海间、乡融田园里”的“鲁派民居”青岛样板。
推进绿色城市建设,着力转型城市建设模式
“十四五”时期,转变城市建设“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方式,加快推进国家级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全面建设高品质绿色建筑,将提升建筑品质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形成科研技术领先、集聚优势显著、产业规模突出的全产业链体系。推进绿色生态城区和绿色生态城镇建设,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山东(青岛)自由贸易试验区、红岛经济区、蓝色硅谷核心区、崂山湾国际生态健康城规划建设5个绿色生态城区和张家楼、夏格庄2个绿色生态城镇。坚持保护优先、传承城市历史,进一步做好青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相关工作,积极推进中山路等历史街区保护更新工作。
开展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发力打造“智慧住建”标杆
加快推进基于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应用,建设城市信息模型基础平台,为数字青岛和城市云脑提供数据底座。推动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智慧物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到2025年,整体提升城市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媒体记者提问
记者:刘局长在发布时提到,青岛正在试点绿色城市建设,我想了解一下,咱们绿色城市都包含哪些内容?将来会给青岛带来哪些新的变化?谢谢。
刘波:2020年1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人民银行、银保监会批复支持青岛市开展绿色城市建设发展试点,青岛市成为该领域全国首个试点城市。试点工作旨在加快探索城市绿色高质量发展新路径,转变城市建设“大量建设、大量消耗、大量排放”方式,推动城市建设高质量的绿色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目前:
一是建立绿色金融体系。通过探索推广市场应用模式、搭建电子化常态化金企对接平台,利用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绿色金融手段,满足城市绿色建设发展项目的融资需求,拓宽融资渠道,带动相关资源向绿色领域流动,推动传统行业绿色升级,建设绿色发展的产业链。
二是提升城市绿色生态水平,通过建立绿色城市规划体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城市,城市开发和建设密度与强度合理,不断提高基础设施的体系化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使城市更加健康、更加宜居、更有韧性,成为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的空间,为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提供优质载体。
三是完善绿色建造体系,全面建设高品质的绿色建筑,将提升建筑品质与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相结合,实现工程建设全过程的绿色建造。探索智能建造新模式,撬动绿色建筑业发展。不断提高产业工人职业化、专业化、技能化水平,形成科研技术领先、集聚优势显著、产业规模突出的全产业链条的体系。
四是提高绿色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和市民认同感、归属感、幸福感,将绿色生活消费方式成为居民自觉行动。